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书含金量太高了,一定要读!

 圣龙领主 2023-01-27 发布于重庆

回复666领取50本我精心挑选人生必读电子书籍

大家好,我是老陈。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本含金量很高的书,瑞·达利欧的《原则》,推荐你一定要读一读。

在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后,我开始理解,我们大部分人遇到的很多人生问题,诸如努力很久却什么都做不成、做事总三分钟热度、找不到人生方向感觉迷茫等等,都是因为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原则。

所以当我遇到瑞·达利欧这本《原则》时,就决定必须要看。毕竟,达利欧是美国投资界“教父”级别的大佬,他创立的桥水基金管理超过1600亿美元的资产,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而他的个人资产在全球可以排进前100。

这样一位牛人把自己一生的实践经验、教训,掰开了揉碎了总结为一条条原则,写成这本书,其价值不言而喻。读这本书,就像世界最顶级的富豪,在亲自向你传授他的经验,如果不读就真的太可惜了。

图片

这本书讲的是原则。什么是原则?相信大部分人对其概念都是模糊的。

虽然我们经常说,我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但真要让你定义它,想必很困难,甚至有很多人所谓的原则还会经常变化。

以前我认为原则是价值观、是习惯,但在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我发现这种认知是不对的。原则可以是价值观或习惯,但价值观或习惯不一定是原则。

是不是有点绕?听我继续解释。

瑞·达利欧说:原则是根本性真理,它构成了行动的基础,通过行动实现生命中的愿望。

这句话还是有点抽象,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的所有行为,都遵从于内心的原则,如果你遵从的是正确的原则(真理),那么你就能实现生命中的愿望。

内心的原则就可以理解为价值观、习惯,但我们的价值观并一定是真理。比如有的人很自私,这是他的价值观,但自私并不正确。

原则和价值观,就像地理和地图,地理是绝对客观正确的,而地图是人为描绘的,可以造假。

那你可能疑惑了,我们知道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主要问题是,很少区分内心的原则和正确的原则,就造成了,我们很可能正按照错误的原则行事,而不自知。

就比如说工作,有的人接到老板的任务只会抱怨,又把杂活累活给他,领导真不是人。而有的人接到老板的任务就会思考,这个任务的目标是什么,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怎样能做到最好?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两个人处事原则不同,第一个人很消极,只看到最不好的东西。第二个人则心态积极,只关注自己能改变的东西。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很重要。

二是,只有遵循正确的原则,我们才能实现愿望,才能获得成功。

史蒂芬·柯维说:“任何原则都有必然后果。遵从正确的原则,后果就是积极的;遵从错误的原则,后果就是消极的。”

所以,如果我们能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原则,以真理作为行事依据,我们就能逐渐形成高效的处世框架。这样当你需要做决策的时候,你就不必纠结,因为你有一套正确的标准。

就像瑞·达利欧说:“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

当然,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我曾经在看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后,尝试列了很多原则,并期望自己按照这些原则行事,但最后失败了。

因为要把这些原则内化,相当于把它们变成我们的价值观、习惯,需要长时间的践行、重复,同时实践多条原则,很难完成。

这本书也列出了很多原则,但这次我只总结了三条我认为最有价值的,我也会按照它们去实践。接下来分享给你们。

1/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把它当做毕生的事业。

这条是瑞·达利欧提出的第一条原则,但我做了一些修改。

原文是这样的。

独立思考并决定: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很多人可能觉得鸡汤了,因为太多人说过类似的话了。

但你们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几乎所有成功人士都会提到这一点,瑞·达利欧甚至把它列为第一条原则?

而把它当作鸡汤的人,几乎都是那些迷茫、一事无成的人?

