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冀鲁豫汇报

 aigo云天外 2023-01-24 发布于山东
                  不能忘却的根据地  ---菏泽市开展冀鲁豫根据地红色文化挖掘工作的情况简介   在风光秀丽的赵王河畔,有这样一座建筑,与日益增多的高楼大厦相比,它已算不上宏伟,但它却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座以抗日根据地名字命名的革命历史纪念馆。   在这座建筑中,典藏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冀鲁豫边区的丰功伟业,辉煌篇章。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位于太行山以东,泰山以西,冀鲁豫苏皖五省结合部,东界津浦铁路,西临平汉铁路,南跨陇海铁路,北缘卫河。它是华北的门户, 联结华北、华中的战略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冀鲁豫边区的所辖范围是随着敌我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党中央定居陕北。次年5月中、下旬,党中央在延安先后召开了全国党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与会代表,中共直(冀)南特委书记张霖之会前向总书记张闻天汇报了在华北平原南部冀鲁豫区域,我党领导平原人民地下斗争的情况。  张霖之说:党中央经过二万五千里长途跋涉,千辛万苦来到陕北,定居延安,是党的一大幸事。但陕北是黄土高原,地贫人稀,十年九旱,人口不过三十万,年产粮食三万担,今后如何发展呀!我们华北大平原物华天宝,也是新文化、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地,群众有一定基础,党有一定影响,平原人民渴望工农红军挺进平原,领导他们求解放。张闻天与张霖之彻夜长谈。   第二天鸡鸣天晓,张闻天说:你给中央出了一个好主意。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得冀鲁豫者得天下。不过,此事事关重大,我要和毛泽东、朱德诸同志商量一下。待条件成熟时,可以分期分批把工农红军派往平原去。   今天我们已无法考证张闻天与毛泽东朱德商议的具体情况。我们只知道了历史发生的真实事实。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鲁豫苏皖接壤地区的广袤平原上,中共党组织开始恢复发展,先后建立了大批县委和若干工委、特委。随着抗战斗争的发展,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建立了3个区党委,形成了3片相对独立的抗日根据地:   一是鲁西地区。1939年1月成立了中共鲁西区党委,张霖之任书记。3月,一一五师政治委员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一部组成的东进支队挺进鲁西,于郓城发起樊坝战斗,首战告捷,成为开辟鲁西地区的奠基礼。接着,一一五师师部和鲁西区党委联合成立鲁西军政委员会,罗荣桓任书记。8月成立鲁西军区,杨勇任司令员,萧华、苏振华先后任政治委员。1940年4月,成立鲁西行政主任公署,萧华、段君毅先后任主任。  二是湖西地区。1938年1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主力一部在彭明治、吴法宪率领下,挺进湖西地区,和苏鲁人民义勇队第二总队合编,成立了苏鲁豫支队。彭明治任支队长,吴法宪任政委。1939年5月,苏鲁豫特委改建为苏鲁豫区党委,也称为湖西区党委,白子明任书记。1941年1月,苏鲁豫区党委改建为湖西地委,划归鲁西区党委领导,潘复生任书记。  三是冀鲁豫地区。1938年1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主力一部挺进鲁西南、直南地区。和当地地方武装合编,成立了冀鲁豫支队,杨得志任支队长。3月,杨得志率部挺进鲁西南地区。1940年4月,在北方局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张玺任书记。随后,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到达冀鲁豫地区,与冀鲁豫支队整编,杨得志任第二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同时成立了冀鲁豫军区,黄克诚任司令员;成立了冀鲁豫军政委员会,黄克诚任书记。1941年1月成立了冀鲁豫区行政主任公署,晁哲甫任主任。对这一地区,人们也称之为“小冀鲁豫”。        1941年7月,冀鲁豫、鲁西两区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区党委、军区和行署。张霖之任区党委书记。两区主力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晁哲甫任行署主任。 1942年10月,黄敬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后来人们常说的“冀鲁豫边区”,大体上就是指的这一时期的辖区。人们也将其称为“中冀鲁豫”。     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冀鲁豫分局,又称平原分局,统一领导冀鲁豫、冀南两区,黄敬任书记。1944年5月,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宋任穷任司令员,黄敬任政治委员。同年7月,黄敬去延安,宋任穷代理冀鲁豫分局书记、军区政治委员。