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多怎么办?

 图书 馆员 2023-01-27 发布于内蒙古

痰多怎么办?

四中成药帮你告别咳痰喘

现在不少朋友还一直在咳痰,咳不完憋不住的,很难受,所以今天我们给大家分享四个中成药,帮你远离白痰、黄痰、粘痰、老痰。

第一个通宣理肺丸,化白痰。
如果你的痰是白色的还比较稀,舌头白白的,咳痰的时候感觉呼吸不过来了,一吹凉风就冷忍不住咳嗽的,说明是肺受寒,肺气失调了,一般还会出现鼻子不通流清鼻涕的情况。这种情况可以参考通宣理肺丸散寒化痰。

同时,还有一个食疗方对付这种情况,其效果也非常好,就是生姜末炒鸡蛋当菜吃一段时间。

第二个清气化痰丸,化黄痰。
一般黄痰就代表肺里面有热,阴津和痰湿被热邪烧灼就像我们炒糖色一样,清水和白糖越烧颜色越深。肺里有热,除了表现出有黄痰,我们平常还会经常觉得口干,嗓子干疼总想喝水,大便干,可能好几天都不解一次。所以我们就要用清气化痰丸化痰的同时清热。

同时,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个食疗方:梨子冰糖汤。选优质雪梨一个,削皮后,切片煮水,加入冰糖适量,煮好后,喝汤吃梨。坚持几天,一段咳嗽就会减轻或消失。

第三个橘红丸,化粘痰。
如果你嗓子里的痰很难咳出来,好不容易吐出来之后,发现量很大很多,颜色也发黄,说明是痰湿长时间没有被清理,生火化热,不断地去烧灼阴津,这样痰越烧越多越烧越黏,所以不好咳出来。有时候还会胸闷,嘴巴里发干,舌头红,舌苔又黄又厚,这个时候,就可以选用橘红丸。
第四个二陈丸,化老痰。
如果你的痰特别多,又白又黏的,很长一段时间了还在咳痰,并且啊胃口不好容易腹胀。那我们就需要从脾入手,脾为生痰之源,痰是由水湿阻滞生化出来的,水湿之所以阻滞就是因为脾运化功能失职了。所以我们就用二陈丸化痰湿的同时健脾胃,这样咳不完的老痰就会逐渐消失。这个,我们在前面一节已经介绍过,今天再重复一下。

最后,让我们用好宣肺止咳化痰中成药,告别咳、痰、喘。让身体更健康!

介绍一个中成药,可以将藏在我们肺里面的老痰、黏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中成药,可以将藏在我们肺里面的老痰、黏痰都给挖出来,让我们无痰一身轻。如果你也总是咳痰痰多,那就快来看看吧。你有没有这种情况,总是咳痰,痰很多,而且感觉嗓子里发痒,很不舒服,好像有一口痰粘在喉咙,眼里一样,上不去,下不来。虽然总是咳痰,但是每次这谈却不容易咳出来,好,不容易咳出来了,痰量少还很粘。另外呢还总是觉得口干舌燥,用了些止咳化痰的药也不管用,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啊咳痰的原因有多种,而我们今天要讲的痰是因为肺阴亏虚火炼化津液导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呀肺阴虚后就会产生虚火。

我也是阳转阴后,因受凉而整日咳嗽不止,先后服用咳特灵、甘草片、消炎止咳片、蛇胆川贝液,阿莫西林,并配合吃冰糖花椒蒸雪梨,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服用了这个'养阴清肺丸″后,咳嗽明显得到了改善,减轻了许多。现在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和大家共分享。

百病皆因痰,一个中成药,清肺热,降肺气,横扫老痰,黄痰,浓痰
我是沈医生,总是咳痰,痰多的吐不完,今天送你一个中成药,横扫顽痰,老痰,浓痰,帮你把肺清干净!

“痰”应该是很多人最苦恼的事情,有的人总咳痰,但怎么也咳不完,那痰仿佛是在肺里扎根了一样,很难清除,而且咳痰的时候,都很费劲,感觉痰卡在了嗓子眼里,上不去,下不来的,有时候还会卡的我们胸闷,感觉喘不上气,费劲咳出来之后,这痰又黄,又浓稠,而且咳的还有点干呕,真的是让人烦不胜烦。