其实是因为恐惧。

是那些人害怕梦想,因为要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他们也尝试做过一些事,但因为要把事情做好,太困难,太痛苦了,所以他们就觉得这事他们并不喜欢,于是就会选择放弃。然后他们会说,什么梦想、喜欢之类的,都是鸡汤。

我曾看到过一句话:

一个人之所以会陷入迷茫,往往是因为他对人生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幻想,以为那种想要的充实感、成就感、意义感,以及美好和谐的关系是可以被找到的,或者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轻松得到。

这话简直一针见血。

所以我认为,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并不是鸡汤。恰恰相反,它是我们人生的锚点,找到这个锚点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方向。

不信你想想,我们人这一生,有人过的浑浑噩噩,有人过的挣扎纠结,有人过的自信坚定,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把这一条定义为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说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只有牢记自己的目标或者使命,才能确信日常的所作所为并非与之南辕北辙,并且每天都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敢懈怠。

你可能会说,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我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怎么办?

其实我也还没完全确认人生目标,因为这原本就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我明白,人生的底层规律是追求成长,所以我开始通过阅读写作,提高自己。

所以你不妨也从阅读写作开始,或者做一些能让自己持续成长的事情,在行动中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抱怨和等待。

弗兰克尔说得好: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职责或使命,他人无法越俎代庖。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仅止于一次……追根究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提出质疑,要求你回答存在的意义为何。换言之,人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做成一件事的关键是持续迭代

如果你熟悉互联网行业,对“迭代”这个词一定不陌生。

实际上我们手机里的所有app,都是通过持续迭代而来的,你会发现,这些app经常提醒你更新到新版本。

新版本要么进行了优化,让你的使用体验更好。要么会增加新功能,为你提供更多的服务。

想一想早期的微信,那使用体验和功能,和现在相比可差太多了。

持续迭代蕴含两层意思。

一是,任何事都不可能第一次就做完美,甚至大部分时候刚开始都做的比较差。

二是,任何事只有持续迭代,才会变好,甚至趋向完美。

前两年有本书特别火,书名是《精益创业》,里面有个关键概念是“最小化可行性产品”。

意思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性产品发布出去,获得用户的使用反馈,然后进行优化。这个过程被称为“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

这就是典型的迭代思维。相信你们一定能get到其中的好处。

制作成本低,上线速度快,能快速得到反馈。

特别是最后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得到反馈你才知道你这个产品行不行,值不值得继续投入开发,或者应该怎么改进。

其实在互联网圈,早期时候,有很多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开发产品,但最后发现上线后根本没人使用,导致公司破产。

雷军在金山工作时,就曾经用三年时间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一款软件,本来寄予厚望,结果上线后就扑街,差点完蛋。

迭代这个逻辑听起来很简单,对吧?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大部分人都缺乏迭代意识。

为了写好公众号,我关注了很多大v,以便向他们学习,同时也关注了很多小号,给自己当作对标。通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刚开始写公众号的人都喜欢日更,也就是每天更新。

但相当一部分人,只顾埋头更新,根本不做迭代。结果就是他们写了几百篇文章,阅读量几乎没怎么增长,还是十几二十个。

造成这种情况,大概是一些人确实就是没迭代思维,但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怎么迭代。

他们看待一件事只能从一个视角出发,并不能看到做好一件事的其他环节。所以当他们认为写公众号最重要的事就是更新的时候,就只顾埋头日更了。

但现实不是这样的。

做一件事就像搭积木,一个完整的积木,是由各个小积木拼装而成的。我们必须找到缺失的积木,组装好,积木才能成型。但大部分人看不到全部的积木,他们只看到了其中一块,所以无论怎么优化这一部分,最后还是无法把积木搭建成功。

我并不是反对日更,相反日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能做到的人都很强。我想表达的是,一定要学会迭代,而且要尽力看到事情的全貌。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然后做好迭代?

