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重臣李鸿章生父,不顾世俗的眼光,娶了自己的妹妹为妻

 四季视野 2023-01-24 发布于北京

2008年,安徽合肥市磨店乡于湾村,也就是李鸿章的老家。李文安夫妇的合葬墓葬被发现,而此时墓葬中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尸骸骨,陪葬的器物一无所见。原来,早在1958年,李文安的墓就被盗墓贼所盗掘。

此次发现的尸骸,是村民们发现墓室被毁后,自发把骸骨放到此处的。难以想象,鼎鼎大名的晚清重臣李鸿章父母的坟墓竟然仅剩寥寥尸骸。

更令人惊奇的是,李鸿章的父母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李鸿章在清朝末期可谓是鼎鼎大名,他位极人臣,成为了清朝晚期最后的“门面”。虽然在那个时候国家衰败,有着“国将不国”的危险。但是李鸿章的一生也为了清朝晚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曾在临死之时写下一首绝命诗,用来总结自己的一生。

这首诗的名字就叫《临别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终其一生,建功立业,维持了清朝最后的余晖,但也成为了清朝晚期最后的守墓人。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李鸿章的故事有很多,但是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并非等闲之人。李鸿章的父亲叫李文安,在晚清历史上也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

李文安的传奇故事很好的反应了他独特的的个性,以及后来李鸿章的为人处世也能看出其父亲的“影子”。

“李家父子”独特的个性,正是他们在那个时代能够成功的关键。而李文安真正个性的事件还要从娶自己的“妹妹”为妻说起。

李家的家庭背景

李鸿章并非真正的“书生门第”,更不是“豪门大族”。李鸿章是真正的“寒门”出身。不过,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古代所说的“寒门”,并不是真正的“穷人”,而是有一定基础的家族叫“寒门”。李鸿章的祖父其实是一个乡下的“小地主”。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科举制度达到了一个巅峰,使得乡下的小地主家庭,就可以通过考试可以一步步成为“天子门生”,登堂入殿从而能夺取功名。

李鸿章的祖父叫李殿华,他的梦想就是考取“进士”,成为一个“官”,不过,李鸿章的祖父没有那个学问,他五十年“没能进城”,止步于“乡学”,最终也只是一个“秀才”。在清朝,秀才只能在村里教教“私塾”,教教“童生”,给孩子们完成“开蒙”。

李殿华家境其实并不好,由于他一心考试,在把大量的时间、金钱投注在考试上,又屡试不中,所以家中日益贫寒。在自己多次考试失败无果后,只能寄希望于后代能够考取功名。

李殿华一共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李文煜被父亲寄予厚望,从小被父亲亲自培养,后来李殿华又请来了考试成功的举人专门来给他的几个儿子讲学。不过大儿子李文煜虽然学习刻苦,但是天资却不是很聪慧,只能跟父亲李殿华一样,止步于乡试,仅仅是一个秀才。

李文安是李殿华最小的一个儿子,从小身体孱弱不堪,其他孩子都是四岁就“开蒙”,也就是开始学习读书,而李文安因为身体太过孱弱,直到八岁才开始读书。

不过,李文安虽然晚读书,但是胜在天资聪慧。他的父亲与大哥的不断督促他学习,李文安每年只有三四天的休息时间,在这样苦读十几年之后,在三十五岁读书先是成功通过了乡试,成为了举人。又过了三年后,他在殿试中考取了进士。

在那个年代,能够考取进士就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整个李氏家族也因为李文安考取了进士一夜之间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如果李殿华选择过一个“小地主”生活,在乡下他是一个“士绅”,能够过一个不错的安稳的生活。

但是正是因为他坚持参加科举考试,坚信“读书改变命运”。可见,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往往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站上历史的舞台。

正因为父亲李殿华拿出“破釜沉舟”的意志,才有了李文安最终的成功。虽然这样的坚持使他一度生活窘迫,靠着借贷与别人的接济度日。

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选择的正确的道路。

李殿华在人生的选择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才有了后来““李氏”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从李文安往前算,已有七代人没有考取过进士。长达百年时间,“奋七世之余烈”,才出现了李文安,而李鸿章也正是李氏一族的“巅峰”。

李鸿章父母的相爱

李殿华作为一个乡里的士绅,不但自己努力,而且心地善良。作为乡里的士绅,他除了一心考举,也秉承读书人的“气节”,有着读书人的“情怀”。虽然自己在生活上也过的十分清苦,但是在看到悲苦人家的时候,也会勇于出手相助。

李殿华因为有一些会一些医术,时常会在村子里义诊,乡里很多人都曾经被他救治过。李殿华在乡下义诊的过程中捡到一个女婴,当时女婴被人遗弃,得了那个时代的“不治之症”“天花”。

在清朝晚期,女婴被遗弃也实属正常,本身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孩不受到人们的重视。况且又是身染重病的弃婴,面对这个弃婴,很多人都是避之唯恐不及,而李殿华却把这个弃婴抱回到自己家中悉心救治。

读书人都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李殿华除了读四书五经之外也在闲暇时间读一些医学读物比如:“千金方”之类。在李殿华的细心照顾下,女孩子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只不过女孩的脸上因为天花后遗症,长了一脸的“麻子”。

