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门诊里陆续有人,提出和心脏病有关的问题。有一位朋友说得有意思,问如何才能让心脏里的血,流得快一点。 其实啊,这只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想法。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是成体系的。治疗思路,也是规范的。我们多了解一些,才能形成科学规范的认知。 来,我给你说个医案故事。你可以体会一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50岁。 什么毛病呢?心前区疼痛八年。八年来,症状由轻到重,发作频率由低到高。 最近这几个月,其疼痛发作越来越频繁,最严重的时候每天发作5次,须含服硝酸甘油才能缓解。到医院去,心电图显示,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怎么办?患者决定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脉沉迟,苔薄白。细问得知,患者平时胸闷,怕冷,四肢不温,整个人疲乏无力。一旦心前区疼起来,好家伙,痛彻胸背,难以忍受。而且,经常感觉腰酸,下肢略肿。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瓜蒌,薤白,半夏,桂枝,生姜,赤芍,当归,党参,菟丝子, 补骨脂。 结果如何?这个方子,患者服用了3个月,心绞痛现象基本消失,四肢温热,精神好转,胸闷减轻,腿肿也消失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前些年,有一本专著,叫做《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这张验案,就被收录在其中。 现在,我带你研究一下, 这里的道理。 我跟你说,这个人的问题,在于心阳不足,累及于肾。这是在老年群体里,尤其是在冬天这个季节,容易出现的问题。 你看啊,这个人,就诊当时,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疲乏无力,脉象沉迟,苔薄白。这显然是阳虚的状态。 哪里的阳虚?病症告诉我们了,她属于心阳不足。心阳不足,心气心血不得温通,所以胸闷心痛,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有人可能会说了,一身阳气里头,不是肾阳最重要吗?只有肾阳虚,才会让人畏寒怕冷、手脚发凉吧? 我跟你说,这可未必。阳虚,无论发生在哪儿,都可能让人失于温煦。肾阳虚如此,脾阳虚如此,心阳虚更是如此。我们对此得有正确的认识。 对人体来说,心脏的阳气,特别重要。心,为阳脏。它的每一次跳动和搏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支持。 心中阳气衰少了,心的功能发挥不好,我们就胸闷、心痛、供血不足,甚至心梗。 特别是在冬季的时候,天气寒冷,体内阳气衰弱,寒邪更容易直接伤害心阳,导致突发的心血管事件。 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就属于这个状态。不过,除此之外,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肾虚。 怎么知道的?她腿肿,腰酸。这是心阳不足,日久累及肾阳导致的。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酸。肾阳虚,水液代谢运化失常,故而下肢肿胀。 心阳不足,为啥会累及肾阳啊?对,中医就这么论。中医讲,五脏一体。心和肾,功能上息息相关。一个不好,另一个甭想好。 所以说,心脏病患者,往往肾脏不好。肾脏病患者,他的心脏也是重点保护对象。 面对这个状态,怎么办好?这就是温通心阳。阳气通了,问题就好办了。你看医家的配伍—— 瓜蒌,薤白,半夏,桂枝,生姜,赤芍,当归,党参,菟丝子, 补骨脂。 这里头,瓜蒌宽胸开结,利气通阳。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半夏,涤痰消痞散结。 三者配合,就组成了张仲景《金匮要略》里头的方子,瓜蒌薤白半夏汤。它能起到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的作用。这是温通心阳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用桂枝和生姜温通心脉。阳气依附于血,所以用当归和赤芍活血通脉,令阳气通行。党参,则负责大补脾肺之气,更有补血之功。 最后,以补骨脂和菟丝子来补肾气、温肾阳。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它属于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加减运用,十分经典。 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能把上面医案里的要点,包括辨证的要点,证型的归纳,以及方药的加减运用,好好记下去。 因为随着冬季的到来,和此类情况类似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还是不少的。 尤其是年龄大一点,常年有心脏病史的老年人,很可能到了天冷的时候就爱犯病。放在平时,则容易畏寒怕冷,神疲乏力。 这样的患者,通过体会和学习上述验案和验方,应该有所收获。 当然,这里讲的,也只是临床经验之一。涉及到具体运用,希望大家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科学加减借鉴。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 |
|
来自: 九龙池dn5pzqmi > 《中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