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苏轼文集·眉州远景楼记》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1-27 发布于山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象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其风俗盖如此。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苛,众以为易事。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节选自《苏轼文集·眉州远景楼记》)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B.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C.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D.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1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在材料中的含义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者犹袭五代之弊 B.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

C.其风俗盖如此 D.而求文以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声律,诗文的声韵格律和字数,文中指科举考试的一项内容。

B.漏,即漏壶,古代计时工具,以滴水或漏沙的刻度标志计时。

C.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此处是苏轼对其父苏洵的尊称。

D.耆老,多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古称六十岁为耆,七十岁为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圣以前,许多地方的学者仍旧因袭五代以来的陋习,只有眉州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把西汉文章视为典范,这体现着眉州的近古风俗。

B.每年到了稻谷成熟而杂草衰败的时候,眉州的农人们会用劳作时收缴的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祭祀田祖,也供大家酣饮饱食。

C.眉州知州黎希声为人简易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当地百姓十分信赖他,有人还写信让苏轼为黎侯增建的远景楼作记。

D.眉州百姓对远景楼的建成感到欣喜,写信请托苏轼为楼写记,不是为了赞美眉州容易相处的太守黎侯,而是为了赞美当地容易治理的风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象事之。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


9.B10.C 11.A    12.D    13.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    14.黎希声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开,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他们的请求。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漏钟,用敲鼓的方法招来众人。

“初吉”,一说指朔日,即阴历初一日;一说自朔日至上弦(初八日)为“初吉”。故“四月初吉”是时间状语,不可断开,可排除AD。

“出”作“耘者”的谓语,“耘者毕出”是完整的主谓句,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C。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学者”,古指学习的人,今指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句意:各地求学的人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

B.“口实”,古指人们经常谈论的内容,今指话柄。句意: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

C.“风俗”,古今同义,指风尚习俗。句意: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D.“以为”,古是“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它作为,今指认为。句意: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A.“声律,诗文的声韵格律和字数”错。声律指中国古代诗文的声韵格律,并不包含对字数的要求。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不是为了赞美眉州容易相处的太守黎侯”错,根据原文“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可知,写记的原因应包含选项中提及的两者。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事”,对待;“既”,已经;“去”,离任;“辄”,就。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既”,已经;“满”,期满;“去”,离开;“相率”,相继;“夺”,改变。

参考译文:

我家乡眉州的风俗,有三种是接近古风的。那里的士大夫看重学习经术并重视氏族亲戚;那里的民众尊重官吏且敬畏法律;那里的农夫合作耕种以互相帮助。这些都是三代、汉、唐时的朴厚遗风,其他各郡都比不上。当初朝廷是用词赋声律来选取进士,而天圣年以前,各地求学的人仍旧因袭五代以来华而不实的陋习,只有眉州的士子,通晓经书学习古文,把西汉时的文章作为尊奉学习的典范。至于郡县的小吏,也都用胳膊夹着经书带着笔墨,言语行动上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眉州的百姓对待太守、县令,就像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样,官吏离任之后,就画像事奉他们。对于其中贤能的人,还要记录他们的事迹相互传讲,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记。家家都收藏有律度法令,经常诵读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即使是一些很小的过失,人们也终生不敢违犯。每年的二月,农事就开始了。四月上旬,谷苗很嫩而野草遍布的时候,耕耘的人们就全都出动。几十上百人为一曹,安置一个漏钟,用敲鼓的方法招来众人。选择两个为众人所敬畏信服的人,一个人敲鼓发布号令,一人看看钟漏掌握时间,歇晌吃饭、出工收工,都听从这两个人的指挥。鼓声响了还没到,或者到了却不努力劳作,都要受到责罚。根据每人所耕田地的多少计算劳动量,事完后统一算账,田地多而男丁少的人家,就拿出钱来补偿给众人。到了七月十六,稻谷停止生长而杂草衰败的时候,就停止敲鼓计漏,拿出罚金和补偿众人的钱,买来猪羊酒醴,以祭祀田祖,然后作乐饮食,吃个酒足饭饱再离开,每年都是这样。那里的风俗大致如此。

现在的知州黎侯名叫希声,是先父的朋友。他人简易而有文雅之气,刚直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民众认为他很容易相处。他任期已满将要被人替代的时候,百姓都不忍心让他离去,相继挽留他,皇上没有改变眉州百姓的请求。他在眉州已经留任了三年,百姓更加信赖他,官民相安无事。黎侯沿着知州居住的北墙增盖了一座远景楼,他每天都与宾客僚属在楼上游玩。我那时正担任徐州知州,家乡眉州的人通过书信与我往来,未曾不说起黎侯的善行,还请求我为这座楼写篇记文。

啊!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他们所说的远景楼,我即使依稀能够想像它的样子,却不能说得很详细。但是家乡的人们为兴建这座楼而感到快乐并且想让我为它写记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上有容易相处的长官,下有容易治理的民众这样美好的风俗吗?现在眉州接近古人的风俗,却能经历许多年都不改变,这是长者和老一代人互敬互爱的恩泽,以及贤良的州守、县令们孜孜不倦地安抚慰问,教导训诫的结果,能不记录下来吗?像那登高远望的乐趣,山水风景的美丽,我将来归老故乡后,穿上麻布衣裳,裹上头巾,跟随着州中的长官登上此楼,喝到兴浓,乘着乐曲,提起笔来作赋,以颂扬黎侯的留下的仁爱,也为时不晚。

(节选自《苏轼文集·眉州远景楼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