李殿华也不因为女孩有麻子而区别对待,反而视若己出。女孩渐渐长大,十分的懂事。为了报答李殿华的救命之恩,在家中卖力干活。

在清朝晚期,大家族的女孩都要“裹脚”。“裹脚”是一个恶习,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但是人们看来,不裹脚的女子是低等的,不“入流”的甚至是“下作的”。

李殿华有四个儿子,女儿因为是捡来的,他也不要求女孩裹脚,所以女孩在当地乡里名声并不好,又不裹脚,脸上还有麻子,村里几乎很难嫁人。

李文安从小身体孱弱,但是心地十分的善良。她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从不歧视捡来的妹妹,反而对自己这个妹妹爱护有加。

有一次,李文安看到妹妹因为干了一天活,十分的劳累,就在锅台旁边睡着了,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了妹妹的身上。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是“青梅竹马”。

随着时光流转,捡来的女孩子也渐渐到了该出嫁的年纪,李殿华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李文安也未婚配,平常李文安与女儿相处也不错,于是就给他们包办了这个婚事。

“亲上加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过大多时候为了避免破坏“纲理伦常”,都是“表亲”之间结婚。像李文安这样的也很少,其实李殿华作为李文安的父亲也十分的清楚,这样的决定有点突破当时的社会认知。

不过,看到李文安瘦弱的身子骨,找一个不裹脚但是身体强壮的女人,替他来打理家事。这是当时李殿华认为给李文安安排最妥当的一件事情。

事实证明,李殿华没有看错人,这位后来的李夫人不仅陪伴李文安度过了艰难的日子,而且生育了六男二女。八个孩子中,李鸿章与李翰章成为朝中重臣,分别都当上了清朝的总督一职。

有两个儿子都是朝中的总督,李太夫人后来极荣华富贵于一身,她从一个当年被捡来的弃婴,寄人篱下,到在后来能够成为俩个总督的母亲,享尽荣华富贵,可谓人生赢家。

李鸿章父亲的性格

李文安为人忠厚正直,他被派往刑部作为主管。他治理刑部酷吏,不让犯人受到无故虐待。按照当时犯人的待遇,每顿饭一勺米,他都让牢头把饭勺盛满一勺给犯人,并且每有饭食,不仅要亲自尝,更让牢头与看押牢内犯人的狱卒一起品尝。

这样做一方面防止有人下毒,另一方面也要保证饭要做熟才给犯人吃。不仅如此,每逢夏天,李文安都安排牢内有蒲扇和解暑的药物,冬季都会增加棉被。到了秋天,刑部在审计案件时,有很多人是被冤枉才进入了大牢。

他都会对每一个案件细细审问,不轻易放过一个案件,很多冤案都在他这里得到了反转。等到出狱时,都会称赞李文安有“长者之风”,而被行刑者因为受到了很好的照顾,怨念也很少。在李文安那个灰暗的时代,能够做到李文安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而跟李文安差不多的人也有,他的名声更大,那就是后来挽狂澜于即倒的曾国藩。

李文安的时代正是清朝遭遇大危机的时代,1952年太平军兴起,占领了安庆。李文安在乡里组织民兵自保,这是后来李鸿章能够有两淮乡勇团练的基础。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日渐猖獗,咸丰皇帝,命朝中大臣有能力者回乡组织团练,对抗太平天国民兵。

李文安奉命回乡,在家乡囤积粮食,准备民兵,协助剿灭太平天国运动。在平叛过程中,李文安屡有战功,在淮南等地有了一定的声望。不过,他在1958年因为积劳成疾,在任上去世,时年仅仅五十五岁。朝廷为了表彰他,给他封公论爵,著书立传。

李文安不仅自己有勇有谋,而且有着识人的本事。他与后来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是同年。曾国藩早年仕途十分不顺,几乎看不出日后有什么发展。但是李文安却在众人之中独与曾国藩相好,认为曾国藩日后必能大为发展。

李文安还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李翰章与李鸿章拜师于曾国藩。事实证明,也正是因为李文安的慧眼识珠,也才有了后来李鸿章的成功。李氏一族以自己几代的努力,最终成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最终在清朝的灰暗时期,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写在最后

不管是李殿华还是李文安,或者是曾国藩与李鸿章,我们在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一种精神,那就是不随波逐流。

李殿华能够从“土地”中走出来,在于他坚韧的选择读书学习。虽然自己屡次失败,但是由于他的努力,最终还是使儿子李文安能够登堂入殿。

而李文安做官后能够不与一般官员一样同流合污,能够清正廉明与曾国藩交好,最终使得自己的儿子李鸿章有了作为朝中重臣的机会。

我们从李氏家族中可以看到,他们的个性中都带着自己对抗着不公平、不服输的一种韧性。

这种韧性也是李鸿章最后垂垂老矣,而能身负国家重任,在即将国破家亡的境地中能艰难维持帝国的存在。

李鸿章作为晚清最后的“守墓人”,我们无法再论据他的成败,只是能够看到他身上的精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