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一本书读一百遍,最终你也会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

 新用户15472188 2023-01-27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掌握一千个基础单词,就掌握了英语世界的90%,也就是四两千英镑。 2000个基本单词的重复占任何报纸、书籍、试卷文本的95%。

2000 基础单词是铺路石,阅读就是重复简单的事情,用铺路石把小路铺成高速公路。

读书是积累,读书是重复,读书是循环,读书是铁杵磨成针的功夫,读书是踏入“知、熟、精、专、精”的阶梯和转型”。 犹太谚语说:“学习就是重复。”

塔木德说:“说 101 次比说 100 次更好。”强调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也说,“只要你把一本书读100遍,你就有阅读世界上任何一本书的能力”。

12岁的犹太孩子 那时候,《旧约》和《三国演义》一样厚,每个人都读了100遍。 《旧约》不仅是一本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在中国,像《三国志》这样厚的书能读一百遍的人很少,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巴金,把《古文观志》读了一百遍;另一个是自相矛盾的,读《红楼梦》100遍;另一个是苏步青,小时候放牛的时候把邻居的残本《三国志》看了一百遍。

在中国,一本书读100遍就是大师。

犹太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并将其写进了经典的《塔木德》。

为什么世界上任何一本书读100遍都能看懂?为什么读100遍书的人都能成为大师?

文章图片2

这是这位读者寄给我的书照片中的全文。

很多人看到这种文字,都会把它当成励志文体,鸡汤文。我还是愿意继续写这一段,写的更实在。

一本书读100遍,你可以读遍世界上任何一本书书?

看来我们很容易找到反例。

比如一个人读了100遍《三国演义》,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然后直接去读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我估计他马上看完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再比如把高中数理课本看一百遍,直接去看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或者冯·诺依曼的《量子力学数学原理》,有可能完全理解(或理解 60%)接近于零。因为知识上有差距,比如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还是一片空白。

自然科学就像一座建筑。基础不好,顶上去还真是上不去。它的逻辑链太紧了。世界上那么多顶尖的大脑,经过几千年的反复论证、辩论、论证、检验。这些东西凝聚沉淀下来,如同钢筋混凝土一般坚固。这些是现代高楼大厦、飞机、高铁、电脑电话的基础。

即便如此,也是两个高中毕业生。一个人高中只学了两三遍数学和物理,而另一个人真的认真读了100遍。我相信后者阅读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著作的概率会远大于前者。它可能大一百倍,甚至大一千倍。

如果他用同样的方法读完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费曼物理学讲义等,再用同样的方法读《量子力学的数学原理》a一百遍的话,这个人不仅极有可能看懂那些高深莫测的科学著作,而且极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起来。

同理,如果一个人把《三国演义》读了100遍,如果我们不叫他马上看懂莎士比亚,而是给他时间,时间查字典,时间求教时间,学英语时间,然后,只要他这样读莎士比亚,一遍又一遍地读100遍。那么,这个人不仅能够理解,而且极有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高手,甚至是国际高手。

为什么? 因为任何作品都是由文字、句子、图片组成的。还有别的事吗?

如果阅读意味着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包括逻辑)。比如说到牛顿定律,你知道力是怎么定义的,加速度是怎么定义的,什么是质量,这三者是什么关系,这个定律从哪里来的,怎么检验的,怎么应用的,也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甚至,从“质量”这个概念,你也知道“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是有区别的。说到加速度,你可以想象用微积分这个工具就可以算出来。那么你比大多数人更了解力学。事实上,很多高中毕业生虽然学过物理,但对牛顿定律中的基本概念已经完全忘记了。更别说懂不懂了。

如果说“读书”最基本的意义是知道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一个人不能读一本书的情况只有一种,那就是学了后者而忘记了前者。

当然,这里的“前面”包括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例如,英语作品的基础知识是词、词组和句法。科学著作的基础知识是相关的数学工具、相关的专业概念和相关的实验。

如果是这样,那么“理解”任何一本书的最简洁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复。这跟智商无关,只要身体没有先天缺陷,就是有效的。

这让我想起了蒙特梭利。没有 20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 20 世纪初,她有机会管理的第一批学校之一是一所特殊学校——一所为以前被称为“弱智”的儿童群体开设的学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些孩子的成绩就超过了普通学校的孩子。

迄今为止,文明社会对这一教学成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实早在博士毕业做儿科医生的时候,蒙台梭利就发现,“我们通常认为的医学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平时把很多孩子当成病孩子,其实是教育造成的畸形!

但她对特殊学校的教学成果深感震惊。于是,她毕生致力于学校的建设。在接下来的 50 年里,她创办了 4,000 多所学校——现在被称为“蒙台梭利学校”。今天,虽然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这样的学校在当今人类社会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教育的畸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类社会已经成功地将正常儿童变成了特殊儿童(“智障”儿童)。成功的抹杀了人们的基本常识。

比如,没有多少人相信“重复”的力量,没有多少人相信一本书读几遍就会理解得更多更深,没有多少人相信“熟能生巧” ”。

人们把先人的智慧——“书读百遍而知其义”——先是比喻、比喻,最后是灵感和鸡汤。

因此,理性的人不要担心,“放大个人努力影响结果的能力是不够理性的”。相反,我们应该理性地认识,什么是“努力”?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夫”是什么?完成一件事情应该需要的基本“努力”是什么?

一个理性的人不应该担心某些观点“会对许多不适合某种学习方法的人产生负面影响”。相反,他们应该担心自己是否知道什么是“学”,什么是“学”,什么是“法”,什么是“法”,什么是“学”,什么是“法”,什么是“学法” ?

理智的人不应该担心,“千千万万的人在全国打拼,但真正成为精英的人屈指可数。”而是担心自己走的是什么路。

文章图片3

同样,一个理性的社会也不应该担心,“全国有成千上万的人努力工作,但最终真正成为精英的人却屈指可数。”

她说的是什么应该担心的是,有多少本该是精英、普通人的人,却被人为地认为是无用的人,甚至是生活的负担。

一个理性的社会不应该简单地划分多数人和少数人,而应该尽量让每个人都能达到他们能达到的高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