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逛了一趟平遥城

 过河小卒2008 2023-01-27 发布于河北

  今天来到了平遥古城,疫情放开了,在家里憋闷了许久的人们,出外旅游的热情开始淋漓尽致地释放:,古城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车辆蠕动得就像甲壳虫,调头转弯,前后左右都是车,前进一步,举步维艰。


  现在的旅游社也省事,导游也不随着游客,到了地点一车游客就四散开来,没有早饭也不管午饭。一进景区,如果要进一些比较大的景点,还要掏通票100元。现在导游的任务都交给了手机导航,游览完毕回来的时候就靠手机导航找到车位。

  真佩服平遥那么多明清时代的老房子,历经风云变化,历史演变,风雨侵袭,依然还有那么多保存得那么完整。厚实而又斑驳的古城墙,雕梁画栋的门楼,各家商号客栈的门匾,古色古香,不由你不发思古之幽情。

  有遗憾的,就是没有导游专业的解说,进了古城那么长的路,如果坐旅游车还要另掏钱,俗话说“看景没有说景”,尤其对这座城没有了解也就是外行看个热闹;没有旅游车,古城的大街又那么长,走得那真叫个累。现在的旅行社,仿佛你付给他们的费用,只是支付来回的车费。导游费用,饭费,景点费用,都得自掏腰包了。

  另外古城里的商业气息特别浓。消费饮食,商贩林立。一个手掌大小的月饼居然要一元,中午吃那顿牛肉刀削面28元,路边还有一个照相门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把自己的门店打扮得就像皇宫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清廷皇族服装,有金銮殿的龙椅,穿上皇帝和贵妃的服装照一张相,给你装在金色的相框里,要90元,等待照相的门庭若市。丰富独特的建筑文化,雄厚的人文底蕴,完全为无处不在的商业气息淹没了。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一个地方旅游不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那叫啥旅游呢?人家的108样风味小吃,人家无处不在的食醋制作作坊,人家做工精美的漆盒,人家银饰店里让你看了叹为观止银饰,人家已经成了规模的冠云牛肉,不也是文化吗?

  进了古城没有舍得花那100元去上城楼去看县衙,随着大队伍挨个逛。平遥大戏堂,平遥的文庙和武庙平遥的雷履泰故居,不掏门票的地方进去看看也不错。想想我小时候在村里上学有一个李家祠堂,那也是清朝建筑呢,可是后来就被拆了,当时也没有照相机,一点音像资料也没有留下来。往往是这样,普通人急功近利,怎么挣钱干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新农村到处矗立的是鳞次栉比的单元楼,老街老房子都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杰出人物,高瞻远瞩,风口还没有来,他们已经察觉了动向。途经和顺服务站的时候,我就打开手机看了一下耿彦波的简历,平遥古城修缮保护,就是在他主政的时候推进的,现在平遥人民享受了这个福利。为了求生,不用东奔西走,辛苦打工,守着家门口的故居,就像守着一棵摇钱树,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怎么总结旅游呢?那就是正月天闲着没事出来消遣打发时光,捎带着看一看,开一下眼界。我发现平常消费扣扣缩缩的人不适合旅游。逛人家门店看到纪念品精美,可是又觉得贵;看到人家的特色牛肉摆在那里,觉得还不如在自家超市里买的好;吃碗面拍了拍肚没吃饱还遗憾,这样的价格在自己家乡可以吃三碗了。羡慕那些有钱而又慷慨大方的人。人家出来旅游,自己开车自驾游。去饭店,一家人坐在一桌上,有酒有菜,大快朵颐,齿颊留香。人家走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纪念品,各种各样的特产小吃,摆满了后备箱。人家那才叫一个满载而归,回到家老老小小都有纪念品,墙上有自己买的让街头画家给自己画的素描人像,桌上摆放着买的精美的饰品,厨房里放着一桶桶的山西老醋,牛肉酱……

  这趟旅游看着眼眩,逛着腿累,最后双手空空一身疲惫。好在手机里有十几张照片。可以在朋友圈里得瑟一下,可以在头条号公众号上发篇文字,立此存照,证明自己来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