人们习惯上将冀鲁豫分局领导下的这一地区称为“大冀鲁豫”。  1945年1月23日毛泽东代表党中央起草了给北方局的指示。 北方局:  最近冀鲁豫根据地有极大发展,人口将近二千万,超过太行、太岳数倍,为敌后最大根据地……提议你们即时进至冀鲁豫根据地,使冀鲁豫根据地进一步巩固······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3月初,邓小平率领北方局机关从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出发,于下旬到达冀鲁豫根据地。从此到抗日战争胜利,北方局把大本营放在了冀鲁豫,工作重点也放在了冀鲁豫。   1945年8月,中共北方局和冀鲁豫分局撤销,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任书记;同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统一领导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4区。冀鲁豫区,张霖之、张玺先后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杨勇、王秉璋先后任军区司令员,徐达本、段君毅先后任行署主任。1945年10月29日菏泽城收复。11月,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迁入菏泽城。菏泽成为冀鲁豫解放区的首府。  1946年6月,内战爆发,9月,冀鲁豫党政军机关撤离菏泽城。  1946年8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冀鲁豫解放区。8月至10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先后发起陇海铁路自卫反击战役、定陶战役、巨野战役、鄄南战役。随后,刘邓大军转移到黄河以北。   1947年1月至2月,刘邓大军再于黄河以南发起巨金鱼战役、豫皖边战役,随后再次转移到黄河以北,3月发起豫北战役。 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刘邓大军发起了著名的鲁西南战役,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定陶之战、巨野之战、羊山集之战,然后直插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9月,华东野战军于鲁西南发起沙土集战役。刘邓野战军和陈粟野战军,先后在冀鲁豫地区十战十捷,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8年9月,菏泽城再次解放,10月,冀鲁豫区党政军机关第二次迁入菏泽城。这时,潘复生任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行政公署主任,赵健民任军区司令员。全区共辖9个地委、61个县,人口1200万人。 1949年8月20日,在冀鲁豫解放区的基础上设立了平原省,省会设在新乡。冀鲁豫边区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邓小平同志曾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到哪里都有饭吃,都有翻身农民的支援。”在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冀鲁豫边区的党政军民,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冀鲁豫边区出动民工三十多万人,支援战争的人次达到三千四百多万个,大小车十万多辆。冀鲁豫边区成为支援淮海战役的最大后方。  冀鲁豫边区为支援其他根据地建设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抗战胜利,中共中央从晋冀鲁豫紧急抽调25个团的干部架子和部分主力挺进东北。冀鲁豫子弟由此成为第四野战军的重要组成部分。1946年晋冀鲁豫野战军成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升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委,11月22日冀鲁豫军区部队再一次升编组建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杨勇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委,冀鲁豫边区子弟又成为刘邓大军的主力。194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豫皖苏党委及军区,冀鲁豫干部吴芝圃,张国华率第七纵一部,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到达睢县。豫皖苏党委及军区在睢县成立,张国华任司令,吴芝圃任区党委书记兼政委。1947年8月,冀鲁豫军区地方部队第三次升编组建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纵队,王秉璋任司令员。  1947年8月7日,数十万人的刘邓大军从冀鲁豫的巨野郓城出发,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   同月冀鲁豫区党委从各地抽调千余干部组成南下支队,随刘邓大军先抵大别山,后到江汉开辟工作,建立江汉区党委,袁振任区党委副书记。  赵紫阳等率另一批干部随军南下, 12月初开辟桐柏地区,建立桐柏区党委,赵紫阳任桐柏区党委副书记。  