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系列」《孟子》(告子上)第十一节

 liuhuirong 2023-01-27 发布于湖北

前言:此节,深明大义且直截了当,短短几句话言明人生哲理:“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找回来那丧失了善心罢了)”。

说明:在《离娄下》(第十二节)中,有提及过所谓的“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找回≈不失),此节内容里的找回那丧失了的“善心”其实就是“赤子之心”的一部分。

提:此节内容大多是为陈述的说理,故赏析引申部分依旧只是提点一下人们容易忽略的东西。

赏析:

①、为什么“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们有鸡狗走丢了,便知道去找回来;有丧失了善心的,却不知道去寻找。)”?

第一、鸡狗所代表的物质,看得见摸得着,当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候,就知道鸡狗走丢了。而,鸡狗的看家护院对于古时的0人们来说关系到每家每户的人身安全问题,所以,鸡狗一旦走丢,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人们生活的安全系数大大降低。

第二、善心(念)本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相较物质而言),所谓的仁心与义路,都也只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认定而已。何况,走丢了就是走丢了,但是否丧失了善心没有特定标准,更无从说起去寻找已然丢失的善心。换言之,对于性善论来说的儒家思想,个人觉得此间的“放心”应该不包括善念完全被泯灭的人们。

②、如何分辨自己是否还拥有善心,或是何时需要把自己的善心找回。

第一、其实,善心=心,作为一个人而言,“心”与“人”的词性相同,都近乎为褒义词,而在褒义词含义之下的心或是人,都至少应与“善”有关,所以,换句话说自己是否还拥有善心,就是问自己是否还拥有一颗人心。人心较于善心而言,含义较为宽广,又更能把握,在分析过程中也更好理解。

那么,什么是人心?符合人类这个种族身份的一颗心,即是人心(由内心出发,做一个真正的人类)【人类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是怎样的,应该已经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然而,很多人会觉得就算我保留了一颗人类的心,但也不至于能说我的这颗心就是善心呀,我没有做任何“善”事啊?其实不然,在很多人心里根深蒂固的思想是:善,与他善才是善,有且仅有这一种善的形式。他们却不知道与他善之前,一个人先善的是他自己——选择正确的道路行走(义),学习正确的东西贯彻(仁),传承正确的实质发展等。只有先对己善(尽可能的让自己符合人类的标准),才能让自己以人类的身份存活,在走上社会与他人打交道后,自己才能对他人善(换句话说,对他人行善的前提是自己心善)。所以,自己能够做一个符合人类标准的人,就是最大的善(从善、积善、劝善、责善的前提)。

简而言之,只要自己还拥有人之常情,拥有做人的底线,拥有人类的标准,那么,你的善心就依然存在。

第二、丢失善心就差不多等于丢失了人心,从极致角度而言,这样的人是没有出路的,不仅仅是重新找回善心那么简单就可以了的——他已经放弃了做人的机会。一个放弃了做人机会的人,要重新让他回到正轨,也许只有回到天地(他来时的地方)重塑才有一线希望。所以,也许在孟子眼中,没有了善心的人依旧还有弥补的机会,但是,在个人认知中,人类是无法跨种族生活的族群——人类一旦放弃人类的身份,与禽兽无异。

(问题):站在“性善论”基础上研究课题的儒家,为何还能假设善良的本性丢失之后,还能够靠某些方式把善念找回?

答:

第一、其所涉及的应是“善心”没有完全消亡的人们。

第二、只要还有一些人性,就能够重构出人类的善心。

第三、真正的善者希望每个人从善(哪怕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学到正确的东西,传承正确的实质(内涵)——让自己为善。

引申1:什么都可以丢失,唯独自己不能丢。

引申2:人类的心性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算因为世道的变迁而无法留存什么,但还是请你在自己的心底留一份最真实的自己,若是害怕这最后的“底线”会因为生活而崩溃,不妨给它建一个带锁的小屋,小屋的钥匙是自己的善意。

引申3:处世为人中,必须知道的是,自己到底用着什么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若不完全出于善念,烦请把自己的善意真正构筑完全后再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此时,就算碰到那些亵渎、轻慢你善意的人,你心中那份纯粹的善念也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或是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