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冠状病毒与神经眼病

 疼痛康复研究 2023-01-24 发布于河南

一 、概述

2019年12月以来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威胁。

COVID-19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多数患者表现为病毒性肺炎的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及肌肉疼痛等;

还存在其他器官损害的表现,包括心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眼部损害。

其中神经眼科学表现的报道较少,尤其关于早期以眼部及神经眼科学症状为首发症状的病例。

二、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眼部表现

  • 眼痛和眼周痛

  • 结膜炎

  • 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三、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神经眼科学的发病机制

1 、COVID-19相关的神经眼科学表现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COVID-19感染可能介导了直接的病毒嗜神经作用、间接的神经免疫作用和神经血管作用。

ACE2是SARS-CoV-2的关键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刺突蛋白结合,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ACE2的表达部位主要包括肺脏、肾脏、心脏、大脑、血管内皮、结膜上皮、嗅神经元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等,不同部位的表达数量不同,导致相应部位的病毒载量也存在差异。

2 、COVID-19相关的结膜炎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其机制可能是COVID-19可以直接与结膜最浅层上皮的ACE2受体结合导致眼部感染,但这一假说仍存在争议。

3 、COVID-19相关神经免疫疾病的发生可能与分子模拟机制有关。

该假说认为某些微生物抗原与宿主自身抗原结构相似,故针对微生物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性T细胞可与相应宿主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导致宿主细胞裂解,释放特异性抗体,从而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4 、研究表明,COVID-19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其发生机制的可能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COVID-19相关的微血管病变可能是由于病毒的直接作用造成。

作者认为血管内皮高表达的ACE2受体与SARS-CoV-2结合,造成血管内皮改变及血管内皮炎,直接导致血管收缩、缺血、组织水肿以及促凝功能激活;患者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如D-二聚体升高。

另一方面,COVID-19患者的炎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介素-6和降钙素原等)升高,可能激发细胞因子风暴,进一步激活凝血级联反应造成高凝状态,此过程可导致局部或系统性炎性反应,造成高凝状态

四 、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神经传入障碍

视觉传入系统是指视觉信息最初由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细胞捕获,通过视神经传递,行至视交叉分为交叉和不交叉纤维进入视束,终止于外侧膝状核(LGN)形成突触,在此换神经元后再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后部形成视放射。

从外侧膝状核,视辐射携带信息到枕叶的初级视觉皮层进行初始视觉加工,然后再到脑干及多个纹状皮层进行高级加工。

因此,视路上任何结构受损均可出现视觉传入障碍。COVID-19相关的传入障碍主要包括视神经及枕叶病变等。

1 、相关的视神经炎

新型冠状病毒病患者可出现视力损害,并伴随味觉丧失、嗅觉丧失、眼球转动痛及头痛等临床症状;

这类视力损害的原因包括特发性视神经炎和自身免疫疾病相关性视神经炎。

2、 相关的枕叶梗死

新型冠状病毒病患者可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病例报道1例为34岁女性患者,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病、肾病终末期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平时规律口服羟氯喹、醋酸泼尼松和阿司匹林。

入院前被诊断为COVID-19,入院后1周突发双侧无痛性视力下降(仅为光感),颅脑MRI提示右侧额叶、左侧颞枕叶急性脑梗死,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

3 、相关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可出现颅内压升高、视盘水肿、视神经受损。

有报道了1例SARS-COV-2感染的患者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事件。

  • 该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复视和发作性视力丧失;
  • 结合辅助检查和实验室结果,给予积极治疗后患者症状减轻;
  • 其指出该患者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病因可能与SARS-COV-2感染造成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其病理机制推测SARS-CoV-2可感染大脑皮层脉管系统、脑膜和脉络膜丛,刺激进入大脑的炎症信号增加出现炎性反应。

五、 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神经传出障碍

视觉传出系统是指视觉相关的眼球活动及瞳孔缩小过程。

其中眼球活动分为随意性和非随意性眼球活动,前者包括眼球随意活动、会聚、扫视、平滑追随、前庭-眼-反射及视动性眼球震颤,后者包括扫视侵扰和眼震等。

其中任一功能受损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水平共轭凝视受损、凝视障碍、扫视障碍、平滑追随障碍及眼球震颤。

COVID-19相关的传出障碍主要包括孤立性眼动神经麻痹、眼球震颤、瞳孔功能障碍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1 、相关的孤立性展神经麻痹

有报道了2例COVID-19相关的孤立性第6对颅神经麻痹患者。

1例为43岁女性,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头重脚轻症状之后3 d出现孤立性外展神经麻痹。该患者的咽拭子检查SARS-COV-2阳性,颅脑和眼眶MRI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拒绝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

另1例患者为52岁男性,表现为发热、嗅觉障碍、味觉减退、肌肉疼痛、头痛、乏力且伴随双眼水平活动障碍。
因疫情严重,患者未行进一步诊治,在出院后第6天随访时,患者复视、发热、肌肉疼痛和乏力症状减轻,但味觉和嗅觉丧失未能缓解。

2 、眼球震颤

有报道了1例COVID-19患者出现嗅觉和味觉丧失后3周突发恶心、呕吐及行走不稳症状,并伴随向右的水平眼球震颤,双眼及颅脑影像学检查为阴性,患者最终诊断为COVID-19继发的前庭神经功能障碍。

3 、相关的瞳孔功能障碍

COVID-19可出现瞳孔功能障碍,包括瞳孔大小变化或对光反射障碍。

有报道患者出现COVID-19相关的动眼神经麻痹时可出现瞳孔增大。

有报道COVID-19相关的艾迪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强直性瞳孔。

4 、相关的周围神经病

Miller-Fisher综合征是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少见变异型,是以急性发作的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典型特征,可伴有眼内肌麻痹、面神经麻痹及味觉减退等颅神经损害表现,以及头痛、头晕、四肢麻木无力等非典型症状。

自COVID-19盛行以来,有报道指出少数患者在感染COVID-19后出现Miller-Fisher综合征。

5、相关的重症肌无力

有病例报道指出COVID-19感染可能诱发重症肌无力发病,可出现双眼睑下垂、吞咽困难、呼吸衰竭症状,其重复频率电刺激及乙酰胆碱抗体均为阳性,胸部影像学均无胸腺瘤依据。

治疗上对于轻症患者采用溴吡斯的明及醋酸泼尼松,重症患者采用丙种球蛋白及血浆置换治疗后症状均有所减轻。

来源:知网  编辑:小法EX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