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甲洲:敢和陈赓比武的清华学霸,曾痛批张作霖,周总理为其落泪

 君临天下100 2023-01-25 发布于湖北

1931年底,一位24岁的青年从南京辗转来到上海,寻找党组织。

当时上海形势复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我党为了安全起见,隐藏得极深。但这个青年却凭借着果敢和机智,冒着极大的风险,顺利和地下党成员接上了头。

一进到我党的秘密驻地时,他就开门见山说:我叫张甲洲,此次前来是要面见中央领导,有要事相商。

负责接待他的是我们熟悉的大将陈赓,当时他担任的是中央特科情报科科长,归周恩来直接领导。对于张甲洲这个名字,陈赓早就有所耳闻,外界都盛传此人是一名骁勇善战的革命战士。但看着他的瘦弱身板,和身上那股浓浓的书生气,陈赓硬是难以相信他会是一个“高手”。

张甲洲

当时周恩来正在接待其他客人。于是,好奇的陈赓便借机向张甲洲提议:“听说你功夫不错,趁现在有点时间,我和老弟比比拳脚如何?”

我们都知道陈赓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他的祖父陈翼怀身手了得,在清朝官至建威将军。善使一把80斤重的泼风大刀,一刀下来普通人根本招架不住。

陈赓自幼就跟着祖父习武,不但会这套泼风大刀,而且棍棒也使得很好,拳脚功夫更是了不得。入了黄埔军校后,陈赓更是习得了新式格斗技能。自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又有过多年戎马经历,靠着手里的真功夫打出了赫赫威名。中央特科的“打狗队”,就是由陈赓手把手带出来的。

面对这样一位“高手”的邀战,张甲洲一点儿都不露怯,爽快地答应:“比就比吧!”

于是,二人在楼下的草坪上你来我往,硬是打了80多个回合。28岁的陈赓没想到,这小子居然这么厉害,只能全力以赴。最后,两人始终难分胜负,只得以打平手结束。

难得打得这么痛快,陈赓拉着张甲洲,欣然盛赞道:“老弟自学拳术,身手不凡啊!”男人之间的交情有时候就是那么奇怪,经过一场切磋,两人再看对方,不由多了几分欣赏和钦佩。

陈赓

不一会儿,周恩来接待完客人,陈赓带着张甲洲来到了会客厅。见到张甲洲,周恩来当即从椅子上起身,到门口相迎,紧紧握着他的手,带着笑意说:“我是伍豪,欢迎你呀,甲洲同志。”

“伍豪”这个名号一下子让张甲洲有点懵了,他不解地说道:“你不是周恩来同志嘛?您的文章,您的大名,我太熟悉了。”

其实当时中央特科的同志在上海做的是隐蔽战线工作,为了保险起见,大家用的都是化名。当时陈赓的化名是“刘庸”,周恩来的化名正是“伍豪”。

听到张甲洲话语中的不解,周恩来不由哈哈大笑,解释道:“对啊,伍豪是我,周恩来还是我,有假包换。”说完便拉着张甲洲在沙发上落座。

张甲洲第一次见到周恩来这样的“大人物”,原本是有些紧张的。但落座后,周恩来听到他的口音,就和他话起了家常,说自己去过好几次黑龙江,算起来两人也算是半个同乡。

见周恩来这般平易近人,张甲洲原本的紧张不安也顿时消散。于是,便直言自己此次前来是向组织上要任务来的,他希望组织上能够批准他动员东北籍同学,返回家乡组织武装抗日。

对于张甲洲的想法,周恩来极为欣赏,当即便说:“我代表中央和中央军委支持你……”

周恩来

那么这个张甲洲到底是什么人?为何功夫如此了得,能和自幼习武的陈赓打个平手,而且还能让周恩来对他这么客气呢?

如果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北大和清华走一圈,就会发现这两所名校的英雄碑上都有他的名字,他是妥妥的双料学霸。同时,他也是一个功夫高手。在他殉国多年后,周总理在他的墓前落泪,并3鞠躬。他的人生是一段传奇!本文较长,相信大家看完后会明白:何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智慧!

