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时候缺爱,长大后可以造成多大的性格缺陷?

 发扬中医济病人 2023-01-26 发布于云南

写回答

漫风慢慢说

高校工作大师姐|爱臭美金牛座宝妈|最懂心理的亲子沟通小能手

“爱的错位”:言承旭为何没能与林志玲结婚原因,令多少父母反思

01 “请让孩子像个孩子”

“我好难受,你爸爸不要我们俩了,你也不听我的话了!”

“你妈妈情绪低落,爸爸太忙,你多关心关心她啊!”

“你这个混账东西,翅膀硬了就不听父母的话了吗?”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和我们有着血脉相连的亲人,对我们的杀伤力也是最大的。

为什么亲密无间的家人总会恶言相向?

为什么家人总是要的太多而付出的太少?

可能家长并非有意,但是有些孩子总是被剥夺了童年,就算成年后也无法走出情感的漩涡。

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在其经典著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男人的故事。

34岁的莱斯,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但是他总能把恋情搞砸。交往过的女伴,总是抱怨他是一个工作狂,从来不会表达爱意。这与他的童年经历有关。因为他是家里三兄弟的长子,父亲常年出差,他不得不从8岁开始就承担起了照顾神经衰弱母亲和年幼弟弟的重担。

父亲出差前,总是会叮嘱他,尽量让母亲高兴点。所以莱斯和母亲的角色,似乎发生了变化。小莱斯是需要提供情感支持的“成人”,母亲变成了需要照顾的“孩子”。

就算莱斯长大后离家生活,他的爸爸还会时不时打电话求助,让他多抽出时间回家看望妈妈。莱斯精疲力竭,但无法面对内心的负罪感。

在莱斯看来,自己的价值是由对家人的付出来决定的。长大之后,来自父母的外部需求内化成工作,迫使他疲于奔命。

更可悲的是,莱斯从来没有从父母身上,学习到如何去爱别人,甚至爱自己。童年时候的他,对爱的需求没有得到回应,他就只能心门关闭,假装自己不需要爱。“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照顾他人,置于他自己则无关紧要。”

苏珊·福沃德博士这样写道:

“当父母把家长的责任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家庭中各个成员的角色就变得模糊、扭曲甚至颠倒了。被迫成为自己的父母,甚至是父母的父母的孩子,没有可以模仿、学习或尊崇的对象。在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失去了父母角色的榜样作用,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便会在波谲云诡的迷惘之海中随波逐流。”

从小父母和孩子错位的家庭里,孩子已经异化得不像孩子了。


02 林志玲结婚了,对方不是言承旭

6月6日,“不老女神”林志玲在微博上公布了婚讯,一时间刷爆全网。大家在祝福的同时,也不禁联想起她的“著名”前任言承旭。

言承旭虽然在荧幕上一直扮演霸道总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出身于贫寒之家。他在12岁就失去父亲,早早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

言承旭在上综艺节目里也坦言,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潜意识里扮演爸爸这个角色,把妈妈当妹妹一样照顾和保护。

和小莱斯一样,这种父母和孩子之间角色的“互换”,让他无法习得如何去爱别人和如何接受别人的爱。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未获得任何来自父母角色的爱的给与和滋养。所以就算他成年了,碰到喜欢的人和他互动,言承旭也无法表达爱,只会强势地去指责对方。

2005年林志玲在大连拍广告坠马,断了6根肋骨,言承旭心急如焚前去探班,最终却不欢而散。后来接受采访被人问起,林志玲说真正伤害自己的,并非陌生人的言论,而是亲近人的冷言冷语。想来就是那个“他”吧。

为什么明明相爱到最后还是要分开?

