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80后的春节回乡感悟:故乡,永远回不去了

 老方说 2023-01-25 发布于山东

故乡,永远回不去了。

这是我,一个80后中年人的春节回乡感悟。

小时候我最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意味着好吃的,父母的笑脸,周围人的喜气洋洋,鞭炮,欢乐……

但当我背井离乡多年后,再回到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发生时移世易,一切都不一样了。

不是年味淡了,而是人心变了。

血缘关系的淡化,好像势不可挡

在小时候,整个庄上的人都要在大年初一去拜年,因为庄上的人几乎都是亲戚,所以一次拜年要在庄里走上一上午,要不停地磕头。

但现在回老家,车里带着很多礼盒,只到直系亲属家里坐一坐或站一站,互相说几句寡淡的话,然后各回各家。

形式大于内容,年轻人都比较烦拜年这个事,只有很少一些中老年人还在固守着过去的传统,当他们老去后,过去的很多乡俗可能也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其实,哪怕是直系亲属,甚至是两三辈人之内的一家人,血缘关系也在势不可挡的淡化。

我在农村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就算是亲兄弟之间,过年的时候也不怎么走动,他们平常更是形同陌路。

所谓亲戚,一直在疏远

有句老话,“真姑妈,假舅妈,半真半假是姨妈”,这个说法虽然偏颇,但其中的意味还是很有意思的。

农村里的亲戚,基本是靠一些长辈在维系,这种维系非常脆弱,所谓不出五服都是亲,现在很多中年人、年轻人都是不认的。比如我算是知道一些五服内的亲戚,但也多年没有见面和来往了。

我也有姑妈、舅妈和姨妈,但平常根本没有什么联系。

包括我上一辈的人,他们也差不多这样,因为大家在不同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彼此没有什么联络的纽带,只能是越来越疏远。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当我的下一辈人长大后,他们对于亲戚的理解,可能就只限于兄弟姐妹了。

红白喜事的作用

能够把亲戚们聚拢到一起的,大概只有谁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了,天南地北的亲戚回到故乡,一起吃顿饭,随便聊聊,然后又是四散各地。

通过红白喜事,大家会想起自己的小时候和过往的记忆,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这里长大,跟一些人有交情,跟一些人是亲戚,所以在酒桌上喝酒的时候,大家很热情的议论过去,毕竟这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地方。

或许,这也是彼此唯一的情感联络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亲戚甚至不如“熟悉的陌生人”,不如朋友和邻居的关系近,因为生活没有交集,利益没有联系,谁也用不到谁,那还有什么联络的必要呢?

在城市里,我发现很多红白喜事等场合上,所谓的亲戚都在减少,出现的大多是朋友、同事和同学等。

一些关系的变化,也许是好事,这意味着社会的进步

血缘关系的淡化,亲戚的疏远,也许是好事。毕竟,关系的内涵是利益和感情,如果没有这两者起作用,那亲戚之间恐怕也是很无所谓的事。

从宏观来看,农村的家族文化在虚化、解构。要知道,社会生态变了,经济状况决定了很多东西,过去的家族是为了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保护自己的利益,夺取资源。而现在的人们习惯了迁移和漂泊,不需要固守在一个地方找饭吃了。

人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变了,一些习惯、文化和乡俗等东西自然也就变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果农村真正完成了“城镇化”,那过去的所谓老规矩、老传统,又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国内的一些地方,宗族、祠堂等习俗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落叶归根的观念也还是很多人的执念。

真正重要的是“人情”

人生一世,最难得的就是心里装着别人。而人和人的关系,最根本的是看三观的一致性,其次是看利益的一致性。

理想、事业和利益,如果两者都是一致,那就容易产生深厚的感情。否则,只能是朝夕相处,生活和工作中有交集的人之间会有一些“人情”在,但这也脱不了利益的因素。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多说一句,不管城市还是农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马太效应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有的也要夺过来”。利益的格局有分化的态势。人们都愿意跟经济水平差不多的人一起玩,这也不能说是功利和趋炎附势,这不过是人之常情而已。

但是,我还是觉得亲戚和朋友一样,都算是人生最密切的缘分之一,血缘关系所带来的情感作用还是存在的,无论是淡化还是是非恩怨,都抹杀不了它的意义。

人都有老去的时候,那时候心里装着的,可能也就是几个人,几件事罢了。有人情在,才算是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