那这种顽固老痰是怎么形成的呢?通常就是因为痰在体内长时间没有被清除,所以阻碍了气机流动,导致气机郁滞,而气郁化火后,才形成了痰热,所以这痰发黄,浓稠难咳出,这种人呢,一般还总会感觉心中烦闷,另外因为肺热,肺气上逆所以总咳嗽,觉得口干,想喝凉水,另外舌头发红,舌苔发黄发腻,而对于这种痰,想要解决也很简单,那就是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接下来就给大家推荐一个中成药,可以清肺热,降肺气,专门清除这种痰热所形成的顽痰,黄痰,那就是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丸主要由陈皮,杏仁,黄芩,瓜蒌等8味药配伍而成,其中胆南星和瓜蒌性寒,可以清肺热,化顽痰,使热气从大便中排出;制半夏和黄芩一个化痰散结,一个清热降火,两者配伍增强清热化痰的功效;
因为痰热气机郁而化火而形成的,所以陈皮,枳实和杏仁三者在化痰的同时,梳理气机,降肺气,防止肺热上逆引起干咳胸闷;因为“脾为生痰之源”,所以运用茯苓健脾祛湿,断绝痰湿生成的源头;诸药配伍,理气化痰清热,当气顺了,郁火也就消了,郁火一消,痰热就除了,那顽痰,黄痰浓痰自然也就清除了。
最后如果你脾胃不好,总是腹胀,食欲不振,感觉四肢困重,大便也总不成型,那你就再搭配一个健脾丸来强健脾胃。
如果说你除了咳黄痰以外,到了晚上还总睡不着,经常凌晨三点,五点醒,还觉得口干咽燥的,那多半就是肺火扰乱心神,而引起的失眠,可以再搭配一个养心安神丸,清肺热的同时安心神,助睡眠。

总之具体如何用药可根据自己情况进行调整,但如果你拿不准自己情况,那就先不要盲目用药了。

治痰中药

百病皆由痰作祟!你知道体内的痰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化痰吗?今天我来帮助你认清这些化痰中药的“真面目”。

俗话说,“肉生火,鱼生痰,豆腐白菜保平安”。痰的产生与五脏都有关系,但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脾主要负责运化水湿,也是“生痰之源”。那么当我们已经产生痰后,又该如何选择化痰药呢?
首先让我们来自查一下,痰在我们体内不同的地方都是怎么表现的,看看你的痰生在了哪里。
中医上讲,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也就是常说的“怪病多痰”、“百病皆由痰作祟”。
简单来讲就是,痰生在肺里,就会引起咳嗽,咳出白痰;痰生在胃里,就会导致胃胀,总是顶着胃部,造成食欲不振;痰生在心脏,更严重些,会造成心脉不通,存在诱发心梗的可能;脑袋里有痰,那可就痛苦了,会让你持续性头晕,严重得站都站不稳。所以不管痰生在了哪个地方,都会使我们身体出现可大可小的问题。
因此我们就需要根据我们体内的痰,选择对应的化痰药,赶走体内这个“垃圾”。
痰在肺里,我们就用桔梗。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具有宣肺、祛痰,利咽的功效,适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喉肿痛等症状。
痰在胃里,我们就用半夏或者陈皮。半夏味苦、辛,性温,归肺、胃经,有化痰止呕、和胃燥湿的功效。陈皮又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滞证,呕吐,湿痰,寒痰咳嗽等症。
痰要是生在心脏、脑袋,我们可以用石菖蒲开窍醒神、宁神益志,让人耳聪目明、醒神头脑。
痰生在肾上,我们就可以用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具有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

痰要是生在了经络上,我们可以用白僵蚕、白芥子两味药。白僵蚕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两药配伍,可以活络止痛、消除经络处的痰。

痰饮 中医最佳治疗详解;

痰饮,病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但此书记述之痰饮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则概括多种饮病,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此数种中之痰饮,则属狭义之范畴。痰饮由体内水湿不化所酿生。《赤水玄珠》卷六:“痰饮。胶固稠粘者,痰也;清而稀薄者,饮也。”费伯雄则谓:“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医醇剩义》卷三)后世根据停饮部位、停饮久暂的不同,又分为流饮留饮、支饮、溢饮、悬饮、癖饮伏饮肺饮等不同。临床表现的证候较为纷繁,如头晕目眩耳鸣,口眼瞤动;或嗳气吞酸,嘈杂呕哕,或咽嗌不利,吞之不下,咯之不出,咳吐絮状粘痰;或心下如停冰,心中冷痛时作;或梦见怪诞、鬼魅;或足腕酸软,腰背卒痛;或四肢骨节烦疼而无定处,乃至手麻、臂痛,状如挫闪;或脊背有一如掌大之寒痛区;或表现为绕颈核块;或皮肤如有虫行感;或发为癫狂中风;或见心下怔忡心悸,如人将捕之;或喘嗽、呕吐;或呕出冷涎、黑水、绿汁等。由于痰饮病多由脾、肺、肾功能失调,影响人体水液正常输化所致,故宜温补脾肾治其本;利水宣肺、逐饮治其标。又:痰饮作为饮证之一,系指水湿之邪留于肠胃所致。《金匮要略》:“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治宜温阳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等。张仲景所论此狭义之痰饮,后世亦名流饮。参见该条。

ng>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指因脏腑功能失调使体内津液停聚而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又成为某些以痰多、苔腻、脉滑等为主症的疾病的致病因素。

