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怪唐代宦官专权,看看多少朝廷“要职”,必须由宦官担任?

 茂林之家 2023-01-26 发布于湖南

内侍省是隋唐时期新设置的宦官机构。

隋唐之前,内廷宦官多分属两个系统。

文章图片1

如秦汉时代既有中常侍,又有大长秋;北齐有掌出入门阁的中侍中省,又有掌诸宫闱的长秋寺。

两个系统地位大致相当,互不统属。

就其职务性质而言,一是充作天子近侍,一是主管后宫事务,两者约略有所区别。

隋唐内侍省的建立,改变了宦官机构的传统格局。

这种变化,一方面提高了宦官机构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使得有关宦官机构趋于集中统一。

1、隋唐宦官的机构——内侍省

隋初建置内侍省之后,其名称屡经改易,先后有内侍省、长秋监、内侍监、司宫台等名称。至唐中宗神龙年间之后,迄止唐代末期,内侍省的名称遂一直沿用未变。

内侍省之“省”,不同于通常所云中央三省六部之“省”。根据隋唐制度,“三省”系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其长官分别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

除上述三省之外,时另有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

后三省的长官一般称作“监”,其职权品秩明显低于前三省的长官。

前三省的长官乃“宰相职也”,后三省的长官列属于“诸卿”等级。

唐初裁抑宦官势力,规定内待省不立三品官,以内侍为之长,不任以事,官居从四品上。

唐玄宗天宝作间,始置内侍监二人,以为本省长官,官秩为从三品,掌内侍奉、宣制令。其下又以少监、内侍为之副,少监员为二人,内侍员为四人,皆为从四品上。

根据《唐六典》、《通典》、《旧唐书·职官志》、《新唐书·百官志》等史籍记载,内侍省的主要官员,除了上述监、少监,内侍之外,另有:

(1)内常侍,员六人正五品下,掌通判省事。

(2)内给事,员十人,从五品下,掌承旨劳问、分判省事。下有主事二人,从九品下。又有令史,书令史等佐吏。

(3)内谒者监,员十人,正六品下,掌仪法,宣奏、承敕令及外命妇名帐。

(4)内谒者,员十二人,从八品下,掌者亲命妇朝集班位。

(5)内寺伯,员六人,正七品下,掌纠察宫内不法。

(7)寺人,员六人,从七品下,掌皇后出入执御刀冗从。

文章图片2

内侍省统领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内坊等六局:

掖庭局:

披庭局掌宫禁女工、宫人名籍等事。有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三人,从八品下。又有掌教习宫人书算众艺之事的宫教博士二人,从九品下;掌工役杂作之事的监作四人,从九品下。

此外,还有令史、计史、书令史等佐吏。

宫闱局:

宫闱局掌侍奉宫闱,出入管钥等事。有令二人,从七品下;丞二人,从八品下。又有令史三人,书吏六人,掌承传诸门管钥的内阍人二十人,掌中宫伞扇的内掌扇十六人。宫闱局并总小给使及无品宦官侍奉内廷。凡无品宦官,称为内给使。内给使无常员。

奚官局:

奚官局掌奚隶工役、宫官品命、宫人医药丧葬等事。

有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又有书令史、书吏、典事、药童、掌固等佐吏。

内仆局:

内仆局掌中官后妃车乘出入导引等事。有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又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掌习车舆杂畜的驾士二百人。还有掌检校车乘的典事等佐支。

内府局:

内府局掌中藏宝货给纳之数以及供灯烛、汤沐、张设等事。有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又有书令史、吏、典史、掌固、典事等佐吏。

内坊局:

内坊局又称太子内坊局,掌东宫阁内及宫人粮禀。内坊局初隶东宫,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后改隶内侍省。其地位高于上述其他五局。有令二人,从五品下,丞二人,从七品下。

文章图片3

又有掌序导宾客的坊事五人,从八品下;掌宫内仪式导引、通传劳问、纠劾非违、察出纳等事的典直四人,正九品下;掌帅阁人、内给使以供其事的阁帅六人;掌诸门出入管钥及伞扇灯烛之事的内阁人八人;掌车乘事务的内厩尉二人。此外,还有录事、令史、书令史、典事、驾士、亭长、掌固等佐吏。

2、唐代宦官专权的根源——使职差遣

唐代宦官专权主要是通过使职差遣而实现的。

所谓使职差遣,本为临时差遣某官充使主持某事之意,事毕其使职即罢。

唐代使职差遣制度的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

一是差遣官逐渐侵夺甚至完全取代了原本负责该项事务的职事官的职权,二是临时差遣的使职,往往演化成为固定设置的官职。

唐代的宦官,就是通过差遣充使而掠取了多方面的权力,并形成了一个由宦官把持的内诸司使行政系统。

关于唐代的北衙诸司使,史籍中缺乏明确系统的记载,唐代人一般泛称为“二十四内司。

根据有关史籍中的零星记载,唐代宦官出任内外使职的情形比较复杂,涉及范围也比较广泛。

就宦官所出任的内外使职的性质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与中枢机要有关的使职

枢密使:

