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南斯拉夫消失了?

 格林书屋 2023-01-26 发布于广西

南斯拉夫,是我们的老朋友,也曾是我们的半个“老师”。

他曾经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国家。

二战前,南斯拉夫是欧洲落后的农业国之一。二战期间,南斯拉夫国民经济的70%被破坏,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其生产能力仅为战前的1/3。

然而,经过30多年努力,到1980年时,该国的人均gdp已达3300美元(当时我国只有800元人民币,而老大哥苏联也只有2700美元),在世界经济体中居第35位,农业人口已从二战前的70%下降到28%,电视机普及率高达70%以上,已是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工业国家。

军事上,该国被称为“巴尔干之虎”,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政治上,南斯拉夫曾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代表,坚持独立自主,独树一帜。他旗帜鲜明的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真正,维护和平,赢得了国际尊重。

然而,仅仅10年后,南斯拉夫就陷入动荡,一分再分。

如今,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南斯拉夫,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

曾经辉煌的南斯拉夫,为什么如此迅速地“消失”了呢?

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为何曾经建立起来?

其实,南斯拉夫这个国家,他曾经存在,就是一个“奇迹”了。

尽管南部斯拉夫民族很早就已经生活到了巴尔干半岛,不过,在1918年12月以前,他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一方面,由于巴尔干半岛多山,地形割裂,不但不容易快速形成一个统一国家,而且,生活在此的各部之间联络也不紧密;另一方面,由于巴尔干半岛为“必争之地”,常年成为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甚至保加利亚等“异族”所统治或瓜分。

由于内部联系不紧密,而外部各自受到不同势力的影响,因此,尽管同为古斯拉夫人的后裔,但各民族之间都有不同的民族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人受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的影响,接受了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书写;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则拜占庭影响信奉东正教,使用基里尔文字。此外,波斯尼亚则受到奥斯曼土耳其的影响而信奉伊斯兰教···

可以说,尽管都使用的是“塞-克”语系,尽管都保留了许多古斯拉夫人的习俗,但是,各民族之间的差异,甚至多于共同点;各民族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远大于对“南斯拉夫”的认同感。

所以,在1918年12月之前,他们从来没有成为过一个统一的国家。

南斯拉夫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本身就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在反抗列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支持,“向心力大于离心力”。

其实,最早提出建立统一南部斯拉夫国家的,正是后来闹分裂闹得最厉害的克罗地亚知识分子。

当时,克罗地亚受到奥匈帝国的统治。奥匈帝国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剥削克罗地亚人民,而且,试图推行“马扎尔化”政策,试图强迫克罗地亚人学习匈牙利语。

克罗地亚人反抗奥匈帝国的统治,但实力不足。而同时,塞尔维亚王国则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取胜,使南部斯拉夫人备受鼓舞。

因此,包括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人在内的南部斯拉夫人民都希望消除他们与塞尔维亚人在文化、宗教上的分析,实现南部斯拉夫人的联合。

而且,当时,各民族的统治阶级,更渴望联合。

2、统治阶级对联合的渴望。

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崩溃。

此时,南斯拉夫各民族都有了独立的机会。

然而,此时,由于生活困难,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此起彼伏。

刚从奥匈帝国的统治下摆脱,各民族的统治阶级并没有足够的军队来“摆平”这些矛盾。

而此时,拥有比较健全权力机构和比较强大军队的塞尔维亚王国,则成为各民族统治阶级的“需要”。(其实,当时,塞尔维亚王国对建立“统一的南部斯拉夫国家”原本兴趣并不如其他民族大)

3、国际环境。

此时,欧洲的话事人是英法。

英法考虑的事情,主要是限制德国。

建立一个统一的南部斯拉夫国家,既能削弱德国对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的影响,又有利于维系欧洲均势。

显然,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南部斯拉夫各民族的人民、统治阶级之间对联合需求大于矛盾,而国际环境又有利,因此,南斯拉夫才得以建立起来。

南斯拉夫在较长时间内维系下去的基础

建立起来就是一个“奇迹”,要长期维系下去就更困难了。

果然,南斯拉夫王国自建立起,内部的争斗就一直十分激烈。

南斯拉夫王国的统治者就是原塞尔维亚王国的统治者,因此,王国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视南斯拉夫王国为塞尔维亚王国的延续。