1 痰饮简介
2 痰饮记载
3 痰饮形成
3.1 痰
3.2 饮
4 痰饮特征
5 痰饮治疗
6 痰饮方药1
7 痰饮方药2
8 痰饮方药3
9 参考
痰饮简介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  

痰饮记载

痰饮一词,首出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当时称痰饮为饮证,以痰饮停聚与侵袭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故此时的痰饮从广义上可理解为诸饮的总称,狭义的则专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是加深了对痰的认识,认为痰饮既是体内病变的病理性产物,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而痰与饮在成因与致病上都有区别。  
痰饮形成

既指排出体外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等痰凝之征象。临床上以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

病因病机 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阖,肾阳不足,开阖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辨证论治 对痰证的辨证论治原则有二:一是掌握该病证的脏腑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二是依据痰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法则,热痰宜清,寒痰宜温,燥痰宜润,湿痰宜燥,风痰宜散,郁痰宜开,顽痰宜软。而具体的辨证论治,一般按痰的所在部位进行。①痰阻于肺。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以致肺不布津,聚而为痰。可见咳嗽气喘,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治疗以宣肺化痰为原则。②痰蒙心窍。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阻塞气机,以致气结而痰凝,阻闭心窍。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症状。应以化痰开窍为治疗原则。③痰蕴脾胃。多由饮食不节,思虑劳倦,脾胃受伤,脾失健运,生湿成痰所致。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等症状,治疗以健脾化痰为原则。④痰郁于肝。多由"肝气郁结" style="font-size: 14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肝气郁结,气结痰凝,痰气互阻所致。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白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解郁化痰为原则。⑤痰动于肾。多因久病及肾,肾阳亏虚,蒸化无权,水湿内停,上泛为痰,或肾阴亏耗,"阴虚火旺" style="font-size: 14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阴虚火旺,虚火灼津为痰。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style="font-size: 14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腰膝酸软,"舌红少苔(尚未撰写)" style="font-size: 14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等症状。治疗原则为肾阳虚者应温肾化痰,肾阴虚者应滋肾化痰。⑥痰留骨节经络。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痰浊流窜于骨节经络,能导致气血郁滞,络脉痹阻。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软坚消结、通络化痰为原则。  


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停聚于体内某些部位的病理性水液。因其停聚与侵袭的部位不同,能引发一类病证。又因饮与痰、水相关,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故饮又常被称为“痰饮”或“
水饮”。痰饮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含义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含义指诸饮中的一种类型。目前一般仍将饮证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其中溢饮与水肿、支饮与哮喘有关联。 病因病机 饮的形成,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之伤,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在体内不得输化,停聚或流注于某一部位所致。饮停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肢体者为溢饮,侵犯胸肺者为支饮。其病机性质总属阳虚阴盛。
辨证论治 对饮证的辨证论治原则有二:一是须掌握饮为阴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阳虚而饮邪不甚者应予温化,而且逐饮、
利水、发汗之剂中均应佐以温药。二是应分清标本缓急、表里虚实的不同,在表宜温散发汗,在里宜温化利水,正虚宜补,邪实宜攻,如邪实正虚则攻补兼施,寒热夹杂又须温凉并用。①痰饮。多因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所致。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治疗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②悬饮。多因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所致。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治疗以攻逐水饮为原则。③溢饮。因肺脾之气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致。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等症状。治疗以温散化饮为原则。④支饮。因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所致。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症状。如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痰饮特征

痰饮为有形之阴邪,故痰饮形成以后,具有湿浊粘滞特性,既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又可表现病证缠绵难愈。由于痰饮可停留于人体各部,特别是痰可随气流行,无处不到,因此,临床病证繁杂,随着痰饮停留的部位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病证特点。

