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广州十大水关今何处|广州|珠江

 灯下悦读 2023-01-25 发布于广东

原标题:旧广州十大水关今何处

西濠二马路人民南路

东风中路越秀北路交界处的东濠涌

东濠涌流经广九大马路入珠江

清代的广州城除了18座城门之外,尚密布水关,即控制出入城水道的关口。与18座城门的记载明确,绘制清晰相比,水关的资料则少得多。之前有媒体曾报道广州城有十个水关,并说是《广东通志》记载,但记者查阅阮元编纂《广东通志》之“城墙”、“建置”等多卷,尚未见到有此说法,反而对于各个城门记载甚详细。寻找广州老水关的位置,需要从更多的古地图中去爬梳。

文:卜松竹 图:王维宣

东西水关很重要

东濠口的东水关和西濠口的西水关,是控制船只进出城内六脉渠以至清水濠等濠涌之门。由于其控制的水道直接与南城商贸区相关,故而也是广州古城中极为重要的水关。

全城“水关”一一数

就记者目前能够找到的明清地图来看,大多绘制较为粗陋,更接近“示意图”性质,难以清晰在今天的地点上标注出来。比较清晰的一张是清代的《广州城坊图》(见上图),这张图在城墙、城门、水关的设置及水网布局方面尤其清楚。如果以有水道穿城墙而过,且在地图上关楼或拱形墙洞为“水关”的标志,恰恰是10处,兹列如下(由东至西,由北至南):

内城东城墙二处:小北门与正东门之间一处(被标注为东关、天关、铜关等),正东门南一处;

内城南城墙四处:小南门与文明门之间一处,正南门与归德门之间两处,归德门西一处(大水关);

内城西城墙二处:正西门南(小水关),正西门北(上水关、北水关);南城东西城墙各一处(分别称东西水关)。

广州城的水关设置与城中六脉渠、东濠、西濠、玉带河及其间无数支流水道构成的水网密切相关。广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鸿钧指出,六脉渠在宋代及明、清各有不同,名称也不一。如果把《广州城坊图》和光绪时期的广州府志中的《六脉渠图》两张古地图和今天的广州市区图叠加,各水关在今天城市中的位置依序大致为:

内城东城墙二处:分别在法政路东出口,越秀南路中山图书馆侧门;内城南城墙四处:分别在文明路与文德路交界处东侧,大南路与北京路交界处西侧,起义路与大南路交界处,海珠路与大德路交界处;内城西城墙二处:分别在观绿路与人民中路交界处(广州日报北门外立交桥下),盘福立交处;

南城二处:分别在大德路与人民中路交界处稍南侧,文明路与越秀南路交界处稍南侧。

此外,广州城内城的小南门、文明门、正南门、归德门、正西门,新城的五仙门、靖海门、油栏门处都有水道经过,归德门甚至在月城东西两侧各开了一个出水通道。

清代六脉渠

清代六脉渠较复杂,计有:1.左第一脉正渠。自总督部堂(在今越华路)向南流经华宁里、卫边街(今吉祥路南段)、七块石、清风桥(今华宁里与中山五路之交)、南朝街、学院署、九曜池(均在今教育路)至书芳街、仙湖街穿城出南胜里入玉带濠。2.左第二脉正渠。由旧城隍庙后(今文德路北端)南北分流,南流经长塘街(大塘街之西),由思贤街穿城出玉带濠;北流经司后街、豪贤街和横流的渠汇合。3.左第三脉正渠。自东华里起,南流至贡院(今文明路中山图书馆),折入东濠,流程不长。4.右第一脉正渠。自巡抚部院(今人民公园)西侧起,南流经雨帽街、桂香街、马鞍街,由孚通街三圣公前穿城出南胜里,入玉带濠。5.右第二脉正渠。自将军署(今广东迎宾馆)前元妙观左侧分南北流,南流经擢甲里、麻行街,由大水关(古西澳)穿城入玉带濠;北流经豆腐巷、官塘街(今海珠北路)和西流的横渠相接。6.右第三脉正渠。自光孝寺前起,南流经纸行街、诗书街,折向西,出小水关入西濠。

明清

水关

既是交通要道

又可军事防卫

明清时期的广州城内几乎无处不通舟楫。但另一方面,城墙、壕池有军事防卫作用, 为了防止敌人通过水关进入城内, 广州城的水关设有铁栅。据记载:“明洪武时展筑城池, 改瞥壕南旧水关,广仅六尺,下铁柱两重以严防御。”清水壕也于1380年,即明洪武十三年改建水关,“ 下铁柱两重, 以严防御”, 因此不通舟楫。到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疏浚启闸, 复通舟楫。”对于水关的防御也很受重视,在《羊城古钞》中就记载了清初水关的防卫力量:东水关“广协右营兵十一名”,西水关“兵六名”,北水关“兵六名”。

实际上,水关和广州城内外的水道一起,都是城池防卫系统的一部分。曾新等专家指出,广州城的护城濠始凿于宋代, 明清时期城濠总长达约7000米。城濠的形制在明代以后的广州城图中均清晰可见。明初三城连一后至新城修筑前, 城濠自东、西、南三面包绕城区, 北城墙在越秀山上无濠;明嘉靖年间修筑新城后,仅城东西两侧有护城濠,南面临江无濠。东濠上游为甘溪故道,自小北花圈以下沿越秀路至竺横沙达珠江,西濠自北向南由流花湖、朱紫街青石桥、盘福路、人民路流入珠江。

水关的另外一个作用是防潮。建筑学家吴庆洲指出,广州因城滨江海, 易受洪潮袭击。广州的古城墙和水关的闸门有抵御洪潮的作用。据清屈大均记载,广州“民居城上, 南门且筑三版,”以抵御洪潮。自宋代起,广州的水关均已设闸,“与潮上下”,保护城市免受洪潮之患。

钱币经东关运往全国

东关又叫天关、铜关。广州建设大马路3号,现在是广东省委党校所在地,一百多年前,却是我国最先使用机器大规模制造产品的广东造币厂。在它存在的42年中,制造过大批银、铜、镍币流传社会。这里离铜关不过一河之隔,可以说,通过铜关水道,被认为是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唐朝铸开元通宝钱之后,中国钱币史上的第三次革命的张之洞机制货币举措,得到了最有效率的推进。铜关又称天关,与明代大儒湛若水有关。湛若水75岁结束宦途生活,回广州后,在府第附近建“天关书院”讲学,故人称此地为“天官里”,久而久之,故有“天关”之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