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F1(1型神经纤维瘤病)

 和和2002 2023-01-26 发布于河南

临床工作中,常见到面部不对称来就诊的患儿。孩子没有任何不舒服,家长描述就是一边脸慢慢的比另外一边增大,或者是脸上有突起疙瘩。在当地医院就诊,有些诊断为腮腺炎,有些诊断为淋巴结肿大,治疗都没有效果。

这些孩子如果伴有身体多发性棕色斑块,又排除了淋巴管畸形,就需要考虑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可能。

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是由NF1肿瘤抑制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NF1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自发变异率最高的基因之一。部分患者否认有家族史,呈散发。

丛状神经纤维瘤是NF1的一种分型,一般在出生不久就有,之后逐渐生长,多数在3岁左右瘤体就比较明显并且易于被发现。通常而言,丛状神经纤维瘤多数会在表面合并有不规则的大面积咖啡斑,皮肤表面变得不平坦不光滑,触摸可以发现条索状、硬块状或者质软的肿物。这种瘤体一般是浸润性(不是往皮肤外面生长,而是往深部的筋膜、肌肉、器官甚至骨骼生长),而且多数逐年增大,并且因为神经受损,会伴有严重的疼痛、感觉异常(比如火烧感、蚁爬感或者电击感)。同时,有一部分丛状神经纤维瘤病会有恶变的可能性,恶变为恶性外周神经鞘瘤。

临床表现、MRI检查加上基因芯片检测发现NF1突变位点,可以确诊。

在过往治疗中,手术切除一直是唯一有效治疗方法,但是由于丛状神经纤维瘤具有浸润性,手术的风险往往大于潜在的益处。此外,由于其位置而无法完全切除,部分切除的瘤体经常再次长出。因此,针对NF1的药物治疗是研究的重点,然而目前对于该疾病的药物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司美替尼是近年在NF1的治疗里面最有希望的一个药物,而且是迄今为止效果最好的一个药物。2016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来自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一个I期临床研究,主要针对NF1的患者。总共24位患者,平均疗程大概在30个月左右,大概71%的(24位患者中有17位)患者出现了瘤体超过20%的减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2020410日批准阿斯利康药业公司药物Koselugo(selumetinib,司美替尼单抗,CAS登记号606143-52-6)用于年龄为2岁及以上的儿童治疗神经纤维瘤病1型。然而目前司美替尼尚未在国内上市,目前国内仍只能以替代药物控制瘤体生长。

IMG_7248.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