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午后,已经功成名就的大作家悄悄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他低调找到自己成名作中涉及的当事人。 “若是有人问起,就按我教给你们的话说,记住了吗?” 被“叮嘱”的人想要反驳,但张了张嘴,却又把话咽了回去。 这个作家,叫高玉宝。 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地主“周扒皮”,就是他写出来的形象。 ![]() 电影周扒皮中场景 高玉宝因为“周扒皮”名利双收,而周扒皮的原型,周家上下却差点被唾沫星子淹死。他们到处喊冤,说自己从来没有剥削过人。 可高玉宝的作品据介绍说都是真实的人名、地名和经历。 作为一个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大大小小20多次战斗,立大功6次、小功2次的战士,作为一个大字不识几个却坚持认字、写作的军旅作家,显然,高玉宝在话语权上更具有主动性。 ![]() 高玉宝照片 高玉宝和周家后人的纠纷持续了很多年。 ![]() 网上要求高玉宝道歉的呼声 真相到底如何? 认识200字就想写小说高玉宝出生于1927年的辽宁瓦房,在动荡的年代里,读书从来都是一种奢望。 那时候,上不起学的是大多数,高玉宝也不例外。 不过小小的高玉宝从小就对学习格外痴迷,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跑到学校教室外偷听。 很快他就吸引了老师的注意,老师破格让他免费跟着学习。 可仅仅一个月后,8岁的高玉宝就被逼着抵债,到地主家里当了长工。 9岁,高玉宝又跟随父母逃难到大连,他当劳工、学木匠,竭尽全力的活命。就这样,高玉宝一天天长大。 直到1947年,20岁的高玉宝参了军,他才打开了人生新的篇章。 ![]() 行军间隙学习识字 入伍后,高玉宝当的是通讯兵,主要工作是给各个营区送情报。 平津战役期间,有次因为壹、贰、叁这几个字他不认识,时间紧迫恰逢半夜,他也不方便问别人,就那么稀里糊涂,把三份情报全都送错了。 毫不意外地,参谋长狠狠批评了高玉宝一顿。 高玉宝耷拉着脑袋听训话,本来做错了挨骂就是正常的,可参谋长接下来的一句话却深深刺痛了高玉宝。 参谋长说完高玉宝,缓了缓,突然放低了声音感慨到:“毛主席说得对,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那一瞬间,脸红脖子粗的窘迫和羞愧感莫名涌向了高玉宝。 此后,高玉宝把识字当成了头等大事。 行军打仗的间隙,他把所有的心思和时间用在了识字上。他找会写字的人将字刻在瓦片上,自己比划着一点一点练。 他的入党申请书,是“画”出来的。 ![]() 高玉宝的入党申请书 连起来是:我从心眼里要入党。 在塔山阻击战中,大字都识不了几个的高玉宝萌生了讲故事的想法,他想要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 说干就干,碰到不会写的字,能问到他就去问,问不到他就用画图代替。 说实话,那时候大头兵里识字的压根没几个。所以,高玉宝盯上了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的副司令员胡奇才。 瞅准时机,他问胡副司令:黎明的“黎”和厉害的“厉”怎么写? ![]() 请教识字 胡副司令写给他看,并随口问了一句“你问这些做什么?” 高玉宝耿直的说:“我在写小说。” 胡副司令笑笑,感兴趣的欠起身子:“你才认识几个字?就敢动笔写小说?” 高玉宝翻了翻手中的本子,憨厚地摸摸头,说:“算上不太熟悉的怎么也得200个字了” …… 后来,高玉宝为了请教识字,还拦过司令员吴克华的马。 ![]() 司令员吴克华 就这样,写写画画、磕磕绊绊,在炮火连天中,长达25万字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的初稿出炉了。 部队的同志都被高玉宝的好学、心气和韧劲所打动,尚振范、单奇和迟志远等战友给了他非常大的帮助和鼓励。 这份珍贵的稿件原稿,如今还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 第一本书连写带画的写完了,高玉宝的常用字也认了个差不多。 高玉宝啊,就靠着这股“轴劲”出名了,名头甚至传到了当时的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耳朵里。 