而克罗地亚等族,原本是为了反抗奥匈帝国的奴役而拥护南斯拉夫统一的,如今,自然担心自己又受到塞尔维亚人的统治,因此,他们指责王国有“大塞尔维亚主义”,斗争不断。

可以说,民族矛盾贯穿了“第一南斯拉夫”的整个历史。

此后,德国入侵,南斯拉夫沦陷,南斯拉夫被5个国家和傀儡政权瓜分。

然而,二战胜利后,新的统一的南斯拉夫再次建立起来: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南斯拉夫重新有了维系统一的基础条件。

1、凝聚力的核心。

二战期间,铁托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成为全体南斯拉夫人民的英雄和领袖。

同时,铁托提出的“兄弟关系和团结”以及“共产主义”,成为号召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旗帜,成为南斯拉夫人民凝聚到一起的信仰纽带。

而铁托领导的几十万经过二战血与火锤炼,并得到南斯拉夫人民拥戴的军队,则成为维系统一的武装基础。

同时,由于二战期间,主张分裂的团体和领袖多与纳粹德国合作,因此,在战后,其实力、影响力大减,“离心力”远小与“联合力”。

2、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战时,南斯拉夫是由苏联红军、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及保加利亚祖国阵线的武装共同解放的。

苏联,自然坚定支持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继续维持统一。

同时,二战结束时,尊重各国领土的主权与完整,是反法西斯阵营的共同号召,英美等国也支持南斯拉夫的重新统一。

内部的凝聚力大于离心力,有利的国际环境,是南斯拉夫长期维系的基础。

一旦这些基础被破坏,情况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双刃剑”——铁托主义

“第二南斯拉夫”建国之初,采取了“斯大林模式”。

然而,铁托很快发现,“斯大林模式”“不能保障生产力合乎理想的发展”,至少是不符合南斯拉夫国情。

因此,以铁托为代表的南斯拉夫领导不惜与苏联闹翻,也要开创符合自己的道路,开始进行改革。

铁托反对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权,主张将权力下放,以充分调动地方及各族人民的劳动积极性。

同时,铁托还主张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来往,参与国际分工。

这一方向,确实给南斯拉夫的经济带来了活力。

铁托改革,经历了“工人自治”、“社会自治”和“联合劳动”三个时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南斯拉夫取得了显著进步,由欧洲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的工业国。

然而,铁托的改革,却是一把“双刃剑”,为南斯拉夫后来的分裂已经埋下了伏笔。

1、中央的虚弱与地方的强权。

铁托试图用自治制度来克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因此,他一直加强各共和国自治省的权力。

到70年代后期,中央除了掌控外交和国防,已经基本没有实际权力了。

同时,为了避免官僚主义,南共给自己的定位是“引导”而非“领导”,只能协调。

南斯拉夫的许多联邦事务,是需要各共和国统一协商的。许多问题的协商,甚至不是“少数服从多数”,而是“一票否决”!

可以说,其协调难度是极大的。

其中,最严重的是:经济大权,也几乎完全为地方所掌握。

2、经济命脉被地方所掌控。

铁托认为,财政大权应当交给自治的工人,而不让那些所谓的“专家”治国论者、官僚主义者、中央集权主义者独断专行。

所以,南斯拉夫的国营经济,不再是国有。

而权力下放到地方后,各共和国和自治省成为这些经济实际上的掌控者。

如此,南斯拉夫的经济命脉,为地方所各自掌控了。

如前所说,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南斯拉夫境内各地的经济联系并不天然紧密。

比如,对于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来说,其与西德、意大利发展贸易,远比与科索沃、马其顿“共同发展”经济更有效率。

因此,各共和国和自治省各按照自己的利益发展经济,南斯拉夫不能发展出统一的市场。

同时,这种情况下,南斯拉夫各地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贫富越来越悬殊。

而中央由于没有财政权,几乎无能为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南斯拉夫的经济基础,已经开始”分裂“了。

可以说,铁托的自治改革,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推动了南斯拉夫的经济发展,然而,另一方面,又为南斯拉夫的分裂埋下了地雷。