痰的病证特点是:痰阻于肺,肺气宣降不利,则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痰多;痰阻于心,心血运行不畅,常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痰火扰心,则失眠心烦,躁狂妄动,语言错乱,或打人毁物;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则胃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涎;胆郁痰扰,则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头晕耳鸣;痰浊上犯于头,干扰清空,则眩晕、昏冒、头重;痰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按痰的性质而言,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兼湿象,则为湿痰;痰兼燥象,则为燥痰。若为外痰,则热痰黄稠;寒痰白而清稀;风痰清稀而多泡沫;湿痰
白滑而量多;燥痰量少质粘而难咯出;痰黄而带鲜血者为热伤肺络;咳吐脓血腥臭痰者,属肺痈;咳吐涎沫,口张气短,是肺痿。
饮的病证特点是:饮在肠间,则
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 style="font-size: 14px;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水肿,无汗身体疼重。饮在腹中,则腹胀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形体消瘦尿少
中医认识痰、饮证,除上述临床病证特点外,还结合
舌苔脉象进行判断。有痰饮的患者舌苔多滑腻,脉象多滑、弦或沉迟。
关于
痰饮病的治疗原则,因为痰病的种类繁多,所以治疗应有所不同。对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宜健脾燥湿化痰;对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宜清热化痰:肺燥阴虚,虚火灼津为痰者,宜润肺化痰;脾肾阳虚,寒痰内停者,宜温阳化痰。若外邪袭肺,肺失宣降,聚液为痰者,宜宣肺化痰;痰迷心窍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心者,应清心豁痰;痰停于胃,宜健脾燥湿化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宜熄风化痰;胆郁痰扰者,宜清化热痰、降逆和胃;痰浊上犯于头,宜健脾去湿、化痰熄风;痰气凝结于咽喉,宜化痰利气解郁;痰阻经络筋骨,宜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饮为阴邪,遇寒而凝,得温而行,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溢饮者,当发其汗”;病悬饮者,应攻逐水饮;支饮为寒饮伏肺,应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则宜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痰饮治疗

痰饮【证见】 形体消瘦,胸脘胀满,纳呆呕吐,胃中振水音或肠鸣漉漉,便溏背部寒冷,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舌苔白润,脉弦滑。

【治法】 温阳化饮。
【方药】
主方茯桂术甘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
猪苓15克、泽泻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吴茱萸9克、肉桂6克。饮郁化热者,可改用己椒苈黄丸(张仲景《金匮要略》)。
悬饮【证见】 病侧胁间胀满刺痛,转侧及咳唾尤甚,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 宣利逐饮。  
痰饮方药1

1.主方柴枳半夏汤(李梃《医学入门》)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苈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单方验方悬饮汤(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桑白皮、
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蒌、葶苈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苏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2剂。
支饮【证见】 咳逆
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颜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肺化饮。  
痰饮方药2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细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支饮汤(袁桂生验方)
处方:
麻黄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细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蒌仁9克,干薤白9克(白酒洗),法半夏9克。水煎服。
溢饮【证见】 四肢沉重或
关节重,甚则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 发表化饮。  
痰饮方药3

主方小青龙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麻黄10克,桂枝12克,北杏仁12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细辛5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紫菀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肢体浮肿明显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内有郁热者,加
石膏30克。
痰饮治疗的其他
疗法
1.针灸疗法
(1)痰饮壅肺:针刺可选
定喘风门肺俞合谷中脘丰隆等穴。耳针可取肺、肾、肾上腺、交感、定喘等穴。

(2)痰饮凌心:针刺可选内关间使少府、中脘、足三里以培补心脾。

(3)痰湿中阻:针刺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等以健脾化痰。
痰饮的经方治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 廖世煌
痰饮实指水饮,是人体在病理情况下水液代谢失常而停留于局部所引起的病证。故痰饮是病理产物,又是本病的病因。本病在《金匮》里论述最为详尽。根据饮停部位的不同而分为四饮,即狭义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产生的原因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导致的肺、脾、肾三焦气化失职,尤其是脾失健运是发病的关键。本病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过程之中,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胃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肝硬化腹水、耳源性眩晕、风湿关节炎、胃下垂等等。辨证时主要根据部位,症状,及虚实寒热的主次不同情况进行诊治。因饮邪属阴,得之阳虚,故《金匮》对本病的治疗提出了用“温药和之”的原则。在具体的运用上又有汗、下、利、温四法。但饮郁日久可以化热,故仲景也注意到热证。气停则水停,故亦有气滞者。现将临床常见的证型和用方,分述如下。
宇宙大世界,人体小乾坤;若得阴阳合,五气自育人。
1.1 脾阳虚证 证候:胸胁支满,目眩,短气,不欲饮水,饮入易吐,或呕吐清水痰涎,或背寒冷如掌大,心悸,形体素盛今瘦,舌苔白滑,脉弦滑。治法:温脾化痰利水。方药:苓桂术甘汤。呕吐,眩悸者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降逆;眩冒者加泽泻汤;脘腹胀满者,加橘皮、川朴、枳实理气消痞;中气虚弱者加人参、黄芪。

