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资源政策助推广西乡村振兴见闻

 东海问渔 2023-01-26 发布于山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释放自然资源政策红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点燃乡村振兴内在动力,一座座美丽乡村的样板在八桂大地涌现。在它们的示范带动下,更多的乡村正在改变。



规划引领


在位于北流市西埌镇田心村的广西美丽乡村设计院里,几位年轻的乡村规划师正专注地工作着。记者看到已完成的设计图,有街道、有住房,那不仅是他们心中美丽乡村的样子,也结合了乡村地理环境、农民的习俗和需求,可以说是“量身定制”。目前北流市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了22名乡村规划师,他们长年驻村挂点全程服务于乡村规划,拉动了乡村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的引擎。

乡村规划对自然资源部门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2020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广西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办法(试行)》,以1名乡村规划师服务覆盖1至3个乡镇的形式,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推行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自此,乡村规划师驻镇入村,为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以及乡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提供技术服务支撑,成为广西自然资源部门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编制村庄规划有利于合理布局和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有利于统筹安排各类资源要素,规范乡村各项建设活动。要本着'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原则,注重保护农村自然风貌和传统文化,使村庄规划因地制宜、详略得当,避免'千村一面’。”广西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阳柳凤说。

西埌镇木棉村是北流市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点之一。过去村里房屋杂乱、垃圾遍地。2019年,北流市引进国内知名乡村建设设计团队——鲍国志团队,担任该市乡村建设技术总顾问。他们的到来,改变了木棉村的面貌——猪圈、牛圈、垃圾堆聚集的竹林变成了公园,泥砖房经过加固翻修变成了陶艺体验馆,破旧的院落改造成了农家餐馆……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规划师和设计团队进驻北流,使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让农民真正参与进来,是广西在推进村庄规划中特别注重的环节。广西在全国率先研发了“国土空间规划调研App-村庄规划版”和“国土空间规划网络意见征集系统-村庄规划版”,村民通过手机App即可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提意见,诉需求,言困难。规划编制团队必须以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微信互动等多种形式听取村民的意见和诉求,驻村调研时间不能少于15天;规划成果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才能报批,形成“人人主动参与规划编制,自己动手改造家园”的局面。

规划还要让农民看得懂、记得住。广西自然资源厅明确,对于开发建设或整治修复等规划内容全面的村庄,可编制完整版村庄规划;其他村庄按照“简单、实用、节约、可行”的总体原则,以“一村一图一表一则”作为核心成果要求,编制简易版实用性村庄规划,让群众一目了然,明白哪些区域和红线不能碰,哪些区域可以建、怎么建。“部分村庄规划经过大家同意后,就贴在祠堂的墙上,作为共同的行为准则,对约束农村违法建房、促进风貌提升有很好的效果。”北流市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说。

乡村风貌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强,反过来激发了大家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以北流市为例,截至上半年,当地群众自发捐赠支持乡村建设已超过3亿元。

“广西目前有486名乡村规划师活跃在基层一线开展挂点服务,全区累计完成900个行政村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成果编制并通过专家审查。”阳柳凤介绍,该厅还统一组织完成了83个示范村倾斜摄影实景三维数据制作和地形图测绘,探索以地形和实景三维模型数据为基础,辅助村庄规划编制分析和决策。


整治赋能


走进北流市新圩镇河村,有小桥流水,也有青青菜园,到处郁郁葱葱,房屋古色古香,荷叶在池塘里,鲜花在道路旁。这里成为了桂东南地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被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河村呈现出如今的面貌,是在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基础上实施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结果。经自然资源部同意,河村被列入广西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范围,重点打造“森林生态涵养区、基本农田功能恢复区、生态型农田建设区、村庄特色风貌营造区”4个示范片区,并在各个片区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在村庄房屋布局上,按照“修旧如旧,就地取材”方式,全村共修缮了40栋老房子,改造美化了503栋新房子,修复和新建景观13个。修缮好的部分房屋打造成共享农庄、民宿、艺术工作室和图书馆等,如河村画院由一处老院落改造而成,庭院古朴而雅致,屋内的墙上挂着多幅知名画家的作品;河村图书馆原本是三间破旧的瓦房,如今书籍摆满书架,还引进了电子图书借阅系统。

“村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都惊叹故乡的美丽。我们把乡村旅游、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文化复兴结合起来,村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增加。”河村党委书记陈家平说。

利用桂东南地区百姓生活殷实、民间资本活跃的“先天优势”,广西自然资源部门以乡村规划支撑引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赋能”,推动一批美丽乡村率先迈开了振兴发展的步伐。在桂中地区,以“螺蛳粉小镇”闻名的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山湾村,让记者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模样。

山湾村位于柳州市中心城区以西,过去这里耕地碎片化、村庄建设无序等问题相当突出,乱搭乱建、生活垃圾堆积等现象随处可见。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利用政策优势,采取“增减挂钩 土地整治”的办法,先后实施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建新工程和太阳村镇山湾村等7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并把增减挂钩指标交易获得的6.7亿元用于安置区和基础设施建设。

工程项目的实施,让柳南区1180户4602人住进了统一规划建设的集中安置区,实现了规范村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节约集约用地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多赢”。当地政府结合现代农业、原料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推广和旅游开发等产业业态,将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构筑形成了以螺蛳粉文化为核心和亮点的产业体系,打造了具有城郊特点的新农村。如今,这个螺蛳粉小镇已成功入围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了万亩竹笋基地、千亩豆角生产基地、千亩韭黄生产基地、千亩田螺养殖基地,带动近1.5万人就业。

2020年7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明确,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任务是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整体实施农村生态保护修复,统筹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到2025年,全区各县(市、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将达到10个以上。



改革助力


在北流市民安镇的轻工业产业园,记者看到几排6层高的标准化厂房已经建起,企业年内便可入驻。而在民乐镇,占地3000亩的农民工创业园也在建设中。当地乡镇干部说,产业园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大量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原生活力。

近年来,北流市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充分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为产业园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仅'农地入市’这一块,就把北流'救’活了,全盘皆活。”玉林市委常委赵志刚感慨地说,通过“三块地”改革,北流长期存在的工业和城市建设短板初步得到了破解,农民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在“三块地”改革中,北流市积极探索实行“土整归村”改革,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合作社按工程建设标准,组织村民直接参与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减少了项目招标、预算评审、预算核减、监理等环节和费用,土地整治项目利润、管理费得以最大化地转化为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和农民务工收入。2018年底,北流尚有29个村集体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空壳村”。仅一年后,全市村集体的平均收入超过了11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乡村振兴就更有底气了。

如今,北流市已全面展开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逐步建立宅基地有偿退出使用制度,将农村宅基地退出整治复垦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起来,为乡村风貌提升和乡村振兴解决了关键的资金来源问题。以新圩镇河村、西埌镇木棉村为代表的一批美丽乡村的崛起,吸引了周边市县的乡村群众纷纷前往学习取经,逐步形成了一条贯通全市乡村的旅游新线路。

“推动乡村振兴,规划是引领,改革是动力,政策是保障。北流市规划抓得早、改革推得好、政策用得活,他们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建军说,目前该厅正加紧研究制定和完善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自然资源政策举措,将建设用地复垦与村庄规划编制、乡村风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行“增减挂钩 N”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N”等工作模式,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


 :王少勇 黄尚宁 秦耀遥

 辑:赵志坤

 审:程秀娟

 核:汤小俊

 签:周 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