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分,阳光微醺; 一场雨落,淋湿山路。 不远处, 走来一老一少两个男人。 看样子, 像是来爬山的旅人。 年纪大的, 约莫五十来岁。 他身姿挺拔,气场凌厉; 花白的鬓角,斜斜飞入耳后; 沉默的眼皮,状似无意地观察四周。 下一秒, 他冷不丁地停下转身, 顺势抬眼, 把身后的年轻男子吓了一跳。 “知道我为什么约你出来爬山吗?” 看似随意, 却字字珠玑, 年轻男子登时无言以对。 这是热播剧《底线》开头令人难忘的一幕。 张志坚饰演的法院院长“张伟民”, 一脸正气,气场十足, 是主人公“方远”(靳东饰)的师父。 面对自己一手带出的徒弟, 张伟民关爱有之,器重有之,严厉亦有之。 在和方远发脾气的那场戏里, 他没有吹胡子瞪眼, 只是稍稍提高音量, 就吓得方远嘴皮子打了磕绊。 而当方远带着徒弟“周亦安”, 一起来给他庆祝生日时, 张伟民端坐其间,姿态随和, 眼神变幻,却写满宠溺。 凭借张弛有度的演技, 张伟民身上老练持重、沉稳刚毅的气质呼之欲出。 入行40年, 张志坚诠释角色无数, 但他始终保有一份清醒而理智。 “我演这些角色不是驾轻就熟, 每一个对我来说都意味着挑战。 演员对角色有兴趣, 才会拿出热情和愿望, 才有把握塑造好。” 对作品绝对的挑剔, 对演技近乎苛刻的求索, 锻造出独一无二的“张志坚式”演艺风格。 无怪乎网友评价说: “张志坚老师演戏眼神'毒辣’, 眼睛背后都是戏,功力深厚。” “很喜欢看他的影视作品, 感觉非常大气, 扮演人物入木三分。” 时间酿酒,余味成花。 真正厉害的角色, 看起来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恰如近段时间火爆全网的热词:松弛感。 不急于一时,不困于当下。 只按照合适的节奏, 在自我的世界步履不停。 善演者·无名 不久之前,热播剧《冰雨火》全网刷屏。 剧中,张志坚饰演的省公安厅禁毒总队副总队长陈力文,气场扑朔迷离。 虽然角色着墨不多,却让观众觉得“不简单”。 在禁毒大队开会的那场戏,陈力文与林德赞(王劲松饰)之间高手过招,虚与委蛇,每句台词都将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随即将氛围感拉满。 相较于林德赞的左右逢源,陈力文目光凌厉,神情莫测,由内而外散发一种强大威慑力,叫人捉摸不透。 为了精准紧凑地演好这段,张志坚提前做足功课: “在禁毒一线,像进入战场一样,肯定要严肃。禁毒有很多复杂的背景,我这个角色对警队内部,都会充满警惕,甚至有不信任。” 拍摄期间,张志坚经常辗转两地,拍到夜里一两点钟也是常有的事情。 银幕上善恶难辨的陈力文,如一根定海神针,为整部剧奠定复杂却真实的基调。 也是在这时,观众才勉强认出张志坚: 原来,他是《人民的名义》中老谋深算的“育良书记”,也是《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真实刚烈的董建昌…… 时过境迁,观众除了记得他诠释过的经典角色,对低调的张志坚知之甚少。 但在张志坚看来,戏大于天。观众能认可自己的表演,才是人生幸事。 记得《人间正道是沧桑》火了之后,张志坚收到粉丝热情的反馈。 他这才知道,他们不仅会专门建群讨论剧情、演员,而且其真诚兴奋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原作作者。 更让他意外的是,喜欢“董建昌”的粉丝中,不乏年轻的观众。 被人喜欢,便不想辜负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被人肯定,更不愿敷衍即将诠释的角色。 走过泥泞,穿过荆棘,纵然鲜花掌声无数,张志坚清晰记得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少年派·逐梦 1955 年,张志坚出生在江苏南京一个军人家庭。 他的父亲曾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毕业后分到新四军文工团,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工作。 高中毕业后,张志坚分到六合针织厂,当了四年司炉工。 1978 年,江苏人艺招演员.张志坚蠢蠢欲动,并大胆报了名。 但当他辞去工作回家备考,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 当时大环境使然,父母希望他能考个正规大学,以后端上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但张志坚决定好的事,哪会轻易放弃? 