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水文化】“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 广州城的“六脉”在哪?

 灯下悦读 2023-01-25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自古以来,广州就是一座水城。在这座城内,交织的河涌如经脉般穿城而过。经历了千年岁月,如今“六脉”已难寻,但东濠涌,仍然日复一日地流淌着,见证了广州的历史

日前,越秀区发布东濠涌绿游线路,线路横贯云山珠水,起于文溪亭,终于东堤桥,包含云山麓水、清渠百肆、越秀之韵等多个景观点。线路同时还兼顾人文之美,沿线有越秀桥、筑横沙桥、东华桥等老桥,俯身涌面诉说着历史沧桑,周边还有东濠涌博物馆等文化场馆,整个线路把红色文化、广府文化和水利文化串联在一起。让我们一起沿着东濠涌,来寻觅一下广州城内水脉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六脉渠的由来

图片

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除了要有坚实的城墙,还要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据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邵晔任广南东路经略使,广州才开始有规划地建设城市的排水系统。广州的南濠、清水濠、玉带濠、西濠,都是在宋代开凿的。著名的六脉渠,也是宋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渠。

六脉渠最初是利用天然溪水沟堑开凿而成,随后不断加以修缮,在干渠之外,又开辟了许多支渠,形成一个以覆盖中城与西城为主的排水网络。

图片
图片
图片

六脉是哪六脉?

图片

第一脉从今天的六榕路出发,经惠福西路,到南濠街出城,入玉带濠;第二脉从今净慧路出,经海珠北路、擢甲里、朝天路、光塔路,至南濠街出城,入玉带濠;第三脉从今光孝路出,经诗书路,至大德路口出城,入玉带濠;第四脉从今越华路出,经起义路惠福巷、解放南路、起义路素波巷出城,入玉带濠;第五脉从今人民公园出,经华宁里,由仙湖街出城,入玉带濠;第六脉从今文德路市一宫出,入清水濠。

图片
图片
图片

六脉渠的历史演变

图片

到了南宋末年,南濠水不再直接南流出珠江,而是汇入玉带濠。古西澳完全淤塞成陆,成为六脉渠出海的总出口。根据《广东通志》记载,“六脉通而城中无水患,盖城渠之水达于闸,闸之水达于濠,濠之水入于海,此城内水利所由通也。”

明成化年间(1472年前后),官府开展疏浚濠渠工程。当时,广州已有东濠、西濠和南濠。东濠涌在广州的河涌史上,是最年轻的。它北起麓湖,南衔珠江,全长4.51公里,流经下塘西、小北路。明代,广州把宋代东、中、西三城的格局,打通合并为一城,东城墙就在今越秀北路。越秀北路与小北路交界处,是小北门。明成化年间,总督韩雍主持利用那条小溪开凿东濠,在小北把文溪水引入濠中,作为护城河。从此,广州就有了一条东濠涌。

图片
图片

东濠涌:市集—排水渠道—生态景观廊道

图片

明代初尚未筑外城,东濠只是从小北至清水濠,与玉带河连通。后来筑了外城,也只是到万福路即止。据了解,当时东濠涌水运发达,乡民们会通过水路,把鱼、蔬菜、水果等食材,运到城门附近售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个市集,它也成了广州重要的交通航道及城内的主要排水渠道。

  当时大沙头还没有完全形成陆地,著名的羊城三石(海印、海珠、浮丘)之一的海印石,就位于东濠涌下游东侧。根据《广东通志》描述,海印石“兀立风涛之颠,自成一岛”。明万历年间,石上有海印阁,清嘉庆时改建为京观楼。

  如今西濠、南濠已经踪迹难寻,但东濠涌全流域经过先后两期的综合治理,目前已实现全流域水体循环和生态恢复,水质明显提升,非汛期普遍达到Ⅴ类水标准,部分断面水质甚至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对水质要求极高的红尾水鸲也前来东濠涌栖息。

图片

如今在东濠涌边散步

可见鸟语花香

如诗如画,带状公园

叠水瀑布、亲水平台

滨水步道、观景长廊等沿涌分布

大家有空不妨沿着东濠涌绿游线路

穿越千年,感受广州历史~

来源:羊城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