分享

由“祟”到“岁”的演变

 晨曦深处 2023-01-24 发布于广西

由“祟”到“岁”的演变

文/张项学

春节,小孩子首先想到的是压岁钱。我也有过憧憬压岁钱的经历。小时候过年,早上吃过母亲煮的饺子后,就是拜年,先给父母磕头,父母发给两毛钱的压岁钱,然后是去给爷爷奶奶磕头请安。当时盼着过年,过年能穿新衣服,过年可以放鞭炮,过年可以吃上肉馅的饺子,过年磕头可以挣压岁钱。

压岁钱是恭喜孩子又长大一岁,但怎么从字面也看不出这个意思,倒是觉得压住了,怎么长大?今天看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压岁钱”是由“压祟钱”演化来的。古人认为,“祟”和“年”一样,都是一种怪兽。据说,大年三十的时候,祟会出来害人,他在睡着的小孩头上摸一下,小孩就会生病或变成呆傻。因此,大人要逗孩子们玩,让孩子晚点睡觉,叫守祟,后来演变成守岁。逗孩子玩的铜钱,会放在孩子的枕头下,保佑孩子睡安稳觉。这样,铜钱就被称作压祟钱,后来又叫成了压岁钱。

清代《燕京岁时记·压岁钱》就有,“以綵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鲁迅在《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也写有,“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这一点还可以在清代文学家吴曼云的《压岁钱》一诗中得到印证。

压岁钱

清    吴曼云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手头的资料显示,压岁钱一词在元代的诗里就已经出现了。元代诗人吴当做了两首《除夕有感》,第二首里面就描写了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在一起把酒祝福春节,小孩子们闹着分压岁钱的欢乐景象。

除夕有感 其二 

元     吴当

华盖芙蓉翠倚天,高堂綵服忆长年。

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稚争分压岁钱。

香雾煖浮金鸭动,蜡虹晴隔绛纱然。

鹤书一去无消息,白发沧江对雪眠。

明末董以宁的《霜天晓角·辛卯除夜》有“流年催急。更怕看新历。床头压岁钱儿,谋之妇、何曾得”。清代诗词里面出现压岁钱的就更多了。比如,张泰开的《守岁》中有“儿检通家帖,孙哗压岁钱”;刘大观的《除夕四首 其二》有“送穷文可无须作,尚有雏孙压岁钱”;清江韵梅的《井臼》中有“无台避债追呼急,儿女犹争压岁钱”;清末吴庆坻的《松生丈刻新年杂咏成题十绝句》中有“检点床头压岁钱,儿时最被阿翁怜”。

清末陈曾寿的《辛巳除夕》里用的还是压祟钱。他写道,“压祟钱堆枕,迎神灶满饴”。

诗来源于社会,只要社会上有这种现象,我们就可以在诗里找到它的影子。当代诗人余菊庵的《除夕》诗:

除夕

当代   余菊庵 

碌碌无端又一年,只知觅句入诗篇。

尚余一事俗难免,封派儿童压岁钱”。

从诗里看出来,余菊庵也认为,虽然发压岁钱是一件很俗气的事,但既然是传统,那也不得不得照着做。

压岁钱本来是为了保佑孩子,图个吉祥,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兴起,压岁钱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味道。正好像压岁钱本来是不流通的玩具变成了流通的钱一样,压岁钱也由原来保佑自家孩子平安演变成了联络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种手段。

也叹压岁钱

张项学

玉兔悄临除夕前,偷窥高阙过新年。

红包飞瀑流无尽,忘却抬头看碧天。

2023/01/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