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秀区先行先试开展东山湖碧道试点建设 品质打造城市绿色空间

 灯下悦读 2023-01-26 发布于广东

468.jpg

  一、建设背景

  东山湖建于1958年,是广州四大人工湖之一,其主要功能为调蓄雨洪及景观功能,1963年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东湖春晓”。东山湖北面承接上游及新河浦涌的来水,南面与二沙涌相连,水面面积35.5万平方米,自建成以来对区域的水安全及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水质改善作用。东山湖及新河浦涌在截污后流域入流量减少,为提高河涌流动性,增强河涌循环自净能力,目前运作的“东山湖-新河浦涌”小循环系统及“珠江-东濠涌-东山湖”大循环系统对湖区水质改善起到一定的效果;二是防洪调蓄作用。近年来,因每遇大雨,珠江水位处于高位时,周边水系(主要为百子涌、橙基涌)均临时排入东山湖泄洪,保障了区域水安全。

  然而,雨季泄洪容易造成东山湖水质返黑返臭,同时受珠江水质不佳、初雨污染较为严重、底泥污染物等影响,东山湖水体逐渐富营养化,水质沦为劣Ⅴ类,水体发绿,透明度低。而且东山湖公园文化特色不突出,现有慢行道系统不够完善、无法贯通全园,零星构建筑物的存在亦不利于公园统筹管理,景观格局已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休闲活动空间的迫切需求,亟需系统性进行改造提升。

  二、项目概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营造良好的水生态景观,越秀区选取东山湖作为碧道建设试点,结合东山湖水质提升项目和东山湖公园总体提升项目开展东山湖碧道建设,建设约5公里碧道,项目总投资约7067万元。通过重塑东山湖水下生态系统,品质提升园区绿化、活动场地、游憩系统等设施,打造16960平方米“东湖六景”(即春堤·紫荆柳堤、春岸·榕岸映红、春岛·茶花迎风、春境·锦绣缤纷、春芳·杜鹃醉影、春湾·杉影含烟),实现东山湖非汛期稳定保持IV类水质目标,提升市民群众游园体验。东山湖水体提升主体工程于2018年1月完工,目前进入养护阶段;东山湖公园总体提升工程在2019年底前完成。项目竣工后,预期实现如下四大效果:

  一是重塑水生态。东山湖具有重要的防洪调蓄作用,为解决合流制排水泄洪污染问题,遵循“蓄洪防涝、生态治理”理念,以“水质改善、景观提升”为目标,坚持“外源控制、内源削减、标本兼治”原则,通过对湖底淤泥进行原位消解、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下生物等纯生态方式,恢复良好的水下生态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解决富营养化问题,达到重塑水下生态系统、非汛期稳定保持IV类水质目标,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生态环境,吸引大量鱼鸟动物栖息。

  二是彰显水文化。自1958年建园以来,东山湖公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讲好“东湖故事”,本次建设结合“东湖六景”特色,通过雕塑、树池雕花、地雕图案等元素,将园区历史文化融入景观小品设计中,回顾东山湖公园往日艰辛开挖时光,歌颂用心耕耘、开花结果的劳动美德。建设东山湖水文化科普馆,展示越秀区水环境治理成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惜水节水理念,号召社会合力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水成果。

  三是巩固水安全。充分发挥东山湖防洪调蓄功能,汛期通过预腾空提升调蓄库容,暴雨时通过流域站闸调度,保障流域内防洪排涝安全。完善东山湖及周边河涌堤防和护岸达标,满足20年一遇排涝标准。周边防汛救灾通道通畅,应急设备齐全。

  四是提升园区品质。整体改造提升东山湖公园现有园道、指示牌系统、公厕等设施,改造全园给排水、电气、防雷、监控等相关配套设施,结合地铁站建设需要,完善慢行系统和周边公交配套,增设康儿活动节点、健身活动广场、活动草坪等配套设施,为市民提供亲子休闲空间。

  知识小链接:“碧道”是以江河湖海及滨水空间为载体的开敞空间廊道,以生态、共享、统筹理念为引领,推进水环境与安全质量,营造生物栖息和公共休闲场所,促进水、岸、城、乡联动提升,形成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人与自然和谐的共享廊道、水陆统筹联动的发展廊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