1907年春天,张甲洲出生在黑龙江省巴彦县。他家是开油坊的,在当地称得上数一数二的“豪门”,据说光是田地就有300多公顷。他出生后,父亲张英对于这个儿子也是寄予厚望,希望他以后能够出人头地,最好是当个大官,于是便给他取名“甲洲”,意思是:希望此子能名冠五洲。不得不说,这名字确实霸气。

出生在这样的殷实之家,张甲洲自幼就读书习字,并表现出非凡的天赋。不过唯一让张英“头疼”的,就是这个儿子实在是太调皮了,上树爬墙掏鸟窝这些事,他一样都没落下。但老师却很喜欢他,毕竟他门门功课都是第一。

不过也正好是调皮贪玩的性子,让他在小伙伴中很有威信,大家都喜欢跟着他玩。他经常带着大家到附近的河里去摸鱼。有一次他们想钓鱼,但是忘了拿鱼钩。正当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时,张甲洲拿出口袋里的别针,找到附近的老渔翁,用对方的烟锅将别针烧红折弯,一个自制的鱼钩就做好了。当时老渔翁看到这娃子的机灵劲儿,不由感叹:“你小子将来定是非常人物”。

就这样一直到8岁,张甲洲被父亲送到了附近的私塾学习。老夫子每天都是“之乎者也”的教学,而且十分严厉,张甲洲很不喜欢。上了一段时间后,他听说附近的官办小学教的都是新文化,不仅老师幽默,而且还有有趣的实验课。

于是就找到父亲,软磨硬泡之下终于如愿转学到官办小学。在官办小学,张甲洲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发现原来知识也能这么有趣。那时,张甲洲的物理成绩十分优秀,他也暗暗下决定将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1923年,16岁的张甲洲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了黑龙江省立第一中学,准备开始他的学霸之路。那时候巴彦县的老人们都对其父张英说:你家出了个“状元郎”。但让张英没想到的是,儿子后来并没有走他安排好的路。

因为第一中学位于省城齐齐哈尔,靠近苏联,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这里影响很深。张甲洲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如何救国。

张甲洲

入学第二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军阀张作霖的队伍到学校抽调青年学生上战场,事实上就是让他们当炮灰。张甲洲一眼就看穿了张作霖的算计,便率领同学们罢课以示抗议,还直言痛批张作霖额卑劣行径。张作霖作为堂堂军阀大帅,张甲洲一个学生都没带怕的,可见其胆色,实在令人钦佩。谁料校方领导胆小怕事,生怕他会给学校带来麻烦,竟开除了他的学籍。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了处,不就是开除嘛,我再考一个就是!不久,张甲洲以优等成绩考入了沈阳文华中学。入学后,父亲都劝他:以后在学校“消停”一点。但在那样的年代,各种不平事每天都在发生,张甲洲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又怎能“独善其身”?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张甲洲作为文华中学学生会长,又一次领导同学开展了学生运动。他积极奔走募捐,组织同学示威游行。毫无意外,他又一次被开除学籍。

像张甲洲这样的“天才少年”,最不怕的就是考试,不久他考取了齐齐哈尔甲种工业学校。先后两次被学校开除,很多人以为张甲洲这次应该“学聪明”,不会再“惹事”了。谁知这一次,他惹的事更严重,因为反对军阀政府,他直接被反动当局逮捕。最后,虽然在全市进步师生的强烈要求下被释放,但他第三次丢掉了学籍。

出狱后,张甲洲自觉东北已经没了自己的容身之所,想要上学怕是都没学校敢要,于是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和两名同乡结伴前往北平。这一年,他刚满20岁。

他去北平的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是为了求学,另一方面是北平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他们也想为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做更多的事。

到北平的第二年,他考上了北平大学(北京大学前身),那时候他进的是理学院。这一次,他终于来对了地方。当时的北大,可以说是青年革命志士的摇篮。在这里,张甲洲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他也更积极地投身到爱国运动中。

1930年春天,清华大学学生为了纪念“五一劳动节”,组织筹备游行示威活动。但是这次行动却被国民党特务察觉,将冯仲云等爱国学生逮捕入狱。虽然张甲洲是北大学子,但同样是爱国青年,又怎能坐视不理,于是他便积极奔走营救冯仲云等人,结果人没救出来他自己却被捕入狱。