言承旭说过的一段话,可能就是最终的谶言:“我没有能力给别人安全感,因为我很孩子气。可能是因为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渐渐就不懂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是啊,言情小说中两人默契只用眼神就能读懂彼此,始终都是终极幻想。小时候缺爱的孩子,长大之后,只会患上“爱无能”。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后。


03 孩子,你不是父母的“救世主”

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曾说,一个人的成长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如果说言承旭的例子,还是客观原因父亲的离世,对子女产生的影响。有些中国家庭中,父母健在但却一样可以让子女背负沉重的枷锁。

心理学者武志红的著作,《心灵的七种武器》,就有着这样的例子。

有的家庭生活中,母亲可能因为和丈夫感情不好,而感觉自己没有价值。为了重获价值感,有的妈妈就会把孩子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

如果孩子犯了错,她就会在孩子面前痛哭流涕,说自己不幸的根源就是因为要满足孩子完整家庭的需要。孩子十分内疚,只能用自己的努力表现来回馈母亲的“伟大”。

更有甚者,有的女人还会在有了儿子之后,自然而然把全部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让儿子承担“丈夫”的角色。

这种父母和子女关系的倒置,会让孩子不能安心做孩子,内心承担了太多的情感需要。更会让孩子在成人之后,导致他们无法对异性表达爱意。因为一旦表达了,他们就会体验到童年那种无法负荷的沉重与焦虑。

因为母亲的情感依附在儿子身上,所以让他们无法在心理上脱离母体,成长为真正的男人,会有“妈宝男“的倾向。

可怜的儿子根本不懂,妈妈的人生需要自己承担,和别人无关。

不管父母的关系如何,孩子的世界,始终要和成人分开。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只会让孩子失去健康心态的发展。


04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圣经》新约里有一个很有名的箴言“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在对待父母和子女错位的问题上,也可以这么归纳“父母的问题归父母解决,孩子的问题归孩子解决。”

如果在幼年,孩子无法反抗父母的控制,那么在成人之后,孩子就要学会拒绝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尽管可能过程很艰难。

加拿大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帕萃丝·埃文斯的著作《不要用爱控制我》,其实可以给深陷父母情感错位的我们,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下面我就结合中国国情,给大家两条实用原则。

第一条原则,“这是我的事”

第一条原则,特别适合那些试图控制我们的父母。他们的典型表现,就是不停地询问孩子,即使对方不愿意也不停下。

父母:你的男朋友找得怎么样了?给你介绍了这么多,你怎么一个都没相中?

子女:谢谢您的关心,这是我自己的事,不想多说。

父母:哎呀,这怎么是你的事呢?我们这是关心你啊!

子女:谢谢关心,这是我自己的事。

父母:孩子大了不省心了啊,我们关心你还不对了?

子女:谢谢您的关心,但这是我的事。


第二条原则,“这是您的事”

这条原则特别适用于受害者型父母,他们典型表现就是,永远不停地在抱怨别人。

母亲:你说你小姨怎么这么不听劝呢?我为她做了那么多,还是balabala……

子女:妈妈,那是您的事,我不想听,请不要和我说。

母亲: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呢?和你讲讲话都不愿意听了啊!

子女:那是您的事,不用和我说。

母亲:你怎么这么和妈说话呢?你是不是想和你小姨一样,气死我啊!

子女:那是您的事。

在和父母对话的过程中,请务必注意,一定要有礼貌地、简单重复自己的观点。

但是一定不要试图讲道理或者和父母辩论。因为辩论只会让双方的情绪变得激动,反而不利于事情解决。

对话的原则,其实有点类似“正面管教”和无礼取闹孩子的对话原则一样,要温柔但是坚定。让父母明白自己的底线和原则,而且一定要贯彻始终。


05 轮回之痛,始于你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

在家庭关系中,其实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夫妻俩的关系理顺了,家才像家,子女才能安心做子女。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降生在一个幸福美满、夫妻恩爱的家庭里的。尤其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发展对原生家庭的研究,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都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与原生家庭的影响,将他们的心理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于“心理创伤”这个借口。

一味地从经历上原因,就会陷入“决定论”,仿佛自己的未来虽然尚未发生,但已被“过去”决定,无法更改。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他看来,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许多原生家庭不幸的人指引了方向。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本身就不应该是完全闭合的,应该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写人生。

在那些用于勇于觉察、走出桎梏的人看来,过去的不幸,只是让自己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可以赋予过去的经历一些别样的意义,是否会让人更加勇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