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的一天早晨,家住河南郑州的蒋红英老人吃过早饭,便到了距离家门口不远处的菜市场买菜,走着走着,路过了家门口的一个新开的咸菜店。 老人平常心地善良、喜欢与人交流,看到店主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她便走上前去,笑着和姑娘聊起了家常。 谁知,当姑娘说出家里还有一个当过红军的爷爷在世时,蒋红英突然心里一震,仿佛冥冥中有着一股力量在吸引着自己,她赶紧问道:“你爷爷叫什么名?” “赵基生。”姑娘没有注意到老人的表情,笑着回道。 “什么!” …… 蒋红英夫妇合照 片刻过后,蒋红英才从震惊中稍稍平复了心情,只见她一直默念着“赵基生”的名字,眼泪不禁流了下来,原来他是她分别了54年未见的丈夫。 战时结缘,劳燕分飞“老太太,您这是怎么了?是我说错话了吗?”店主自幼就在爷爷的身边长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看到蒋红英难过的神情,她小心翼翼地问道。 蒋红英抬头看了女孩一眼,心里嘀咕了一下,感慨地说道:“孩子,赵基生是我的丈夫啊!” “什么!”店主的惊讶不比蒋红英少,因为她清楚奶奶已经在十多年前去世了,而且她从来没有听说过爷爷还有一位妻子。 店主还以为是蒋红英犯了糊涂,没有发火,反而认真地向老人说起了自己家的情况。 蒋红英被店主扶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用心地倾听着,嘴里不时地发出叹息,仿佛在感慨世道无常。 店主本以为自己说完,蒋红英就会离开,谁知,蒋红英再次说道:“赵基生就是我的丈夫。” 紧接着,蒋红英就缓缓地和店主说起了两人结婚前后的经历…… 那是在1928年,年仅11岁的蒋红英因不满做童养媳的悲惨遭遇,便偷偷跑出了家乡浙江定海县,一路北上,靠乞讨为生。 经过大别山根据地的时候,蒋红英听当地的百姓说起,有一支红军部队正在这里发展,他们都是为了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蒋红英果断找到了部队报名,因为她也想打倒那些压迫人的地主。 这天,蒋红英来到了部队的报名处排队,她看到大家伙都是自发地参军,更加憧憬起革命的光明前景。 很快,轮到她报名了,一旁的红军战士看着蒋红英还是个小姑娘,纷纷为她竖起了大拇指,而负责入伍登记的就是赵基生,这年,他16岁。 “小姑娘,你这么小的年纪为什么来当兵?你家里人知道吗?”赵基生微笑着询问道。 蒋红英抬起头,一眼就看到了赵基生英俊的模样,她发现招自己的比自己大不了多少,就自信地说道:“别瞧不起人,你能当,我也能当,我是偷偷从家乡逃出来的,不想给人家当童养媳!” 赵基生被她的勇气打动了,认真地在签名簿上写下了蒋红英的名字,就这样,两人在部队里结识了,赵基生是在前线作战的战士,而蒋红英因为年纪太小,便被安排当了一名宣传员。 因为身在异乡,举目无亲,赵基生作为蒋红英在部队里认识的第一个人,自然成为了她依靠的对象,在作战之余,蒋红英经常会找赵基生学习革命的方法,而赵基生也像兄长一样认真地指导着她,久而久之,两人都对对方产生了爱慕。 1932年春,部队到了湖北随州,安顿下来的赵基生和蒋红英经过几年的并肩作战,感情更加坚定,这年,他们经红军师长廖荣坤介绍、军长徐向前批准,结为了夫妻,婚礼办得十分简陋。 然而,幸福的生活没过多久,国民党就调集重兵对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战士们伤亡惨重,此时,已经担任红军团长的赵基生也在一次战斗中腹部、腿部被敌人打中,身负重伤。 赵基生旋即被战士们送到了后方医院治疗,可敌军势大,后方医院也不安全,卫生员又带着他躲到了新县老家的百姓家中休养。 而在不久后,跟随部队突围的蒋红英也在和敌人的肉搏战中,被刺三刀,住进了医院,眼看敌人就要追来,蒋红英抱着宁死也不当俘虏的决心,强忍着身上的疼痛在敌人的搜捕下逃了出去,流落天涯。 就这样,两个新婚不久的夫妻劳燕分飞,互相失去了消息,可他们的心却牢牢地牵在一起。 讲到这里,蒋红英几度哽咽,店主也带入了情绪,流着泪听她继续讲下去。 心心所念,奇迹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讨饭生活,在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下,蒋红英的伤好了许多,她牵挂着丈夫的安危,便一路往回走,希望能回到部队。 