枢密使是为当时宦官所担任的最重要的使职之一。

早在唐代宗时期,即已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事务。据《资治通鉴》记载,代宗大历元年时,即有宦官董秀掌枢密”。至唐宪宗元和年间,“始置枢密使二人”,正式设置了枢密使官职。

宦官始掌枢密时,职权范围尚受到一定限制。

“代宗永泰中,置内枢密使,以宦者为之,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

其后,枢密使逐渐侵夺宰相之权,出现了所谓“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

枢密使官职的设置及其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大,为唐代后期宦官的干政专权提供了新的渠道。当时的一些权阉,多以枢密使的名义执掌机密并参预军国大事的议决,甚至决定君主的废立。

枢密使的实力虽不及神策中尉,但却有更多的参预中枢机要政务的机会。

两枢密使与神策军两中尉时并称为“四贵”,均为唐代后期宦官赖以专权的重要官职。

宣徽使:

宣徽使的始置,最晚不迟于代宗时期。

文章图片4

如宦官西门珍在代宗大历作间“擢居宣徽”。

其后,因职司繁重,宣徽院又分为南北二院,“唐置宣徽南北院使,有副使”。

如宦官刘遵礼会昌六年任宣徽北院使,次年改任宣徽南院使。

宣徽使的职掌,主要是“总领内诸司及三班内侍之籍,郊祀、朝会、宴飧、供帐之事”。

由此可知,宣徽使处在通管北衙内诸司的地位。

但是,宣徽使无疑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参预中枢机要事务。枢密副使可以兼领宣徽使,宣徽南北二院使“亦有兼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者”。

咸通二年,宣徽使杨公庆至中书省“出斜封文书以授(宰相杜)悰”,可见宣徽使又可承担传宣诏敕的职责。

学士使:

唐代设翰林学士之职,参掌机密,与闻大政,“当时目为“内相”。

充任其职者,多为所谓贤良文学之士。宦官通过充任学士使,介于君主与翰林学士之间,“进则承睿旨而宣于下,退则受嘉谟而达于上”。

例如宦官吴承泌以“精识通才,光膺是选”,充任学士使;从而“丝纶夜出,得以讲陈”,有权参预中枢机务。

阁门使:

唐代中书省设有通事舍人之职,掌纳贡通表、朝见引纳等事。“唐中世置阁门使,以宦者为之,掌供奉朝会,赞引亲王、宰相、百官、蕃客朝见辞,唐初中书通事舍人之职也”。

这就是说,宦官充任阁门使,逐渐侵夺了中书通事舍人的职权。担任过阁门使的宦官,有吴德应、田献铦等人。

(2)与军事活动有关的使职

神策军中尉:

宦官典领禁军的事例,唐代中期已多有发生。但是,宦官专断禁军正式形成制度,却是从唐德宗时期才开始的。唐代君主直辖的侍卫禁军,时称“北军”,主要包括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军。

其中神策军势力在诸禁军之上,是中央禁军中的嫡系主力,亦是唐中央朝廷在藩镇割拼形式下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神策军的统领权,就是由宦官完全把持专断的。

神策军初设于天宝年间,原为戍边军队,与宦官无涉。

唐肃宗时,“以陕西节度使郭英乂领神策军,使内侍鱼朝恩监其军:英乂入为仆射,朝恩专将之”。

建中年间,奉命讨伐叛军的泾源节度使出征途中,反而调转矛头率军进攻唐都长安,史称“泾源兵变”。

唐德宗面对兵临城下的局势,“召禁军御贼”禁军平时训练无素,“是时并无至者”德宗无奈只得弃城逃跑。

文章图片5

经此事件,德宗还京后,“颇忌宿将,凡握兵多者,悉罢之”,禁军复又由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别统领。

贞元初年,德宗进一步健全和扩充了神策军,使其成为了中央朝廷最主要的武装力量。

至贞元十二年,乃正式确立了宦官在神策军中的统帅地位。自此之后,直至唐末,宦官专断神策禁军成为定制。

除窦文场、霍仙鸣之外,其他宦官如第五守亮、杨志廉、孙荣义、吐突承璀、马存亮、吐突士晔、王守澄、仇士良、鱼弘志、田令孜、杨玄价,杨钦义、杨玄寔、杨复恭,西门重遂等人均曾先后就任过神策中尉之职。

监军使:

除了禁军中尉之外,监军使是为唐代宦官所担任的最重要的军事使职。据《通典》,自唐玄宗开元年间,始以宦官充任监军使,以监视率军出征的将帅。其后,宦官监军制度不断发展。

至唐代后期,宦官监军的范围更为普遍,天下诸道凡有兵马处莫不设监军。监军已成为各方镇普遍存在的常设机构,监军使得以置印,并有副监、小使、判官等佐官属吏。

观军容使:

