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被吐蕃赞普当面称为“唐朝第一人”,却不敢承认自己就是他

 巴西太守 2023-01-26 发布于浙江

建中四年(783年),唐德宗派入蕃会盟使送吐蕃使者区颊赞回国。

虽然七十三岁的年纪没有写在脸上,但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也能看出这位使者老了。他对使者问了这么一句:我听说唐朝有第一人李揆,是不是就是您?

使者回答:您说那个李揆啊……他怎么肯来呢?

赤松德赞也就没继续问关于李揆的问题。两国外交,他完全有理由深究使者的真实身份,如果他继续问,既然您不是李揆,那么您是谁,也许这位使者就会因为编不圆而露馅了。

今天李揆的知名度显然并不高,他何德何能,被外邦君主认证为第一人呢?

李揆是郑州荥阳人,出身陇西李氏姑臧房,是十八学士之一李玄道的玄孙,秘书监、赠吏部尚书李成裕的儿子。年少时聪敏好学,善于作文。唐玄宗开元(713年—741年)末年,中进士,补陈留尉。

有一次,李揆在阙下献书,玄宗命他去中书省试作文。然后他开始升官,先升右拾遗,再转右补阙、起居郎,知宗子表疏,迁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并知制诰,也就是起草诏书。

又有一次,李揆和官员卢允去凤翔拜访善于看相的金梁凤,故意穿着普通的衣服,自称是待选官员。但金梁凤的本事不是虚的,看出他们其实是清望官,不肯相见,他们只能说实话。金梁凤对李揆说:“你一年内就能从舍人而入相。”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玄宗出逃入蜀,拜李揆为中书舍人。唐军需要一个人统领他们收复京城,于是拥立皇太子李亨为帝,即唐肃宗,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只能承认现实。

肃宗收复两京后,至德二年(757年),张皇后想仗着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年纪不大的儿子兴王李佋被立为皇太子。皇后长子立为储君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但肃宗却不这么想,他对李揆说:成王是长子,且收复长安和洛阳两京有功,我想立他为皇太子,卿的意思如何?

李揆拜贺称:“这是社稷之福。臣不胜庆贺。”

肃宗因而下了决心,于乾元元年(758年)立皇长子成王李俶为皇太子。

张皇后见储位旁落,又有了别的想法。乾元二年(759年),宗室、百官请加张皇后尊号“翊圣”,肃宗又问李揆是否合适。

李揆反对,说皇后生前加尊号的先例只有唐中宗韦皇后这一个既弄权、又腐败的官方已经定案的反派。肃宗惊呼几乎被庸人所误。

当时又正逢月食。古人迷信天人感应,觉得月亮对应的就是皇后,这是上天对皇后不满。于是给皇后加尊号就不了了之了。

乾元初年,李揆兼礼部侍郎。他觉得当时科举主考官出题太过晦涩,选出来的不一定是人才。因此,他在考场当庭留下《五经》、诸史和《切韵》,考生需要作文的时候可以当场查阅。此改革赢得人人称美。

李揆美风仪,善奏对,奏事都是劝谏。肃宗曾对他说:“你的门第、人材、文章都是当代首推。”因而时称三绝。

太上皇回长安后,命令中使祭奠在马嵬坡之变中被迫赐死的杨贵妃,并诏令改葬。李揆认为不可,这会让参与兵变的将士疑惧。于是太上皇转而密令中使改葬杨贵妃于他处。

还是在乾元二年(759年),李揆看到室内床上有大蛤蟆,随即不见了。这里的床,指的是坐具。占卜者认为蛤蟆是天使,将有福庆之事。

果然没多久,唐肃宗就重新调整了宰相班底,任李揆为中书侍郎,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头衔。

至此,金梁凤预言的“从舍人而入相”实现了,只是“一年内”这个时间错了。李揆将一起去看相的卢允提拔为吏部郎中,他自己也被任为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修国史。

当时长安城内多盗贼,当权宦官李辅国想选羽林骑士五百人夜间巡街。李揆上疏反对,说巡街自有金吾卫负责,如果让羽林军介入,两者之间就失衡了。肃宗同意。

然而如果有谁因此觉得李揆敢于顶撞当权宦官,那么接下来的事可能就令人失望了。

因为李揆平时根本不敢冒犯李辅国,甚至罔顾自己背后有一个显赫的家族,对李辅国执子弟礼,也就是把李辅国当自己的长辈,因为李辅国排行第五,就称他为五父,也就是五叔。

凤翔七马坊押官因抢人被天兴令谢夷甫所杀,这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李辅国命妻子喊冤,诏命监察御史孙蓥审理,孙蓥支持谢夷甫。李辅国的妻子又上诉,御史中丞崔伯阳、刑部侍郎李晔大理卿权献奉命讯问,不了了之。李辅国还是不服,于是肃宗又令侍御史毛若虚复查。