硬的不行,张志坚来软的。 对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久而久之,父母也不再阻拦。 1983 年,张志坚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话剧团。 成为演员后,张志坚满身的文艺细胞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彼时,南京话剧团人才辈出。 年轻演员想要成为台柱子,得要等到资深演员退休才有机会。 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年轻人开始混日子。 但张志坚不一样。 因为热爱演戏,他总是尽一切努力多争取一些角色。 只要能在镜头里露个脸,张志坚就觉得很知足,很兴奋。 那时的经典剧目《陈毅出山》《一双绣花鞋》 等需要很多配角,张志坚总是乐颠颠的身兼数角,忙前跑后,过足了演戏瘾。 进入90 年代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影视剧迎来了黄金期,张志坚也投入了拍戏浪潮。 1988年,他与导演应旗合作,出演电影《刺杀汪精卫》,客串小角色“蔡廷锴”。 1990 年,他参演的电视剧 《深圳人》一举拿下全国电影厂优秀电视剧奖、飞天奖三等奖等。 电视剧大获成功,张志坚也跟着乐呵高兴,哪怕自己只是在剧中饰演无足挂齿的小角色。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张志坚的演技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 90年代中期,随着影视业的异军突起,张志坚决定离开南京,当一名“北漂“。 这时,张志坚年近不惑。 来到北京后,张志坚辗转在一个又一个剧组,寻找合适的演出机会。 在导演张黎的邀请下,张志坚迎来历史剧 《大明王朝 1566》中“小阁老”严世蕃一角。 由此,张志坚开始在“京圈”崭露头角,迎来属于他的大器晚成。 老顽童·匠心 有人评价说:“张志坚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十分立体、饱满。看过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几乎没有演过雷同的人物。” 这样“鬼斧神工”的演技,源自张志坚数十年如一日的精益求精。 2014 年,张志坚在《大清盐商》中饰演“一根筋”的阿克占。 剧中有阿克占打沙袋的镜头,拍摄时张志坚因为情绪太投入,竟然将自己的手腕骨打裂。 然而,为了不影响剧组进度,他拒绝休息,忍痛将戏拍完。 2017 年,张志坚在拍摄 《人民的名义》时非常下功夫,不仅提前2个月研读剧本,更自掏腰包,花了近万元为角色购买合适的服装道具. 当时,整部剧拍摄强度非常大,一天要赶十几场戏。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年逾六十的张志坚,白天拍戏晚上背词,现场不允许自己犯错。 2009年,《人间正道是沧桑》全国首播。 剧中,张志坚扮演的董建昌,敢爱敢恨,亦正亦邪,更加复杂,也更有层次。 电视剧播出之后,张志坚火了一把,更多类似“董建昌”的角色主动找到他。 可就在此时,张志坚悄悄推掉很多找上门的机会,也拒绝了所有采访,只是在家买菜做饭、看书习字,或者携家人外出旅游,丝毫不担心事业会受影响。 有合适的剧本就接,没有合适的,就放慢节奏享受生活,为下一部戏调整状态。 不在乎名和利,只追求技和艺。 每一个令人过目不忘角色背后,是张志坚对人物刻画的极致追求,也是他对“演员”这份职业的赤诚敬畏。 心中所信,方能笃行。 张志坚经常说: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每当一个角色杀青,他便重整行装,再次踏上征途。 生命的意义在于开疆拓土,而非固守一隅。 在张志坚看来,演员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饰演不同的角色,这是比较幸福的一件事。 漫漫人生路,唯有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作者 | 今夕何夕,但遇良人,山水一程。个人公号:今夕书馆。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狸爱CUC,公众号:笙夜时间。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