观军容使名,始自唐肃宗时期的宦官鱼朝恩。安史之乱后期,肃宗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至代宗时,又更其号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使系由监军使发展而来,但其名份职权均高于一般的监军使。唐代后期的习俗,多以“军容”作为对权阉的尊称。

招讨使:

招讨使系率军出征讨叛的主帅,唐代多以重臣或地方军政长官兼任。战事结束,其职旋即撤销。

唐代宦官监掌军事,一般是以监军使的名义,但亦有宦官直接出任招讨使的实例。

文章图片6

如唐玄宗时期的宦官杨思勗即曾多次作为招讨使统兵出征。再如唐宪宗曾下诏委任宦官吐突承璀为“行营招讨处置使”,统率左右神策禁军及河中、河南、浙西、宣歙等兵,以讨伐叛军。李鄜、白居易等谏官对此表示反对,“谓古无中人位大帅,恐为四方笑”。宪宗乃更其名为“招讨宣慰使”。

排阵使:

排阵使亦为宦官担任的军事使职之一。王仙芝、黄巢起义爆发后,招讨使宋威率军镇压,随军的宦官杨复光时任“排阵使”。

宋威战后,杨复光“总其兵权”。

护驾使:

护驾使当为临时差派宦官担任的军事使职。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前夕,权阉田令孜拥持唐僖宗仓惶西逃。僖宗乃诏令田令孜为“十军十二卫观军容制置左右神策护驾使”。

馆驿使:

馆驿使本以御史为之,“两河用兵,宪宗任宦人为馆驿使,检稽出纳” 。在讨伐藩镇王承宗叛乱时,唐宪宗任用吐突承璀为行营招讨处置使,同时以“内侍省常侍宋惟澄为河南、陕州、河阳已来馆驿使,内官曹进玉、刘国珍、马江朝等分为河北行营粮料馆驿等使”。可知馆驿使职掌与行军供应有关。

内飞龙使:

唐代“以中官为内飞龙使”,主管内厩马匹事务。据有关记载,宦官刘克明等人弑唐敬宗之后,“于时,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中尉梁守谦、魏从简,与宰相裴度共迎江王,发左右神策及六军、飞龙兵讨之”。

由此可知,内飞龙使亦有兵可领。当时的一些权阉,如马存亮、杨复恭等人,均曾从中尉、枢密使的职位上退为内飞龙使。鱼朝恩曾兼领内飞龙使,程元振曾任飞龙使。这些迹象表明,内飞龙使的地位似高于其他诸使。

(3)与经济事务及内廷杂作有关的使职

市舶使:

唐代于广州设置市舶使,掌管外来船舶税收贸易事务。“唐置市舶使于广州以收商舶之利,时以宦者为之”。

史籍中屡有“中人之市舶者”、“监军领市舶使”之类的记载。

文章图片7

《旧唐书·代宗纪》亦记载了广德元年,宦官市舶使吕太一在广州反叛的事件。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市舶使之是多以宦官充任的。

内庄宅使:

唐代设有管理两京地区官府庄田以及其他产业的庄宅使一职,另设有由宦官充任的内庄宅使,管理皇室庄田以及其他产业。宦官吐突承璀、田绍宗等人即曾任内庄宅使之职。

营田使:

营田使当主管有关屯田事务。该项事务本归司农寺。安史之乱以后,权阉李辅国曾兼领营田等使。

群牧使:

群收使当主管有关牧监事务。该项事务本归太仆寺。安史之乱以后,李辅国曾兼领陇右群牧等使。

(4)与宫苑管理事务有关的使职

宫苑使、裁接使、总监使:

苑囿园池事务本归司农寺管辖,后以宦官充任宫苑、裁接、总监诸使典领。唐肃宗时期的权阉李辅国即曾同时兼领上述诸使。

五坊使:

《唐会要》云:“五坊,谓雕、鹘、鹰、鹞、狗,共为五坊,宫苑旧以一使掌之。自宝应二年后,五坊使入隶内宫苑使”。

据此,五坊使之职当为典领雕、鹘、鹰、鹞、狗诸坊事务,其后又与宫苑使合并为一使,故名五坊宫苑使。

李辅国、仇士良等宦官均曾典领过其职。

教坊使:

《旧唐书·职官志》云:“武德已来置(内教坊)于禁中,以按习雅乐,以中官充使”。

《新唐书·百官志》云:开元初,“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自是不隶太常,以中官为教坊使”。宦官彭献忠曾任教坊使之职。

(5)其他类型的使职

鸿胪礼宾使:

唐代鸿胪寺辖有礼宾院,“掌四夷之客”。宦官鱼朝恩曾兼领鸿胪礼宾使。

文章图片8

宣宗大中年间,宦官田绍宗亦以内庄宅使“兼鸿胪礼宾等使”。

皇城使:

宋代人王旦云,唐代内诸司使包括有皇城使。“皇城,司门也。”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