当时冯仲云已经是共产党员,两人在狱中慢慢熟识,共同探讨革命问题。张甲洲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很多,也对中国共产党有个全面的认识。出狱后不久,他就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冯仲云

经历了这么多事,张甲洲发现,自己曾经想通过学习知识来拯救风雨飘摇中的祖国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在那样的年代,想要拯救这个国家,只有革命这一条路。于是在北大上了一年多物理系的张甲洲,决定报考清华大学政治系。

要知道张甲洲原本是学理科的,现在突然要转学校转系,而且还是从理科专业转到文科专业,这样的挑战有多大可想而知。当时身边很多同学都替他捏了把汗,担心他考学失败。

但学霸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张甲洲做出选择后,就努力备考,在他看来这个挑战并没有什么难度。而最终的结果也正如他所料,那一年,在整个清华考学的学子中,张甲洲名列第二,顺利考入了清华大学政治系。

在清华大学,张甲洲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我党的真实情况,张甲洲还和好友们创建了多种刊物,用笔名发表抗日救亡的文章。

“九一八事变”后,眼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军荼毒,国民党政府却消极不作为,社会各界纷纷发声,要求政府收复失地。清华、北大等高校也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掀起了反“不抵抗主义”运动。当时,张甲洲就是一个“急先锋”。

可恶的是,不管各界如何抗议,也没有起到什么实际效果。这时的张甲洲突然意识到:不拿起枪杆子,和日本人动真格的是不行的。于是,他便打算利用“同乡会”关系,动员东北籍同学返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他到上海找党中央要任务的一幕。毕竟,要组织抗日武装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得依靠组织。对于张甲洲的抗日决心和爱国热情,周恩来也早就知道,也很信任这个只有24岁的青年,当即就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任务在身,张甲洲也没有久留,不久便动身返回北平动员同学。只是周总理和陈赓都没有想到,这次一别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这位学霸。

回乡后,张甲洲和6位东北籍学生一同辗转回到哈尔滨,着手抗日武装的组织工作。到了张甲洲的家乡巴彦以后,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要组织抗日武装,首先就需要爱国群众的加入,但怎么才能在不引起国民党当局和日军注意的情况下,将人聚集起来,宣传组织抗日武装呢?

前文也提到了,张甲洲家里在当地算是“豪门”,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想要将人聚集起来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张甲洲想了想,自己也25岁了,早就到了该成家的年纪,也免得让父母天天念叨。

于是他就策划了一场“假结婚”,邀请了当地很多进步士绅和爱国群众。为了抗日,能想到在婚事上做假,当真是聪明得很!

几天后的酒宴上,张甲洲见大伙儿都喝得差不多了,便开始慷慨陈词,沉痛地述说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的无恶不作,也阐明了我党组织游击队抗击日寇,拯救国难的决心。很多人都被张甲洲说得热血沸腾,纷纷选择加入。

就这样,经过一场假婚礼,张甲洲拉起了一支200多人的抗日队伍,由众人推举他担任了队伍的总指挥。根据当时的习惯,张甲洲给这支队伍起了个响亮的报号“平洋”,意为平定东洋,将日本侵略者从中华大地驱赶出去!

张甲洲和妻子

这也是“九一八事变”后,我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次日一早,张甲洲便和队伍一起出发了。临行前,他走到母亲的房门前,母亲正在为他假结婚的事生气。他跪在地下,朝母亲磕了三个响头,对母亲说:“妈,儿子不孝!今日我要走了,出来送送我吧。”就这样,在母亲的注视下,张甲洲匆匆离家。

从那以后,这个张家引以为傲的儿子,就开始了自己的革命战斗之路。

1932年7月下旬,日军占领了巴彦县城。张甲洲带着他的游击队,和鬼子在其它几个地区展开了几场殊死搏斗。那时候,游击队的很多新人都不相信他这样一个“秀才”有打仗的本事。但几场打胜仗后,大伙儿就对他心服口服。他通晓各类兵书,对鬼子的心理一算一个准。