1.2 肾阳虚弱 证候:畏寒肢冷,少腹拘急不仁,小便不利,脐下悸动,头眩短气,舌质胖淡,苔白腻,脉细弱。治法:温肾化饮。方药:金匮肾气丸。脐下悸动,头眩,小便不利,吐涎沫者用五苓散;肾阳衰微,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腹痛,心悸不安者,用真武汤。有人用肾气丸为主治疗慢性肾炎、前列腺肥大、糖尿病等获效的病例很多。日本小仑重成报告,以八味丸为主治疗老年性白内障44例,视力上升者占83%,不变者占10%,继续下降者占7%。滕平健代用本方治疗284例,均不伴有糖尿病、肾炎等病,亦无明显眼底及前眼部病变,对568只患眼的总有效率亦达81.4%。苓桂术甘汤治疗睾丸鞘膜积液25例,痊愈2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据作者体会,认为本病属中医“水疝”病范围。其病在肝,其源在脾。因脾虚健运失职,水湿内生,影响肝之疏泄;水饮下流停滞肝脉而成,故以本方治本。阴囊肿大较甚者加海藻、昆布;水阻闭络者加桃仁、红花;后期积液少而迟迟不消者加荔枝核、川楝子疏肝理气。此外有用本方加减治眩晕、胸痹心悸、神经性耳聋、病窦综合征等。

肺胀痰多难喘气,不妨来吃点中药
我们认识到肺胀病以喘、咳、痰、胀为肺胀的证候特征,即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胀闷如塞等。病久可见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症。兼外邪或调治不当,其变证坏病可见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肺胀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地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从隋代开始已经较为深刻了,后世医家对本病的认识也有不断充实和发展,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治疗原则

根据标本虚实,分别选用祛邪扶正是本病的治疗原则。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侧重祛邪为主,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活血化瘀,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平时偏于正虚,侧重以扶正为主,根据脏腑阴阳的不同,分别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或气阴兼调,或阴阳兼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祛邪与扶正只有主次之分,一般相辅为用。

分证论治

风寒内饮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

痰热郁肺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粘稠难咯,胸满烦躁,目胀睛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泄热,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

痰瘀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暗或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痰蒙神窍

症状: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入夜尤甚,昏迷,撮空理线,或肢体瞤动,抽搐,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涤痰开窍。

方药: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肺肾气虚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

阳虚水泛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或一身悉肿,脘痞腹胀,或腹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阳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

病案举例

张某,男,70岁。2009年12月9日初诊。间断性咳嗽,胸闷20余年。咳喘呈持续性,每逢冬季加重,多次住院治疗,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10天前因受凉咳嗽加重。胸部憋胀,不能平卧,咯痰白黏胶固,难以咯出。伴心悸,下肢水肿。经某医院门诊治疗,诊为“肺心病合并急性感染”,经西药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要求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呈半坐位,喘息抬肩,喉中痰鸣,口唇紫绀,颈部青筋暴张。胸呈桶状,四肢不温,下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舌质紫暗,苔黄腻,脉弦滑无力。中医诊断:肺胀,证属痰浊内壅,阻塞气道,气体易入而难出,致肺脏气胀。急宜涤痰逐饮,豁通气道。

予皂荚丸:取皂荚250克,刮去黑皮,涂以芝麻油,置火上烤焦黄,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以枣膏和汤送服。每次1丸,每日4次口服。药后次日早晨,痰液变稀,咯出大量稀痰,自觉胸部宽畅,咳喘胸憋续减,至晚已能平卧,紫绀消失,喘咳已平,连服5日,诸症平稳,继以健脾养心,固肾纳气之法巩固。随访一年,病情较稳定。

按:肺胀是因咳嗽、哮喘等症,日久不愈,肺脾肾虚损,气道滞塞不利,出现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上气咳嗽,动后尤显,甚则面色晦暗,唇舌发绀,颜面四肢浮肿,病程缠绵,经久难愈为特征的疾病,属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病范畴。(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1-03-10 王世彪 何继红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

痰在哪儿,病就在哪儿!中医教你有效祛肺痰、脾痰、心痰、肾痰、经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