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米和厘米一定要找准学习起点

 慢点数学 2023-01-26 发布于江苏

教材首先通过度量课桌的长引出直尺,从而实现认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通过度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去度量时有些麻烦于是就引入了米尺,实现认识米这一长度单位;最后再研究米与厘米之间的数量关系。

分析这个教学流程,不免就会有这样的疑问:直尺上的1厘米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么长的长度就是1厘米呢?米尺上的1米的长度又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规定这么长就是1米呢?不搞清这些问题,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只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长度单位因度量物体的长度而产生的。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会用身体的外在器官去测量距离的远近。如“拃”,即手掌张开后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庹”,即两臂伸平后之间的距离;“步”,即人正常走的步幅;等。虽然这种测量方法非常方便,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身体差异,从而造成不同的测量结果。

于是人们就统一了度量标准,出现了“丈、尺、寸”等测量单位(古代的丈尺寸与现代并不相同,要比现代的小)。测量单位得到统一后,测量结果就是唯一的,大大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但这种测量结果不够精确,到了近代,规定取地球子午线长度的1/40000000作为1米。而到了现代,规定:光在1/299792458秒内所走的长度,称为“1米”,便作为世界统一使用长度单位“米”。

在此基础上,其它的长度单位也就应运而生了。当人们用“米”作单位去测量较远的距离时,发现测量速度太慢,测量单位太小,于是便尝试用“十米”、“百米”、“千米”等作单位去测量,确实快了许多。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用“千米”作单位测量较远距离时较为快捷与方便,于是慢慢被世界广为应用,就产生了新的统一长度单位“千米”(在中国也称为公里)。

显然,1千米里面包含1000个1米,即1千米=1000米。到了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走出地球,走向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单位“千米”已显得十分渺小,便产生了更大的长度单位“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所走的长度,约为9.46×10米。

当人们用单位“米”去测量不满整米数的物体长度时,遇到了麻烦,必须要用比“米”小的单位才能去测量。于是,人们就把1米的长度等分十份,每一份的长度称为1分米,显然有1米=10分米。当测量到不满整分米时,就把1分米的长度等分十份,也就是把1米等分100份,每份的长度称为1厘米,则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当测量到不满整厘米时,就把1厘米的长度等分十份,也就是把1米等分1000份,每份的长度称为1毫米,则1厘米=10毫米、1米=1000毫米。

在日常测量中,精确到毫米也就足够了,但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需要测量分子、原子等微观物体的长度,便把1米等分一百万份,每份长度称为1微米,把1米等分十亿份,每份长度称为1纳米,等。综上所述,“米”是长度测量的标准单位,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等,便可以得到其它常用的长度单位

因此,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知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才是学习的真正起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