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古代人才的选拔制度

 四地闲夫 2023-01-26 发表于山东

我国历史能够传承5000年,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才的延绵不绝。诸葛亮在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曾告诫他要“亲贤臣,远小人”。龚自珍也曾在《己亥杂诗》中写道:“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由此可见,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是多么的重要。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和标准到底有哪些?

一、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

我国古代人才的选拔制度

夏、商、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即大肆分封皇族和功臣来维护其统治,逐渐形成了以“宗法分封”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春秋末期。

二、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

我国古代人才的选拔制度

战国时期,由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遭到破坏,土地大肆兼并,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以战国七雄的秦国为例,他们实行的是“军功爵制”。这种制度不仅提高了个人的积极性,而且也为国家增强了战斗力,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两汉时期的“察举”、“征召”、“辟除”。

我国古代人才的选拔制度

汉承秦制,但在人才的选拔上却不相同。到了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辟除、等多种方式,不拘于一种方式,而且这些方式还可以交互使用。大大拓展了选拔人才的渠道。以“察举制”为例,察举制,又称“四科取士”内容包括: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经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我国古代人才的选拔制度

由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导致西汉立国以来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在曹魏士大夫陈群的建议下,曹魏逐渐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即选派“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授官的制度。这种制度虽然延续了汉代选官的传统,也继承曹魏用人的标准和原则。但后期被士族门阀所垄断,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成为了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工具。

五、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我国古代人才的选拔制度

由于“均田制”土地制度的确立,小地主势力增长,他们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此前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统治者为了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于是科举制便应运而生。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了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并开设了“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又开设了“进士科”。至此统治者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使用人才,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清末。

到了唐代,又将科举划分为常举制举两类。常举每年举行。唐太宗时除“进士科”外,又增设秀才、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科目,不仅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而且将成绩第一者,称之为“状元”。武则天时,还增加了殿试和武举。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演变成以“四书”、“五经”为主的八股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成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在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中,不管是最初的“世卿世禄”制,还是最终的“科举制”,可以看出历代王朝统治者选拔人才的原则和标准日趋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所致,无论是上述哪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是历代王朝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的手段和工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