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之论述——孝字的理解与认知

 赵文耕 2023-01-27 发布于山西

百善孝为先”孝道为人之本,孝中国人来说,是备受重视,深入骨髓,影响之广,敢问中华儿女,谁不知晓?

当今,我们理解是孝养父母,是在劳务、酒食、财物,养父母之身,这是孝的第一个阶层,我们可以进一步,以圣贤为榜样来养样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示父母,孝之终也”意为养好自己的德行,能够成圣成贤,让后代子孙都效法你的行为,让父母得到彰显,后人尊重你的父母。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体现行孝的第一步即孔子所说:“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现代人常常以为身体是自己的,便通宵熬夜,吃喝玩乐,直至大伤元气,如果能体认“受之父母”,即便为了行孝,减轻父母的忧虑,也当保养身心,不作无益之行,养父母之心。在孝经的开篇中讲到的内容,足以显示内容的重要性。

《论语》2.7章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的意思是:“当今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对行孝道是圣人的标准,君子的行为,仁德者的日常,老有所养不算孝,孝养并不是给钱了事,看似过头的言语,让人难以接受,细思则落地在礼,这就是圣人之道,做到就得道了。

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不足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

《论语》2.8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侍奉父母,以做到和颜悦色为难。

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很多时候,子女对父母的提出的要求是事可做,意难平,自然色现。事情可以勉强做出来唯面色不易伪装,因为人的神情是由心理决定的。只有对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的神色,就能算作孝顺了

“孝”字的演变

孝字最早出现在33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从金文中的“孝”字我们来看,上面的部分意思为长发老者,下面像是一个张开双手的孩子,意思是后代,孩子扶持着长头发的老者,这是古人对“孝”的最初理解。

孝,就是幸福,孝,能让人健康,孝,能使国泰民安。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幸福源于爱的付出,生活处处,人人都需要理解和爱,不管对象是谁,有爱就是幸福感,如似乎在家族中子女对长辈的孝,有心达成父母的心愿,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事随心愿,父母展颜欢喜,心情愉悦,子女自然安心舒畅,幸福感油然而生。

孝敬,是对长辈、家庭的爱,你生育我抚养我长大,我陪伴您到老,有了这样的健康家庭生态环境,上孝下慈,家庭一片祥和气氛,乐以忘忧,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吃得好,睡得安,心情爽朗,身心自然健康。国之栋梁,在这样的家庭中培养出了来儿女,定是爱子亲民,爱民如子。

【爱,说文解字】

社会由一个个小家组成,每一个小家和谐友爱,走入公共场所,必定是有礼有节,万事随顺,每个人都守好自己的界线,国家太平,民众安康,国泰民安,文化复兴,大愿同行。

《孝经》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这些是对不同人的规定,也是对不同人的约束。而这个约束第一个就是对天子提出的,在当今,就是对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我们普通百姓当然要孝敬父母,尊师重教,最重要的是国家领导人是否做到了“ 德教加于百姓”,然后就是对国家官员的约束,他们有没有做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有没有做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最后才是对普通百姓的“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德”字的演变

“德”字最早是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上,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表示道路、行动,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意思是:行要正。金文中“目”下面又加了“心”,意思是心要正。在最初的字形上是代表着直行、向上的意思,后来随着文字的演变,“德”字的含义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和延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养。

在儒家看来,孝是“德”的根本,孝顺父母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一个人,如果连这做人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最底线”都不能恪守,何谈 “治国”、“平天下”!


【举孝廉的含义】

本篇中引用了《论语》弟子问孝,是在为政篇章节里,那么孝和政是有着重要的关联性,以孝养德。在中国古代选拔百姓父母官,就用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德。为政,是每一个人的事,因为每一个行业都是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是国家政府官员的专有职责,我们也有份,这是社会责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治来领导人民,用刑法来整人民,人民就只求苟免于触刑而不会有羞耻心;用德来教化人民,用礼来齐整人民,人民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进于善。不用规则和刑法压制惩罚,用德育化民心,归服人心。

老祖宗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五福临门】

孝经中,对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具体的要求,如果做到了这些就算是有德之人,就能够配得上这个位子,如没有做到,就是德不配位。和出身,背景,学识无关。父母是我们的根,孝是德的根,如不能做到孝敬父母,直奔五福临门,即便你有了财富、社会地位,仍实现不了五福临门。空白追求就是奢望。老天是公平的就像是天平,两边的筹码,一边是对上的孝,一边是自己的福报,亏了孝,就达不到五福临门之愿了。

中华民族5000年,小孝是家,大孝是为国,传承至今,家有孝子贤孙,国有贤德栋梁之才,岂会不国泰民安。这就是文脉的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