可等她走到原来的驻地时,发现这里除了一片被敌人破坏过的狼藉,一个人影都没有瞧见,没有办法,与部队失去联系的她只好四处流浪,靠讨饭为生。 几经辗转,蒋红英边走边问,一路来到了南京,因为她的母亲就在这里给一户富贵人家当保姆,没有了去处的她想着回到母亲的身边。 幸运的是,这么多年,蒋红英的母亲一直都在这里给人家当保姆,没有离开,母女二人团聚了,看着全身上下穿着破烂、满面泥垢的女儿,当母亲的顿时痛哭不已。 就这样,蒋红英留在了南京,和母亲一起生活,为了怕母亲伤心,她没有说出参加红军时的经历,可她的心里一直挂念着赵基生的安危,每天,她都在心里默默地为他祈祷。 过了几年后,蒋红英一直没有打听到丈夫的消息,母亲见她年纪也不小了,就给她说了一桩婚事,蒋红英起初还是拒绝的,可又不好一再违背母亲的心愿,就与在当地一家饭店做会计的老张结了婚。 新婚之夜,蒋红英如实地和老张说起了自己的过往,包括和赵基生结婚的事,但老张丝毫没有在意,反而觉得她也是一个苦命的人,发誓一定要照顾好她,蒋红英很是感动,两人在一起过起了平凡的生活。 建国后不久,老张被调到了河南省第五建筑公司工作,蒋红英也拜别母亲,跟着他到了河南郑州生活。 在北上的途中,蒋红英原本沉寂的心再次像点燃了一团火一般,她的脑海里再次浮现出了赵基生的影子,因为结婚的时候,赵基生告诉她自己的家乡就在河南。 不过,既然已经和老张结婚了,蒋红英也就没有多想,她只期盼着赵基生能够平安,尽管她的心里已经不抱太大的希望,因为多年的打听下来,蒋红英听说当时有很多战士没有突围出来。 来到郑州以后,蒋红英住进了老张单位安排的家属院,闲不下来的她也找了一个当保姆的工作,补贴家用,之后三十年的生活,一直平平淡淡。 1985年,老张因病离世,已经年过花甲的蒋红英也停下了工作,靠丈夫单位发放的生活费生活,每天粗茶淡饭,甘之如饴,直到1987年9月的这天,她遇到了第一位丈夫的孙女,原本平静的生活再生波澜。 听着蒋红英一口气讲完自己的经历,店主也愣住了,因为看老人的表情和语气,店主觉得她不像是说谎,可店主一时又想不明白如果爷爷真的和她是夫妻,那又为何娶了奶奶,并且这么多年都没有提起她呢。 店主想了一下,便认真地说道:“老太太,您说的事我现在还无法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这样吧,咱们先一起去照相馆照个相,然后我把照片寄回老家,让爷爷辨认一下,可以吗?” 蒋红英点了点头,在照好照片后,店主就把照片邮回了老家河南新县箭河乡石岗村,她给蒋红英说,从自己有印象的时候,爷爷就一直生活在这里。 当身在老家的赵基生拿到照片后,整个人也愣住了,照片中和孙女站在一起的不就是自己当年的妻子蒋红英吗,虽然过了这么多年,蒋红英的容貌早已发生了变化,可赵基生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她。 赵基生赶紧让儿子打电话把消息告知给孙女,孙女听后也很是震惊,她没想到爷爷还有过这么一段坎坷的爱情经历,当晚,孙女就按照蒋红英留下的联系方式来到了老人的家中,将爷爷的话告诉给了她。 “爷爷说他第一眼就认出了您,他当初以为您牺牲了,才又娶了妻子,他说愧对你,还说,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您以后能和他多联系……” 孙女含着泪复述着爷爷的话,看着眼前的这位老人,她的心里也很是感慨,她没想到时隔50多年,两位历经战火的老人还清楚得记着对方的名字。 再结婚,向前看,人民不负英雄1992年的秋天,在经过几年的电话联系之后,蒋红英在赵基生孙女赵桂英的陪同下,前往了石岗村,一路上,老人迫切地期待着和丈夫的见面。 那为何一直联系了五年之久,才要见面呢? 原来,蒋红英一直在为赵基生着想,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出现影响到他一家人的平静生活,她表示能够电话交流就已经是最大的慰藉了。 ![]() 直到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蒋红英无意间从赵桂英的口中听到了赵基生腿脚因旧伤复发行动不便的消息,出于对他的关心,这才提出要去见赵基生一面,她清楚赵基生瞒着自己病情的事,也是为了不让自己伤心。 轿车很快驶到了石岗村赵基生家家门口,只见赵基生穿着一身新衣服在门口迎接,孩子们也都站在老人的身旁,蒋红英在赵桂英的搀扶下下了车。 