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征战,队伍的规模发展到1000多人。越战越勇后,张甲洲做了个胆大的决定:攻打巴彦县城。

张甲洲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打仗需要天时地利,更需要人和。所以他联合起了当地另两支小的抗日武装,于8月30日凌晨发动进攻。那天凌晨,随着第一声鸡鸣,三支队伍向巴彦县城发起了进攻,一举击毙伪军首领,巴彦县城就这样被收复了。

这场战斗,为我党东北军事统战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激起了很多年轻人的报国决心:谁说拿笔杆子的打不来仗!打下巴彦县城后,游击队的部分战友拍了这样一张合影:

照片中的这些人年纪都不大,脸上都有一股子“稚气”和浓浓的书卷气。后排正中就是总指挥张甲洲,那时他才25岁。这些年轻人,大多没有读过军校,也谈不上有太多的战斗经验,却能攻下一个县城,在当时这就是奇迹!

遗憾的是,照片中的这些人,在此后的一年中,一半以上都牺牲了。

此后的一年,张甲洲就带着这支队伍在东北大地上南征北战,屡屡打击日寇,打出了赫赫威名。直到1933年7月,在组织的安排下,张甲洲只身前往敌统区黑龙江富锦,化名“张进思”,以中学老师的身份掩护,开展地下抗日工作。

“是金子走到哪里都会发光”,这句话放在张甲洲上可谓是再合适不过。在富锦中学,张甲洲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情商,很快就被升为校长。为了培养抗日人才,他把我党多名地下工作人员安排到富锦中学就职,一起向学生宣传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这些学生中很多在毕业之后,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时抗联独立师就在富锦一带活动,经常需要一些物资上的支持。但当地日伪军盘根错节,想要弄到物资并不容易。张甲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便假装逢迎,在和日伪军的相处中虚与委蛇,博得了他们的信任。通过这层关系,张甲洲经常为独立师输送枪支弹药、衣物等军用物资。

后来,敌人发现不对了:明明已经封锁了,为何共产党总能得到各种物资。他们开始怀疑张甲洲,但任他们查来查去,硬是没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1937年6月,党组织认为张甲洲在富锦的卧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现在既然敌人已经开始怀疑他,那么也没有必要继续犯险。于是决定将他任命为由抗联独立师改编的11军副军长,开始新的征程。

从一个大学生做到副军长,张甲洲只用了6年时间,就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但有时候,意外总是不期而至。两个月后,在组织的接应下,张甲洲准备转移。当他们一行人行至距离抗联营地七八里的董老茂村时,突然遭遇了十多名伪军。当时伪军藏在苞米地中,等张甲洲等人经过时,他们发起了袭击。最后,在同行的战友奋勇反击下,伪军慌忙逃窜。

但当大家回过神的时候,张甲洲已经倒在了血泊中,腹部有几个弹孔。没等他们从抗联驻地找来医生,张甲洲就因为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壮烈牺牲了。这位清华北大的双料学霸,就这样在故乡的黑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那一年,张甲洲才30岁。在他的葬礼,11军全体将士纷纷跪地痛哭,悼念这个为了抗日牺牲的战友。

有人说,如果不是牺牲得早,张甲洲会成为我军的又一帅才;也有人说,如果生在和平年代,张甲洲会成为我国科学界的一位巨星,毕竟他是那么优秀。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人民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北烈士抗日纪念馆,张甲洲的遗像位列其中。

1953年,周总理专门到此悼念英烈,站在张甲洲的遗像面前,他矗立良久。20多年前,就是这个年轻人对他说“我要回家乡组织武装抗日”,往事历历在目,周总理感慨万千,不由潸然泪下。许久后,周总理缓缓对着遗像鞠了三躬,语带哽咽地说:“甲洲同志,我代表全国人民感谢你!”

如今,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巴彦给他建了纪念碑。而在清华大学的“清华英烈”碑和北京大学的“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上,张甲洲的名字都位居其上。这两所世界名校,都以有过这样的学生为荣。

那一代的年轻人,到底为新中国付出了些什么?张甲洲给了我们答案。谨以此文,纪念那些了不起的年轻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