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文解字》第670课:两个“目”并列是个啥字,啥意思?

 三个小布丁 2023-01-24 发布于河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目目]”部的三个汉字,包括部首汉字“[目目]”。“[目目]”部的三个汉字在现代汉语都属生僻字或废除字,因此,本课所讲三字,更多是为了保证课程连续性,如果一定要找出本课的重点汉字,那就是部首汉字“[目目]”,毕竟它是《说文解字》540部首之一。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目目](GB字库无此字,所以只能描述字形)。读jù。《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目目],左右視也。从二目。凡[目目]之屬皆从[目目]。读若拘。又若良士瞿瞿。”会意字。本义是左右惊视。
看一下字形演变:

([目目]的字形演变)
[目目]在甲骨文时期,就是横向(偶有竖形)并排摆两个眼睛的字形,有眼珠、眼角、眼珠,有的眼珠内还有瞳仁,经战国演变到《说文》,演变为线条化的两个“目”字并列。
人瞪大了两只眼睛左右张望,多数情况下是受了惊吓。因此《说文》后边有“又若良士瞿瞿”这里的“良士瞿瞿”,指《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多警悟。“瞿”的本义是“鹰隼之视也。”其实我们可以联想这里的鹰隼之视,指的是猫头鹰。人们在晚上出来,看到猫头鹰大多是非常害怕的。而且《说文》解说“瞿”,其实是指的鹰隼类猛禽在攫取食物时那种左右逡巡的目光,与人类的“[目目]”形象近似。

(猫头鹰的眼睛)
郭沫若《殷契粹编考释》:“此当是[目目]若瞿之古文,象鹰瞵鹗视之形。”所以,[目目]的早期字形,其实是夸大了两只圆瞪的眼睛,以示人的惊顾之状,后又移用来形容禽鸟。所以,日本汉学家高田忠周的《古籀篇》卷四十七中说:“鸟曰瞿,人曰[目目]。”形容鸟禽用“瞿”,形容人用“[目目]”。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诗》齐风、唐风,《礼记》檀弓、曾子问、杂记、玉藻、或言瞿,或言瞿瞿,盖皆[目目]之假借,瞿行而[目目]废矣。”“[目目]为初文,孳乳为'瞿’,经传中多用'瞿’。”徐灏《段注笺》:“惊顾之状。”这个解释其实很简洁准确,[目目]的本义就是左右惊视。《正字通·目部》:“[目目],瞿本字。”

(左右惊视)
实际上,[目目],其实就是指动物或人受惊吓时四下张望之态,理解了[目目],也就跟着理解了“瞿”和“懼”(惧)。
饶烔《说文解字部首订》:“会意。从二目,左右视也,即申释二目会意之旨,盖惊恐者目善摇。”可作补充理解。
[目目]的小篆写法如图:

([目目]的小篆写法)
2、囗(GB字库已不收此字,字形不易描述,只能上图,如下图)。读juà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囗,目围也。从目乛(长折),读若书卷之卷,古文以为醜字。会意字。本义是眼圈。

(囗的楷书字形)
这个字会意很易理解,就是两只横着的眼睛周围用一长折标记,可不就是眼圈,有学者认为是合体象形字,前面说过,我们不赞成“合体象形字”这种说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汴梁》:“围当作回,回,转也。”桂馥《说文义证》:“目围也者,俗言眼圈。

(黑眼圈)
本义之外,囗还用同“䩄(tiăn)”,惭愧。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囗,古文以为䩄字,面见人也。从面见,古文作囗,盖亦谓徒有二目见人而已(没脸见人)。”
囗的小篆写法如图:

(囗的小篆写法)
3、[大目目](GB字库无此字,只能描述字形)。读音有三个:
(一)j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目衺也。从䀠从大。大,人也。”会意字。本义是怒目斜视
这个字的会意,由“[目目]”、大会意。[目目]是两眼的象形,“大”是人的象形。关于“[大目目]”的会意,可以看甲骨文字形理解,如图:

([大目目]的甲骨文字形)
甲骨文的[大目目],是一个人侧身跽坐,怒目(眼珠很大,因此是怒目)斜视的样子,因为侧身而坐,视物视人必然斜视。只是后来侧身的人变成了正面的人形“大”,于是成了《说文》所载字形,但会意方式没有改变。就是怒目斜视之义。

(怒目斜视)
王筠《说文句读》:“《九经字样》:怒貌也。”桂馥《说文义证》:“怒而衺视也。”《集韵·虞韵》:“[大目目],目衺也。”
本义之外,[大目目]还有一个用法:
矢长六指。《集韵·遇韵》:“[大目目],矢长六指。”
(二)jù。读音出自《集韵》。同“[目目]”。心惧向左右顾看。《集韵·遇韵》:“[目目],左右视。或从大。”
(三)xì。读音出自《集韵》。同“[夫目目]”。邪视貌。《集韵·职韵》:“[夫目目],邪视貌。或省。”
[大目目]的小篆写法如图:

([大目目]的小篆写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