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一生只为他一人抬棺,朱德、叶剑英、陈云等人轮流为他守灵,他是谁?

 君临天下100 2023-01-27 发布于湖北

1942年3月6日,张浩在医院离世,噩耗传至毛主席耳中,主席呆愣了一下,手中握着的笔突然掉落在桌面上,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他忍着内心悲痛将朱德、叶剑英、陈云等人叫了过来:“张浩同志最终还是没能熬过去,他走了,我内心十分难受,我想你们和我的心情是一样的。

既然他现在已经去世了,我们要妥善安排好他的身后事。为表尊重,我打算由我们几个一起轮流为他守灵,你们觉得怎么样?”

在场的人都没有异议,因为张浩不仅是他们并肩作战的好友,还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毛主席还亲自为张浩写上一副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就连墓碑也是他亲自题写的。

之后,毛主席又亲自为张浩抬棺,他这一生只为这一人做过这样的事,可见主席对张浩的重视。

那么,张浩到底是谁?他又为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

一、领导工人运动

张浩原名叫林育英,1897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很早就懂得了工人的不易。

25岁那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之后,他积极为工人发声,多次组织工人运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林浩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子,蜕变成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他唤醒麻木的群众,鼓励他们举起反抗压迫的旗帜,帮助更多工人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为共产党扩大了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在一次工人运动中,张浩和其他许多共产党人遭受军阀残害,张浩看见一个个同胞倒在自己面前,内心痛苦不已,这让他很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血光之中。

此时党中央正好要派遣一批人去苏联学习,为了让张浩尽早摆脱心理阴影,便让他到苏联学习。

学成归来后,张浩不再惧怕反动势力,更加坚定解放中国、解放人民的信念。

他将在莫斯科学到的先进革命知识带回国内,这对当时的共产党来说,犹如久旱逢甘霖,滋养了一代共产党人。

张浩回国不久,就领导了上海工人运动,大批工人上街游行抗议,横幅上写着:“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

但那些军阀可不是吃素的,他们面对手无寸铁的工人丝毫没有手软,见棍棒对这群工人没有效果,就开枪示威。

顿时街上乱作一团,工人和军阀扭打在一起,但那些工人哪里是凶残军阀的对手,很快地上倒下许多工人的尸体。

张浩不甘示弱,冲上去抢夺军阀的枪,但不幸被子弹打中,还被刺刀刺伤了脑袋。虽然后面得到了及时治疗,但还是留下了很严重的后遗症。

但这次的经历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越挫越勇,等伤好得差不多了,就继续奔走在革命的道路上。

二、历经艰险联系共产国际

1935年,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失去了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此时党中央还十分依赖共产国际的支持,没有了共产国际的指导,党中央顿时失去了方向。

为了尽快和共产国际重新取得联系,党中央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将此重任交予张浩手中。

张浩自苏联回来要经过外蒙,为了不引人注目,他装扮成一个商人模样。一路上经过多番盘问,他都巧妙应对过去。越过重重沙漠后,张浩终于找到了位于瓦窑堡的党中央。

“密码本,共产国际……我带回来了……”张浩说完这句就因体力不支倒了下去。

待张浩清醒后,他立马就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决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统一战线。”

此外,他还带回了共产国际起草的《八一宣言》,这对我党后来在转变对国内各方势力的看法和建立统一战线有很大贡献。

三、劝阻张国焘,维护中共团结

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曾面临分崩离析的巨大危险。那时刚汇合的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对共产党的未来发展主张不同。

以张国焘为代表的领导人认为:“共产党应该向南挺进,攻打四川。”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领导人则认为:“应该向北驻扎,修生养息,保存现有力量。”

就这样,两边各持己见,谁也不让谁。张国焘见两方商谈无果,就率领一支军队前去攻打四川。

这时张浩利用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多次劝告张国焘:“这个时候,北上保存实力才是最好的选择,我党已经经不起折腾了,你不要再一意孤行了。”

张国焘觉得自己的决定才是正确的,坚持向南出发,最后打了败仗。

于是他开始接受张浩的劝导,带着剩余的军队回到了党中央,至此,我党才免于分裂的危机。

1941年,张浩因积劳成疾,晕倒在演讲台上。送到医院时,医生发现他早已身患多种疾病,加上之前留下的后遗症,已经药石无医。

第二年,张浩经受一年的病痛折磨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毛主席对张浩给予高度评价:“可以说,如果没有张浩,我党现在还不一定会怎样,他的去世,是我党的一大损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