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折后的并发症、后遗症,用中药可收到很好效果!

 新用户7198kM7p 2023-01-24 发布于广东

中医治疗骨折原则

中医传统方法治疗骨折,适用四肢、躯干各类型骨折,治疗原则包括手法整复、夹板固定、中药内服或外用、功能锻炼,对多种骨折,具有骨折复位好、愈合快、疗程短、功能恢复好、病人痛苦少、并发症少等优点。

1、整复原则:“早、一、好”。“早”,即整复时间越早越好,最理想时间在伤后4小时内进行,这时局部肿胀初始,疼痛不太敏感,有利于手法整复,患者来诊后要在全身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早的整复。“一”,即整复时尽可能争取一次成功,因为多次整复容易伤及筋脉。“好”,即要求对线要好,功能对位为主,不强求解剖对位,以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为目的。

2、固定原则:“牢、适、少”。“牢”,即固定要牢固。“适”,即患者感觉舒适,又不影响牢固固定。“少”,即在牢固的前提下,固定材料使用要少一些。尽可能用轻便材料外固定,多采用不超关节外固定,关节内或靠近关节采用超关节固定。

3、练功原则:“早、常、好”。“早”,即练功时间越早越好,整复固定以后即可开展功能锻炼。“常”,即坚持经常性的锻炼。“好”,即采用好的练功方法,早期以肢体肌肉收缩活动为主,中期可做关节活动,后期做生理范围内的各种活动。

4、内服中药原则:“破、和、补”。“破”,即早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法。“和”,即中期用和血生新、续筋接骨之法。“补”,即后期用补肝肾、舒筋通络之法。

初期用复元活血汤;中期用陈术四物汤加骨碎补、自然铜、合欢皮、川断等;后期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骨折并发症、后遗症中药内治

骨折并发症、后遗症多是由于骨折对位对线不良,或伤后缺乏相应的功能练习,或劳累过度,或感受风寒湿邪等原因所致,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中医辨证治疗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习更多中医知识

骨折后遗症是伤后数月仍存在的症状,多表现为虚证,以肾虚为主,兼有夹瘀、夹湿、夹寒,总的治疗原则是补肾祛瘀、通络。强调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1、气血瘀滞型:肢体关节麻痛或剧痛难忍,夜间为甚,多见于中老年人,局部轻度肿或不肿,舌红苔薄或薄白,脉细数。

治宜活血散瘀止痛。方用痛安汤:丹参18g,白芍12g,两面针12g,田七9g,降香9g,煅龙骨30g,炙甘草5g,加土鳖虫6g,路路通9g,炮甲5g,白花蛇舌草12g。

2、阴虚肺热型:患肢肌萎缩,皮肤干燥、皲裂,伴乏力,或气喘,咳嗽痰少,腹胀,口干,舌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滋阴润肺理脾。方用生地四物汤加桑白皮12g,石斛12g,麦冬12g,百合12g,沙参12g,党参12g,淮山15g。

3、风寒湿痹型:多为关节内骨折或脊柱骨折后遗症。局部疼痛,畏寒,与天气变化有关,舌胖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治宜祛风散寒胜湿。方用舒筋汤:当归12g,羌活6g,赤芍12g,白术12g,海桐皮12g,甘草5g,加独活12g,细辛3g,防风5g,土茯苓15g,千斤拔15g。

4、气阴失调型:患肢无力,自汗,畏寒,舌淡苔白,脉细弱,此多为阳虚;或患肢无力,畏热,盗汗多,舌红苔白,脉细数,此多为阴虚。

阳虚者治宜补气敛阳。方用四君子汤: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甘草5g,加浮小麦12g,麻黄根12g,北芪15g,合欢皮12g。

阴虚者治宜益阴固表。方用大补阴丸:熟地12g,龟板15g,知母6g,黄柏6g,猪脊髓12g,加石斛12g,五味子6g,麻黄根12g。

5、肝肾亏损型:症见骨折迟缓,或不愈合,局部酸痛,腰腿酸软,头晕眼花,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滋补肝肾。如阴虚,方用六味地黄汤。熟地12g,淮山15g,山萸肉12g,泽泻12g,丹皮12g,茯苓15g,加五味子6g,乌药12g。

如阳虚,方用附桂八味丸。六味地黄汤加附子6g,肉桂3g,加巴戟天12g,菟丝子12g,杜仲12g。

6、骨蒸劳热型:关节胀痛发热,或兼手足心发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细数。

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12g、栀子12g、柴胡12g、白芍12g、枳壳6g、桑枝15g、地骨皮12g、当归12g、桑白皮12g,加石斛12g,麦冬12g。

上述中药用法:中药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随证加减。每3~5天复诊1次,连续治疗1个月。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药方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仅供专业中一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