不久,维系南斯拉夫统一的基础,依次被摧毁了。

支柱崩塌

1、铁托去世。

1980年,铁托去世了。

铁托在世时,以其独一无二的个人威望,南斯拉夫的中央尚能发挥较大作用。

然而,铁托去世,这一支柱倒塌了。

铁托坐镇,在他的协调下,许多事情都能达成一致。

然而,铁托去世后,许多重大问题根本无法达成共识,结果议而不决。

由此,南斯拉夫的中央政治体制大面积失灵了。

2、经济停滞,物价飞涨。

7、80年代,全球经济进入了“滞胀”阶段。

而对于已经无法达成统一经济政策的南斯拉夫来说,问题就更严重了。

南斯拉夫的经济增长迅速停止,由70年代的6%左右下降到80年代的0.6%。

而与此同时,物价飞涨。1981、1982、1983年,南斯拉夫的物价分别上涨了46%、31%和39%。

如此,原本靠发展能解决、掩盖的问题,如今解决不了,掩盖不住了。

3、“各族的兄弟关系和团结”为“天鹅绒”所取代。

由于中央失灵,无法协调地方关系,因此,各地方作为实际权力实体,彼此利益冲突加剧。

80年代,南斯拉夫内部的“争吵”,主要围绕的问题是:向不发达地区提供发展资金、外汇问题等。

可以说,经济利益的冲突,使“各族的兄弟关系和团结”被“天鹅绒”思想所取代。

所谓“天鹅绒”思想,是80年代流行于东欧多民族国家中较发达地区的思想。

其思维逻辑是:为什么我们北方人有钱?因为我们勤劳。为什么南方人贫穷?因为他们懒惰。那么,为什么要让我照顾那些懒惰的南方人呢?

这一思想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经济发达的共和国与经济落后共和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而民族主义者以此为“口子”,激发民族情绪,使南斯拉夫内部的民族对立越来越严重。

“各族的兄弟关系和团结”,消失了。

4、信仰动摇。

经济、政治生活的恶化,民族矛盾的加剧,使南斯拉夫的共产主义信仰动摇了。

尤其是,80年代,尤其苏联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东欧普遍进行“反思”,使包括南斯拉夫在内的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都出现了动摇。

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南斯拉夫的分裂加速

此时,国际环境又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使南斯拉夫的分裂加速。

1、欧洲经济一体化,使小国更容易获得发展机会。

欧洲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小国更容易在欧洲范围内获得投资,打开市场。

如前所说,南斯拉夫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统一市场,各共和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并不多。

因此,对于南斯拉夫内的各共和国,尤其是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以独立小国的姿态投入欧洲经济一体化,显然比留在南斯拉夫更有发展前景。

因此,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经济发达共和国,成为分裂南斯拉夫的急先锋。

2、东欧剧变,使一个统一的南斯拉夫失去了生存空间。

东欧剧变,带来的后果有两个。

首先,南斯拉夫国内的情况很糟糕,苏联老大哥和东欧各国的剧变,使南斯拉夫人的共产主义信仰受到极大冲击。而早已无力的南斯拉夫政府,既没有魄力、眼光,也没有权力、资源、威望来为南斯拉夫找到新的出路。

因此,南斯拉夫的共同精神支柱,动摇了。

其次,一些西方国家加紧支持南斯拉夫的分裂。

原本,由于南斯拉夫是“不结盟”主义者,他们并非华沙公约组织成员,与西方许多国家都保持了不错的外交关系。

因此,原本,冷战中,南斯拉夫并不是西方阵营的眼中钉。

然而,苏联及东欧各国相继变了颜色,西方国家自然想把南斯拉夫也“解决”。

一战结束时,英法处于欧洲大陆均衡,尤其防范德国的考虑而支持统一的南斯拉夫;二战结束后,苏联支持同一阵营的南斯拉夫维系统一。

如今,欧美大国中,没有人再帮他,只有人想要他分裂了。

即使不考虑社会制度的问题,冷战结束了,”独霸“的美国及其盟友,不再希望至关重要的巴尔干半岛上再有一个有可能不”听话“的中等大国了。

所以,冷战后,北约对巴尔干半岛的方针是“肢解、肢解,再肢解”。

而南斯拉夫的命运,则是分裂、分裂,再分裂。

分裂、分裂,再分裂

1990年4-12月,南斯拉夫的6个共和国先后进行了议会选举。

结果,塞尔维亚和黑山,南共联盟取得胜利,其余四个共和国议会多为民族政党所控制了。

1991年6月25日,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个经济发达的共和国首先宣布独立。

随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与马其顿也先后宣布独立。

如此,南斯拉夫联邦主席团实际陷入瘫痪。

1992年初,南联邦解体了。

塞尔维亚和黑山宣布建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也就是南联盟。

然而,西方国家仍然希望进一步肢解南联盟。

在欧盟的压力下,2003年,南联盟修改宪法,宣布修改国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成为一个松散的国家共同体。

自此,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叫“南斯拉夫”的国家了。

2006年,黑山宣布独立,并得到塞尔维亚承认。

此外,西方国家支持了科索沃的独立,只是,塞尔维亚没有承认,我国尊重塞尔维亚的意见,也没有承认,因此,科索沃咱们就不提了。

南斯拉夫,分裂、分裂,再分裂,直到···地图上再也找不到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