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是谁发表了世界上第一张地震烈度表吗?

 三泰书斋 2023-01-27 发布于甘肃

地震烈度反映的是地震对地表破坏的程度,通常表现为地震在地面产生的实际影响,如人的感觉、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数值,而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却是“因地而异”的,它与地震的震源深度、所处位置距离震中的距离(震中距)、当地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有关。也就是说,一个地震可对应有多个地震烈度。一般来讲,对于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小,则烈度就越高。

图片
图片

其实,关于地震烈度的知识,我们之前也科普过很多次。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和地震烈度密切相关的“地震烈度表”的发展简史。

我们把人对地震的感觉、地面及地面上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自然破坏的各种现象,按照不同程度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称为地震烈度表

在没有现代地震仪器来监测地震的时代,用来刻画地震“参数”的指标,可能就是“烈度”了。

公元1564年的某一天,地图绘制者卡斯塔尔迪(J. Gastaldi)在标注阿尔卑斯地震的强弱影响时,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加以分档,诞生了地震烈度的原始概念。

1883年,意大利的罗西和瑞士的弗瑞尔,联合发表了他们研究的地震烈度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地震烈度表——R-F(罗-弗氏)烈度表。

经过后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德国人西伯格对罗-弗氏烈度表进行了补充和改进,每度配以地震影响作用力,并以加速度表示,编制成当时最完备的12度烈度表,简称为西伯格(1924)地震烈度表。

此后,世界上又陆续出现过70多种地震烈度表,从最初的为某一次地震使用的烈度表,到统一适用于各国地震的烈度表;从最初的按照4度划分的地震烈度,到现在的8度或12度划分的地震烈度,等级在逐步增多。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12度烈度表,这些表在实用价值上差别不大,只是在使用的复杂程度上有所变化。

图片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进行地震烈度表的编制工作。

首先是谢毓寿先生根据中国的地震资料,结合建筑物的形式和结构特征,参考了当时世界上各种12度烈度表,编制成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这是我国地震烈度研究的里程碑。

后来,刘恢先等研究人员对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进行补充和修改,编制成《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后又经研究人员修订为《中国地震烈度表》(GB/ T 17742-1999 , GB/ T 17742-2008)。

目前,我国最新地震烈度表是2020年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详见下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

看完上面国内外的“地震烈度表”的发展简史,你想不想直观了解不同地震烈度下人的感受,以及地表的破坏程度?

其实,在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馆里,就有这样一个展项——“地震烈度与震级”,该展项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地震烈度下,人的感受以及地表的破坏程度。

图片

图片

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馆 “地震烈度与震级”展项

这个展项采用触摸屏与投影联动相结合方式向大家展示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关系,参观者可在触摸屏上选择某一个地震震级,大屏幕即展示与震级对应的震中烈度值,以及震中的高烈度向四周的低烈度“扩散”开来的场景效果,选择点击烈度,可以观看该烈度下对于某固定地域内的破坏情况。

是不是很有意思?如果您感兴趣,小编欢迎您来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参观,学习更多的地震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 榭毓寿,《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2. 卢荣俭,《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简介》;

3. 赵晶等,《现行中国烈度表的修订研讨》 ;

4.《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