结果,反转了:毛若虚称谢夷甫有罪、御史用法不端。

于是肃宗怒骂崔伯阳,贬崔伯阳为高要尉、权献为杜阳尉,放逐李晔于岭南,流放孙蓥于播州。和李揆同期拜相的李岘认为责罚太重,入宫争辩,触怒肃宗,被出为蜀州刺史

这些和李揆有什么关系呢?史书明确记载,李揆不敢争。

上元元年(760年),李佋早夭,肃宗追赠其为恭懿太子,诏李揆持节册命。李揆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太复杂的情绪,追封一个小孩罢了,就算没有我阻拦你当太子,你也没这个命。

李揆拜相招致的非议不仅仅和李辅国有关。他虽然有能力和决断,却耽于名利;以才能自矜,忌妒贤能。因为嫉妒,他将同修国史的工部侍郎于休烈奏用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他甚至打压自己原本也有能力的兄长李皆(一作李楷),他拜相期间,李皆只能当闲散官员而不得升迁。

上元元年,另一位和李揆同期的宰相吕諲因为勾结宦官马上言卖官,翻车了。虽然都是和宦官不清不楚,但马上言没有李辅国的权势,被肃宗处决了,吕諲被罢相外放为荆南节度使

但是,吕諲这个不称职的宰相到了地方以后,却做出了政绩。

李揆和吕諲虽然曾经同期拜相、同朝为官,但关系并不好。他担心肃宗见吕諲有了政绩就会召回他,再度拜相,就上表弹劾:吕諲最近请求把八个州划给荆南,他想干什么?同时也秘密派人去荆南,看看吕諲做了什么。

对李揆的弹劾,吕諲当然也有自己的说法,也上了奏本。两下对比,肃宗很快明白了李揆的用心。

上元二年(761年),肃宗公示: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兼修国史、上柱国、姑臧县开国伯李揆因为犯有这些罪过,贬为袁州长史员外置同正员。

李揆罢相不到三日,李皆即被升为司门员外郎。

不知当吕諲第二年死在任上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李揆将作何感想,原来都是自己枉做小人,画蛇添足,偷鸡不成蚀把米,好好的宰相之位被自己凭本事作没了。

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仍然和他拜相期间的行为有关。虽然在李辅国面前除外,但平时他还是很以自己的家世为傲的。侍中苗晋卿向他推荐元载,李揆却鄙视元载出身寒门,说:“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却求官?”

太上皇和肃宗短期内相继驾崩后,太子继位为唐代宗。他是不是知道自己被立为太子有李揆的功劳,不得而知。从现有资料来看,很难说他对李揆有多感激。

而唐代宗年间,正是元载事业的黄金期。代宗登基之际,李辅国干掉了张皇后,后来自己也被代宗铲除。李揆才稍被起用为歙州刺史,元载却成为了权相,报复的时机来了。

在元载上奏下,代宗给李揆挂了一个试秘书监的官职,命他去江淮养病。

名号都是虚的,待遇才是实在的。这种情况下,李揆拿不到高俸禄,本来也没什么积蓄,家里一百张嘴要吃饭,堂堂的老宰相竟然穷得讨饭了。各州地方官都讨厌他,他也只能在各州之间流转。

大历十二年(777年),元载伏诛,李揆才被任为睦州刺史。

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崩,唐德宗继位,以李揆为国子祭酒,留司东都洛阳;建中四年(783年),以李揆为礼部侍郎,复爵位,又用为礼部尚书

原本就有才望的李揆重返朝廷,新的权相卢杞就坐不住了。正值区颊赞到长安与唐朝谈妥了重新划分边境的和约,便有了在卢杞教唆下,李揆以七十三岁的高龄仍然被任命为入蕃会盟使的事。

德宗加李揆御史大夫,拜尚书左仆射。

李揆也曾想抵抗命运的安排:“臣不害怕远行,但怕死在道路上,不能完成使命。”

德宗听了也恻然,对卢杞说:“李揆太老了!”

卢杞答:“出使远方夷族的人,必须熟悉朝廷的事。一旦连李揆都成行了,以后我们再派年轻的官员出使,他们还有理由拒绝吗?”

天下无不为李揆遭排挤扼腕痛愤,但无人敢言。

那么,当赤松德赞问李揆是不是唐朝第一人李揆的时候,李揆为什么不愿承认身份呢?

他怕一旦身份暴露,会被赤松德赞强留,这样就客死他乡了。

李揆没有客死他乡,但也没能亲自向德宗复命。兴元元年(784年),他在归途中死于凤州。

朝廷赠他司空,谥恭,由官府办理丧事。

当时,正值二帝四王之乱,卢杞刚刚下台。但德宗没有意识到卢杞是个奸臣,竟然还想复用卢杞。宰相中书侍郎李泌便举了李揆和蕃等例子,说卢杞为什么是个奸臣。

李揆的确算不上好人,但旁人对他的排挤又哪里正义了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