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系列」《孟子》(尽心下)②

 liuhuirong 2023-01-27 发布于湖北

十一、

原文: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译文:

喜好名利的人可以把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让给他看中的人,如果所让之人不是他所喜欢的,那么即使所让之物是一篮食物,一碗豆羹也会显现出不高兴的神色。

只点不提:

由“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可知,一些追名逐利之辈,最终会变得面目全非,毫无底线,就算你是他所看中的人,最后也一定会被他拉下水,不得翻身。正如四十四节那样,千乘之国都能够让,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让的呢?

十二、

原文: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译文:

不信任仁者、贤者,那么国家就会空虚;如果没有礼义,那么上下尊卑的关系就混乱了;不施行行政管理,那么国家的财务资源就会匮乏。

只点不提:

如今没有所谓仁、贤者,亦没有讲求礼义的适当环境,施行的行政管理仅仅也只是皮毛上的追究而已。所以,此节内容放在如今并无太大意义(等到世态清明时再论,还有些许为人所用之处)。

十三、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译文:

不仁的人能够得到国家,这是有的;不仁的人而得到了天下,这是不存在的。

提(点):

请尽管放心,若人类终将在世间生存下去,不良的世风、人性都会被仁德所代替,那些好人们,善人们,终将拿回属于他们原本拥有的东西,真正自豪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被不仁者倾轧,只有一番盛世模样。所以,请各位在世道更替时把握好自己,适合仁者生存的环境即将到来,也许过了一段黑暗的生活,但是光明一直等待着真正的人类去把它重新带到这个真正的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美妙世间。

十四、

原文:

略。

译文:

(略。过长,是为“民贵君轻”的出处)。

提:

孟子所谓“民贵君轻”的出处。

点:

“民贵君轻”其实讲的是百姓为贵,人类为贵。民、君(臣)所指的都是古时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若拿掉这个社会身份,那么,不管是民也好,君(臣)也罢,他们都只是人类而已。换句话说,朝代的更替等实况出现,是因为人族(君、臣、民)做出了让天地(神族等)都无法容忍的恶事,掌管天地的众神也即降下他们对人族的惩罚:轻则身死,重则亡国。所以,只有当人类夹着尾巴做人,才可能被允许长时间生活在世间。

十五、

原文:略。

译文:

(略。较长)

提:

此节,孟子再次着重希望百姓们能以必要的态度向古之圣贤学习,从而使得自身拥有美好的品格和善良的心性,以此来符合天地之道,人伦之理。

点:

这里只例举了两位圣贤对后世的影响与作用。但,倘若一个人不仅能够向众多圣贤学习,并且还能结合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标准,取长补短的话,能在稳固自身的同时,教导他人,一起走上正路。如此,对于人类而言,可以活得更轻松、更坦然。

十六、

原文: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译文:

“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和“人”合起来讲,这就是道。

一言以蔽之(前些节已然涉及过多):

人类走人(仁)道,“仁”是为双人:华夏神话双“人”是为伏羲与女娲;西方神话双“人”是为亚当与夏娃。双“人”相合,若能构成和谐环境,即能使得人类延绵续传,永垂不朽。

十七、

原文: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译文:

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说:“慢慢地走吧,这就是离开自己祖国的方式。”而离开齐国的时候,不待米淘好就迫不及待地离开,这是离开别的国家的方式。

提(一言以蔽之):

真正拥有爱国的赤子之心的人,就好比孔子对待他的家乡鲁国(迟迟吾行也)和别国齐国(接淅而行)一样。正只有如此,才真正算得上爱国,否则仅仅只是居住地的更换,是没有任何情怀可以体现的。

十八、

原文: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交也。”

译文:

孔子之所以被围困在陈蔡之间,是因为他跟陈蔡两国的君主都没有什么交往。

提:

十八节与十九节有一定的联系,孔子会被陈蔡围困,是因为其二者不懂孔子,以为孔子会伤害他们二人。换言之,若拿十九节的内容来论陈蔡两国的国君,即是小人的存在。

点:

害怕受到来自外界人、事、物的伤害除了逃避、控制等方法外,在较为清明的世道中,直面他们的村子也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不仅能使得良人脱困,还能让自己有机会向良人学习(也许孔子时期不算世道清明,但是会有认为孔子会伤人想法的人却是乱世的缔造者之一)。

十九、

原文: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劂问。’文王也。”

译文:

貉稽说:“很多人都把我说的很坏。”

孟子说:“没有关系。士本来就憎恨那些多口多舌的人。《诗经》上说:'真是忧心忡忡啊,那成群的小人真是可恨。’这说的是孔子。'不减少别人的恼怒,也不会有损于自己的名声。’这说的是文王。”

提:

孔子、文王到底是何许人也,可以自行查阅。

点:

①、只要自己遵循人道准则,不管他人说你什么坏话,做好自己即可。

②、若自身哪里笨就有所偏颇,烦请根据他人的指点,改正自己。

③、自己是否真正遵循了准则,还是得要靠圣贤之德评判、核对一下(自身)。

④、真正能够做朋友、成为知己的人,是你被世界唾弃(你自身拥有优良品德)的时候,他们还能够怀揣正义的站在你身后或与你并肩的人。

⑤、你的好坏,让你的父母来评判(如果真的需要被评判);让你志同道合的人来评判(包括老师、同学);让天地之道来评判,只有如此你才能听到最准确、严格、良善的评判,从而做出属于自己最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切忌被其他的评判扰乱了自己生活的同时还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此,便得不偿失了。当然,如果你自己有能力,你可以自己给自己做出评判,这样的评判比任何的评判都要准确无误,但前提是你拥有这样的能力——圣德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