就这样,两位老人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终于相见了,只见二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在场的众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天中午,一家人在一起吃了饭,蒋红英坐在赵基生的旁边,儿孙辈看到两位老人团聚,心里都很激动,老两口在一起有说有笑,似乎过往的磨难伴随着岁月都变得云淡风轻。 到了下午,蒋红英便返回了郑州,这天晚上,赵基生看着充满疑惑的孩子们,饱含热泪得说出了自己躲在老乡家里之后的经历。 原来,那段时间,敌人对根据地的围剿持续了很长时间,面对着他们漫山遍野的搜捕,赵基生无法出去打听妻子的下落,他的心情很是急切。 当老乡告诉他敌人已经走了的时候,赵基生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老乡家,朝着部队的驻地前进,不过,和蒋红英一样,因为消息不通,他也不知道部队撤离的事。 随后,赵基生逢人就打听妻子的下落,可别人要么是不知道情况,要么就是说当时有很多战士都牺牲了,赵基生从蒋红英的一位战友那里得知,蒋红英也身负重伤下落不明,赵基生顿时悲痛欲绝,他觉得妻子可能已经牺牲了。 ![]() 再往后,因为联系不到部队,赵基生就回到了家乡石岗村,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四年后,在当地乡亲们的说合下,与邻村的女子成婚,儿孙满堂。 不过,自始至终,赵基生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发妻,所以,当得知她消息的那一刻,老人的情绪才会那般激动。 听到赵基生的话,几个孩子都很动容,他们觉得既然赵基生现在是独自一人,蒋红英也是,不如让两位老人在一起生活,共度余生。 赵基生和蒋红英也时刻挂念着对方,于是,当孩子们一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们都默默地点了点头。 ![]() 1994年3月25日,已经77岁的蒋红英和赵基生一起来到了新县民政局,这对曾经的夫妻在时隔60多年之后,在众人的祝福下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与上次结婚不同,这回已是国泰民安。 两位经历过革命艰难岁月的老人,对当下的幸福生活很是珍惜,他们依旧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经常会向困难群体捐款捐物,接济乡亲们,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则很是一般。 好在,他们的事迹一经报道就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个人和企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他们改善生活。 广东的一家公司老板还亲自到了他们的家里慰问,他知道老两口过惯了朴素的生活,便没有送锦衣玉食,只是给老人家里送了一些电饭锅、消毒柜等常用的电器。 这位老板十分真诚地说道:“这两年改革开放,广东富裕了,但我们永远忘不了当年为创建新中国而浴血奋斗的革命老前辈。”是的,英雄永远不会被忘记。 晚年的蒋红英老人曾因为没有恢复红军的身份发愁,当地政府得知后,便派人四处调查当年的资料,还帮忙寻找红军老战士,所有人都在努力,因为大家都认为革命先辈必须得到正名。 幸运的是,时任当地“红军院”党支部书记的老红军吴荣庆,看到了众人帮蒋红英证实身份的消息,他曾和蒋红英一起并肩作战过。 于是,93岁高龄的吴荣庆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新县政府,主动为蒋红军的红军身份做证明,有了他的证实,蒋红英的身份得以最终确定。 1994年10月22日,当地领导来到了蒋红英的家中,将证明蒋红英红军身份的证书递到了老人的手中,并且一切向老人祝贺。 蒋红英和赵基生的再度相见并且结婚,算是迟到的幸福,不过对两位久经风霜的老人来说,这已经是最圆满的结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