这一点瑞·达利欧在书中提供了具体方法,即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

第一,有明确的目标

第二,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第三,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第四,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五,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我的阅读方法差不多就是这样去迭代的。

早期我只会在软件里阅读,后来我发现记忆不是很牢固,就开始尝试划线。但划线还是不怎么管用,于是我开始记电子笔记。

这下有点效果了,至少当我想要找某个知识点时,可以快速找到位置。但内容留存率还是很低。然后我发现,其根源问题是,我对知识点的思考太少,所以我又开始尝试写读书感悟和笔记。

写读书笔记后变化太大了,我对一本书的关键知识理解非常深刻了。写的过程就是思考和再学习的过程。

现在我对读书的理解是,最终一定要去实践,只有应用才能完成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再追求记得多,而是尽力把一本书最有用的2-3个点想透并实践。

大家也可以尝试去套用五步法,不一定要完全照搬所有流程,关键是理解作者的思维,并把方法内化成自己的。

3/有效决策需要分层次

做一个有效决策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全面了解现状,第二步是做决定。

其实如果能尽可能了解现状,那做决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关于如何全面了解现状,瑞·达利欧在书中列了很多原则,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层次。

做决策有两种方式,一种以证据和逻辑为基础,来自较高层次的理性大脑。另一种是以潜意识和情绪为基础,来自较低层次的感性大脑。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决策都很劣质?

因为我们的大脑非常厌恶不确定性,所以当一些事需要决策时,大脑就倾向于凭感觉快速做一个决定。也就是说,我们的决策其实大部分都来自低层次的感性大脑。

想想看是不是这样?过去你所做的决定,是不是大部分都是凭感觉或直觉,而很少有理性分析的时候?

正如卡尔·荣格所说:“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

决策的正确方式应该先用理性大脑俯视全局,把问题分出层次。

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分层次的,只有你先确认自己在问题的哪个层次,才能得到真正想要的答案。但我们大部分人在思考时都是模糊混乱的。

比如,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没价值,想找一份更有意义的工作,那你就可以这样分层:

高层次的全局:我想找一份有价值的工作。

次一级的理念:什么才是有价值的工作?成为自由职业者。

次一级的点:我可以开个抖音号或者公众号。

再次一级的点:我需要学习自媒体课程。

再再次一级的点:我今天需要自学两节课,并写一篇文章或拍一部视频。

每一层就是一个节点,你需要明确的知道你的思维在哪个节点上,才能有效思考。

当然,在每一个节点你还可以深入思考下去,比如次一级的理念,你认为更有价值的工作是医生,也是可以的,只要它是你分析后得出的结果。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当你们有一些困惑,向朋友请教希望得到答案时,最后聊着聊着总是不了了之?

其根源就是因为在你们讨论时,层次混乱了,你们不知道自己的讨论位于哪个节点,而是一会聊到怎么写好一篇文章,一会又聊到是开抖音号还是公众号,最后稀里糊涂就结束了。

在工作当中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发现,你经常和你的同事聊不到一块去,那就是因为你们的思维停在不同层次。你可能在跟他聊商业模式,而他却再跟你说执行方法。

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应该更关注节点,如果需要顺着某个节点深入探讨,那也应该和沟通的人明确,我们要顺着这个点深入交流了。这样就能避免混乱,也就能更清晰的决策了。

当然,要想完全运用这个方法也并不容易,瑞·达利欧给了三点建议。

①将你的思维慢下来,注意到你正在引用决策标准。

②把这个标准作为一项原则写下来。

③当结果出现时,评估结果,思考标准,并在下一个类似情境出现之前改进标准。

你可能还是会说,这太难了,根本做不到啊。

确实很难,但如果方法有效,难,是不是也有价值去尝试?

如果一件事别人能做到,而你做不到,那是不是说明,你遵从的某些原则有问题?可以顺着这点继续深入思考,也许你会得到更有趣的答案。

以上,希望对你有用。

图片

作者:老陈,在三线城市做过建筑工程师,后北漂转行互联网运营,在某互联网大厂工作6年。记录读书、写作、个人成长等内容。分享多年来的踩坑&成长经验,欢迎关注我,2023陪你一起慢慢进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