9月,区党委再次抽调千余名干部组成南下干部支队,李剑波任支队​长,王光中任政治委员,到达豫皖苏地区。   1948年春,张玺率一批干部赴豫西开辟工作,建立豫西区党委,张玺任区党委书记。​  1949年3月,5900多名冀鲁豫边区干部战士组成南下支队在傅家选,徐运北,万里,等率领下,行程8000里,进军大西南,先后接管赣东北和贵州全省。  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罗荣桓,陈毅,徐向前,粟裕,陈赓,黄克诚,宋任穷等革命元勋们先后在冀鲁豫边区战斗工作过。 这里走出了赵紫阳,黄敬,段君毅,杨得志,杨勇,万里,赵健民,李德生,徐运北,田纪云,陈璞如,张国华,苏振华,曾思玉等共和国的高级领导人和将领二百多人。    冀鲁豫边区的人民和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冀鲁豫根据地不能忘记,冀鲁豫人民不能忘记!  1999年在段君毅,杨得志,赵建民等老同志的提议下,中共中央批准在菏泽建立了冀鲁豫边区纪念馆。 这是全国第一座以抗日根据地名字命名的革命历史纪念馆   走进冀鲁豫纪念馆,我们深深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冀鲁豫边区位于黄河冲积平原,没有高山,没有水险,没有密林沟壑自然屏障,边区共产党人依靠什么,发展壮大战胜敌人,一步步走向胜利,走向辉煌呢?   带着这个思考,2001年,建党80周年之际,我们走遍了冀鲁豫大地寻访冀鲁豫的革命故事,制作了大型专题片《边区寻源》。  2009年我们沿着冀鲁豫南下支队的足迹来到了江西,贵州,寻访南下干部的故事,制作了九集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 2013年菏泽市委,政府,菏泽市政协决定开展冀鲁豫南下干部史料征集工作。                                                              从这年 10月开始,市政协前后组织30多名精干人员,分6次深入贵州、江西的13个州市,90多个县区进行寻访,行程 2万多公里,共寻访南下干部及亲属497人,拍摄音像资料近300多个小时,征集文献资料500多册、实物资料120 余件。拟编纂《冀鲁豫干部南下文集》,制作《冀鲁豫干部南下干部画册》和《南下干部人物谱》。   我们在贵州采访时,贵州省委老干部局给我们提供的还健在的老干部名单不足六百人。最小的83岁,最大的104岁。  我们的寻访,有许多次是在医院里,病房前进行的。这些老人已到了人生的暮年,体弱多病。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么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依然令我们惊讶不已。  张玉环(时任冀鲁豫边区博山县委书记、贵州省原常务副省长、人大主任)同期:   一句话概括,南下这些干部忠心耿耿的,尽心尽力,为贵州老百姓办了些好事实事。南下的干部,在反腐败里头,我看了还没有一个。 可以欣慰了,就这一条。       庞耀增(时任冀鲁豫边区东明五区财政助理员、贵州省农委原副主任)同期:   打这么多腐败,杀了头的判了刑的,没有一个是北方来的老同志。刘湘云(时任冀鲁豫边区青峰县乡级干部、贵州省第一女子监狱原教导员)同期:   南下干部没有一个腐败的。  “南下干部没有一个腐败的。”多么自信的语言,多么豪迈的人生。60多年了,他们艰辛,他们奉献,他们清贫,他们无悔,他们有着令人敬佩的信仰和忠诚。 我们把采访的部分素材先做成了一部纪录片,片名《永远的冀鲁豫》。    市委书记和市长带着五大班子,和400多名县区干部集中收看纪录片,整个现场抽泣声不断,放映中几次出现自发的、令人震撼的掌声!《永远的冀鲁豫》专题片在菏泽电视台连续播出,数百万鲁西南人民感到了震撼:我们的土地竟然有如此辉煌的历史,有如此令人骄傲的前辈!有如此伟大的精神遗产!市委领导说:“从这里我们看到了红色历史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的共鸣,弘扬冀鲁豫精神这仅仅是开始,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于是菏泽市委、市政协出面邀请作家李延国来到了菏泽,和《永远的冀鲁豫》主创者李庆华同志联手创作有关冀鲁豫的文学作品。 从2014年4月开始两位作者进入了创作状态。他们来到了被誉为边区“小延安”的曹县韩集村,采访为冀鲁豫烈士寻家的耄耋老人。他们来到被称作边区“小莫斯科”的菏泽牡丹区安陵集村,采访自费撰写冀鲁豫革命人物史的老支部书记。他们来到鲁西南烈士陵园,湖西革命烈士陵园凭吊革命先烈。他们走进老房东的家里寻访革命故事。他们走近冀鲁豫边区的战场遗址,感受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他们走访党史专家,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冀鲁豫的故事常常让两位作者流下泪水。   几次彻夜长谈,两位曾是军人的作者达成共识,为冀鲁豫边区写一篇史记式的报告文学,用白描的手法真实的再现历史,强调真实性,故事性。作品的名字就是《根据地》。 今天的《根据地》和昨天的那块根据地一样,生逢其时,是历史的必然。 不论在何时,这样坚固的根据地都是需要我们长期坚守的,所以作者为这部作品加了一个的副标题----共产党人不能忘却的记忆。  七个多月采访写作,这部作品诞生了。作者在结尾时写道:一部作品,一旦离开作家的写字台,她便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读者是否喜欢它,决定她能够走多远。 愿《根据地》得到人民的喜爱!   愿我们的根据地永远坚如磐石。    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