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腊月的一天,我去张乾翰先生的工作室,一眼就看见地板、桌面、茶几……到处摆放着同一内容的几幅书法作品,每一件都非常精彩。 仔细去看,原来是我也非常喜欢的一首古诗:世人只晓爱兰花,市买盆栽气味差。明月清风白云窟,青山是我外婆家。“张主席,原来你也喜欢这首诗啊?”我有点喜出望外。 “对呀,这首诗多接地气啊,明月清风白云窟。青山是我外婆家,这最后一句把兰花写活了……”听着张主席对这首兰花诗的解读,我只有心悦诚服地频频点头。 认识张主席,是因为政协文史工作。当时他是文史学习委员会的领导,我有幸成为他的文史专员。 后来,因为对书法的酷爱,我成了他真正的“粉丝”。不但常常去工作室聆听指导,还跟着他的爱人牛莹老师学画了几个月写意荷花。虽然因为种种缘由半途而废,但两位老师始终没有放弃对我的期望。 今年春节,整理自己收藏的书画作品。发现除了这件四尺横幅,还珍藏着张主席不少精品中的精品。 看,这是“书家同写竹石诗”活动中,张先生惠赐的墨宝,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字体潇洒飘逸,极富节奏感和韵律感,墨色的枯润浓淡,力度的轻重缓急,都把握得的炉火纯青,是这次活动“国宝级精品。 瞧,这副金黄色仿古宣所写的对联,是他应我的请求精心创作的。“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这是我上世纪80年代初欣赏热门书法家杨再春的作品时记下的一副对联,总觉得它与住在青山绿水中的洛南人高度“匹配”,于是幻想着有一天作为自己新家的楹联,刻牌悬挂,现在看来,这一切已经不是梦幻。 去年的腊月的一天,我去张乾翰主席家请他指教。长时间交谈之后,我打算告辞,他却让我稍等一下,然后取出了红色瓦当楹联纸。我知道他要送我对联,想着他已经辛苦了一整天,我又耽误了这么长时间。就说,“您要送我对联,我非常高兴,一副就行,家属楼的单元门,写多了也没哪贴。”其实,我老家的门上也没有对联。 在洛南,提起张乾翰先生和牛莹女士,不光是艺术界,大多数有头有脸的人都绝对认识他们。三年前,一帮子朋友在一起议论,商洛市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总共不过十几个,全洛南县也就五六个,张老师家“豪横”得不得了,竟然占了两个。牛老师的牡丹、荷花远近闻名,帛书更是自成一体,屡入国展。 书苑画坛比翼飞。他们夫妻俩在古城镇创办了“古城书画研究院”,由书界“大咖”雷珍民先生题写匾额,研究院规模宏大,藏品宝贵,功能齐全,成为书画爱好者进行雅集活动的最佳场地,也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书画爱好者和各界各级领导。 今天路过中甫街,在中街文体商店门前发现一副张乾翰先生手写的春联,内容和书法堪称双绝。“笔墨纸砚文房宝,琴棋剑球娱乐天。”绝对别具一格,独有风味。 何止如此?洛州城花溪人家、各大镇的知名饭店、“酒易购”等电商平台,张主席题写的店名更是多不胜数。 张先生的书法为什么这样火?除了刻苦训练得来的个人独特风格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的作品和人品始终是接地气的。担任书协领导期间,张乾翰先生坚持书法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课堂,培养书法人才,传承国粹艺术,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还不记名利,牺牲创作时间,亲自辅导的多名高中生考入书法类艺术院校,从他们夫妻俩培训班走出的社会各界的书画新秀遍布洛南城乡各界。 他从洛州来,带着兰花香。独步书坛传佳话,“青山是我外婆家”。 作者简介: 萧军,祖居商洛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文学爱好者,有作品刊发于纸媒和网刊,很高兴认识更多文朋诗友!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吕学敏 远洲 诵读顾问:海俊 主编:丹凤晒晒 副主编:墨海顽石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陕西文谭 无言年华 大乾州 家在商洛 新新文学 阳城风云 松风阁语 温暖相见 作者往期作品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