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860277 2023-01-24 发布于河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提起钱钟书,我们总会想到《围城》里的这句话。

钱钟书一生酷爱读书,潜心求学。文章笔调犀利幽默,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被世人誉为“民国第一才子”。

他恃才傲物,却为人正直;一生淡泊名利,学贯中西,教书育人无数,以独特的方式造就着人生的丰碑。

如今,钱钟书先生虽然已离世24年,但他那平凡却又伟大的一生,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广泛涉猎,博闻强识


1910年11月21日,钱钟书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正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博,在父亲的影响和督导下,钱钟书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

由于钱钟书在满周岁时“抓周”,在许多物品当中抓到一本书,因而取名为“钟书”。

15岁时,钱钟书返家度暑假,才得知世上有《古文辞类纂》、《骈体文钞》、《十八家诗钞》 等选本,从此开始系统阅读,是一生治学之始。

1929年,19岁的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钱钟书入学不久,就名震校园。不仅因为他数学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国文、英文水平高到让同学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

他的记忆力非常惊人,同学乔冠华称之为“照相机式的记忆”。但他本人却并不认为自己有那么“神”,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

在校期间,钱钟书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替行之,四年如一日。用功之勤,亦无人能比。

▲上图来源于《国家记忆》

在清华的四年里,钱钟书考试总能拿第一,破过清华“超等”的成绩记录,甚至在报刊发表文章近二十篇。

25岁时,钱钟书报考第三届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并以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平均分最高的成绩87.95分名列榜首,赴英国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仅仅两年后,钱钟书就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荣获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学士学位。

28岁回国后,学贯中西的钱钟书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外文系教授。

此外,钱钟书还担任过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无论担任何种职务,无论处于人生中的哪个阶段,钱钟书始终严于治学,博学中外。

哪怕是远赴意大利参加欧洲汉学家会议时,68岁的钱钟书还能流利地使用英语作“古典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的专题演讲,报告中国研究古典文学的现状。

在对各国学者提问的答话中,钱钟书把英、法、德国文学典故、民间谚语,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引起全场赞叹。

著作等身,扬名海外


钱钟书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思想深邃,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他对中国传统学术、中国现代学术和西方现代学术都有深入理解。

他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钱钟书以宏阔的世界性视野和强烈的现代性立场,将全部的人类文化都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努力融会贯通,挖掘人类文化话语背后固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彰显出一个世界主义者的阔大胸襟。

他的《管锥篇》、《谈艺录》和《宋诗选注》等许多著作已成为公认的现代学术经典之作,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钱钟书的散文旁征博引,涉笔成趣,谐谑天生,充满隽思妙语和格言言警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如《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作品大多奇警洒脱,睿智透辟,具有一种智慧的幽默风格。

▲上图来源于《国家记忆》

钱钟书行文之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生活哲理和人情世态,交融一体。深刻的思辨和丰富的联想密切结合,既洞达世情又切中时弊,具有不同一般的风采。

而幽默、奇谲、广博、机智的艺术特色,则是构成他小说创作风格的主要因素。他所写的《围城》作为一部现实主义讽刺小说,被人称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儒林外史”。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围城》小说像一面X光镜,透视出那些“无毛两足动物”的畸形性格和丑恶灵魂,并剖析了造成这些“最新式”文人畸形性格、丑恶灵魂的文化母体。

钱钟书始终以一种高尚的形象,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人格上的榜样。

数十年来,钱钟书先生致力于创作和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

即便是在当今之世,这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品格依旧难能可贵。

才子佳人,相濡以沫


1932年,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学贯中西的才子钱钟书与温婉大气的佳人杨绛相识。

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杨绛则回答:“我也没有男朋友。”

多年后,钱钟书回忆两人见面,写下婉转情诗称赞杨绛的美丽: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与雪无。

突如其来的爱情,如同一只鸟儿落在肩上。让两个正处在最好年龄的人,春心萌动。

关系更密后,杨绛也窥见钱钟书严肃治学背后的生活风趣,时不时以“巧思”传书信。

一次,她寄了封一字书,信上写:“怂”。钱钟书收到后,了然领悟,也只回一字:“您”。原来是两人玩起拆字游戏,将上下拆分,藏进心意。

杨绛的意思是,“你心上有几人”。钱钟书答:“我心上只有你一个”。

爱情就是这样,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相识一年之后,两位才子佳人如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上图来源于《国家记忆》

轰轰烈烈的爱情容易,持守一生不离不弃的婚姻往往很难。

让人惊奇的是,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始终相恋如初。

当钱钟书去即将英国留学时,杨绛考虑到丈夫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决定一同出国。

钱钟书对家务一窍不通,杨绛只好全部包揽;钱钟书总是闯祸,杨绛也替他收拾妥当。杨绛处事不惊,淡定从容,是钱钟书的依靠。她用无限的温柔与爱去包容钱钟书,钱钟书也在爱意中,慢慢学会了体贴。

美好的爱情,总是相互的。

虽然钱钟书在家务上一窍不通,但也会陪着杨绛去买菜,见识社会一角的众生百相;还会躲进房间偷偷洗衣服,分担她的辛劳。

据杨绛回忆,有一天她还在睡觉,被钱叫醒,便看见面前支起了一张用餐的小桌。

“笨手笨脚”的钱钟书,竟然为她学着做了一顿丰盛的早餐。

一大早,他煮鸡蛋、烤面包,又热牛奶,泡红茶,拿出黄油和果酱,才来叫妻子起床。

看见连火柴都不会用的丈夫如此用心,杨绛感动地说:“这是我吃过最香的早餐。”

从牛津留学、到生女养家,再到经历战乱动荡、世事变化,生活的磨难越多,越让他们对彼此更加珍惜。

钱钟书曾对杨绛说:“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他们一生相伴,便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证明。

真爱若不动人,世间再无浪漫。

那些扣人心弦的话语
那些感人肺腑的文字
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远去
反而会历久弥新
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启发

惟愿钱钟书先生的故事
如同冬日里的阳光
帮助各位荷友
驱散眼前的迷雾
重温人生的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