那时的高玉宝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自娱自乐的作品,竟然会得到罗荣桓主任的关注! 坚持创作大有成就彼时,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正在跟高玉宝一遍遍推敲和修改小说的细节。 当解放军总政治部的电话打到高玉宝那边时,参与小说创作和修订的人都惊呆了。 罗荣桓对高玉宝这种不畏艰难的创作精神表示了充分的认可,并一锤定音说书名就叫《高玉宝》。 1955年,《高玉宝》正式出版,被高玉宝“骚扰”过的吴克华司令还专门向他表示了祝贺。 ![]() 高玉宝书籍封面 从一名放猪娃、文盲战士,到戴上“军旅作家”的帽子,这真是高玉宝之前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 高玉宝火了! 这本书不光在国内用多种民族文字发行,还在全球多个地区进行了出版。 不管是新旧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从小市民角度记录的日本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浴血牺牲的革命精神,都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种记录和铭刻,意义重大。 这本书在日本的翻译者,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在翻译的后记中特别提到,日本人也必须记住过去的罪行。 直到现在,《高玉宝》这本书仍旧在不断再版,累计发行已经超过了600万册,堪称是文学作品出版发行的奇迹。 而高玉宝本人,在书籍出版的次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此时,识字早已不成问题。高玉宝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农速成中学系统读书,1962年,他顺利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 周总理称他为“战士作家”,他先后23次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接见。 ![]() 高玉宝接受采访时 高玉宝再也不是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饱受压迫看不到明天和希望的穷小子了。而这一切,都是新中国给的! 于是,他那么迫切地想要多做些什么。 此后,在写作的间隙,他深入各基层一线,把他的故事讲给所有人听。他讲旧中国的苦难,讲新中国的变化,讲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 高玉宝做报告 这一讲,就讲了几十年。 5000多场报告、累计500多万人的听众,那些人里,有工人农民,有教师学生,有党政机关干部,还有劳教人员和失足青少年…… 这一讲,争议也来了。 有人说他沽名钓誉。其实,走遍了大江南北的他,为的从来不是名利。 他做报告,有“三不”和“三收”,不收酬金、不收礼品、不吃请,收一条红领巾、一束鲜花、一张聘书。 聘书像勋章一样作为留念,而鲜花和红领巾则转赠给了优秀的教师和学生。 高玉宝,是扎根于人民出来的“学得来”的榜样。 帮助群众扫院子、修理门窗、种地,他样样都行。他还曾几次冒着生命危险救火,还曾顶着大雪步行了20多里路送重病的小女孩到医院抢救…… 他是真的感恩、真的热爱、真的赤忱。 年龄大了后,有人爱养花弄草、摄影垂钓,而高玉宝的爱好却显得有些单调而无趣。他就喜欢跟年轻人混在一起,讲革命传统、讲理想道德…… 直到2019年,92岁的高玉宝去世。他一生共计写了2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高玉宝》和《高玉宝续集》均被选入《建国50周年辽宁文学精品选丛书》。 《我要读书》和《半夜鸡叫》被选录入小学课本,影响了无数孩子。 他还写了200多篇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他的作品和业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辞典》等多部著作收录…… 高玉宝说,他一生最敬仰的人是毛泽东,最信任的是中国共产党。 ![]() 高玉宝手写的明信片 是毛主席建立了新中国,是党把他这个只念过一个月书的放猪娃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才能有机会取得后面的成绩。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被人追着骂了很多年,直到他去世几年后的今天,仍旧未能平息。 而争议的起点,就是他的代表作《半夜鸡叫》。 ![]() 半夜鸡叫宣传海报 作品引来非议《半夜鸡叫》中有个非常典型的角色,叫周扒皮。 因为周扒皮的形象太过典型,所以周扒皮虽然是配角,但还是因为让人气得牙痒痒出了圈,甚至这个词像“葛朗台”一样,成为了一类人的代表性称呼。 ![]() 周扒皮影视形象 而高玉宝的作品大都是自传性质,都是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的,书中人物也大都是现实中的真名真姓。 所以,大家自然而然会去扒原型。 小说中的第一反派叫周长安,周扒皮叫周春富。 现实生活中,周长安在解放后潜逃,1949年被捕,因为汉奸罪被判了15年有期徒刑。 而周春富有个曾外孙叫孟令骞,他的外公也就是周长安的堂弟。 孟令骞是一名职业记者,他指责高玉宝把文学虚构当成现实去写,让自己的家人蒙受污名,自己小时候也一直抬不起头来。 ![]() 孟令骞在讲座中讲话 小说中有个经典情节,是周扒皮半夜躲进鸡舍学鸡叫,催大家早点上工。 不断有人路指出,这个情节不管是从动物学、农学还是当时真实的租佃关系来看,真实性都非常存疑。 高玉宝自称在周家放过猪,但周家人坚称从来没有见过他。 孟令骞的外公去世于2008年,而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咱们周家没剥削过人,也没见过高玉宝…… 孟令骞爆料,1963年,高玉宝曾经去找过他外公。说高玉宝跟他说:“很多人都清楚,我在你家干过活,学木匠时我还给你家做过马槽子。到时候有人来调查,你就这么说!” 高玉宝也曾念叨,说自己很烦恼,小人太多了。 并且强调:写周扒皮不是写你家的事,不是写咱这地方。但天底下一定有这样的事,小说是拿到全国教育群众的。 其实,高玉宝1962年曾经在《邯郸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到火热的斗争中去》,里面提到了半夜鸡叫的真正来源。 他说他写的其实复县的一个王姓地主,在写到小说中时,一是把鸡叫的时间提前到了三更,二是嫁接到了周扒皮身上。 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是,孟令骞前期非常猛烈的批评高玉宝。但是到了后期,在他到处演讲时,经常会以《半夜鸡叫》为引子,而评价也更客观中肯。 ![]() 他肯定了《半夜鸡叫》的意义,也指出最好结合现实去理解故事。 另外一个有争议的点,是最初的《高玉宝》版本,在后记中有荒草的《我怎样帮助高玉宝同志修改小说》。 荒草原名郭永江,是《解放军文艺》的副总编辑,也是帮助高玉宝修改文稿的主力。 据说,临终前他曾写信给资阳文献学会,郑重声明:“《高玉宝》是我写的。” 爆料称,上世纪上世纪50年代初,全军大扫盲。 ![]() 扫盲时的宣传照片 为树立典型,郭永江接受任务,帮助高玉宝修改自传。而据说,因为高玉宝的原稿一半字一半画,文学性非常有限。很多地方,都是他写一章,高玉宝跟着抄一章…… 总政文化部文艺处与出版社约定,以后每版书必附荒草《我怎样帮助高玉宝同志修改小说》,稿酬平分。 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郭永江的后记和名字逐渐退出再版的《高玉宝》。 其实,一方面文学创作会有虚构是难免的,就像很多名人的传记,自己写的自传和其他人写的他传,有时候会大相径庭。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这种处理无可厚非,但是给周家全家造成了骂名和困扰也是真实的。 而至于高玉宝是不是实至名归,其实不用过多纠结。 他努力认字、努力写书都是真实的,书中讲的也是他的经历。而从后来高玉宝独立完成的作品《我是一个兵》《高玉宝续集》等来看,高玉宝是绝对具备踏实写作的能力的。 ![]() 晚年高玉宝 被推上高台,荣誉纷至沓来,争议也不可避免。 不管承载着怎样的任务和意义,从战火中见证旧社会到新中国,高玉宝的感恩、变化和他带来的振奋人心的力量都是毋庸置疑的。 只要他做的事情是他想做的,而不是作为工具被推动着走,他的一生,就值得我们钦佩。 文|柚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