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华】让自然教育在你心中播下小小的种子|东滩|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

 灯下悦读 2023-01-28 发布于广东

2022年,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联合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红树林基金会(MCF)开展自然教育工作,面向周边学校和社区公众,研发多项学校课程和公众解说方案。

未来,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有机会进入东滩保护区,认识湿地、发现湿地之美、参与湿地保护行动,最终成为东滩湿地保护的参与者、支持者和传播者。

01

缘起·东滩湿地保护管理


东滩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区

再次成为鸟儿天堂(肖龙根·摄)

2013年9月开始,东滩保护区实施“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扩张态势,改善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修复与优化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为不同鸟类营造了近25平方公里的优质栖息地。

在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以后,东滩保护区又发现了另一种“入侵物种”—海漂垃圾。受潮汐影响,每天会有大量的海漂垃圾被冲至保护区堤岸,其中大部分为塑料垃圾。它们不易降解,对湿地生物、鸟类栖息地乃至湿地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危害。

东滩保护区致力于推动清洁湿地教育项目的开展,通过研发清洁湿地自然教育课程、开展清洁湿地实践活动等方式唤醒青少年及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呼吁从源头减少海漂垃圾的产生。

02

创新·社会化参与湿地教育的“东滩模式”

东滩保护区紧紧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宣传方式、构建科普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坚持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开展多样化的自然教育活动,以提升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

东滩保护区与阿拉善SEE东海项目中心、红树林基金会(MCF)达成合作,未来将东滩保护区打造为湿地教育中心样板点,创建社会化参与湿地教育活动的“东滩模式”,以提升东滩保护区的科普教育工作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第一次鸟类科普教育基地总体教育规划工作坊

03

发展·学校课程及公众解说方案研发

2022年,基于“鸟类科普教育基地总体教育规划”和东滩保护区过往的教育工作经验,崇明东滩保护区携手各NGO组织共同研发2套学校课程方案《湿地重生·鸟儿归栖》《守护东滩之海洋垃圾特工队》和2套公众解说方案《鸟儿与东滩湿地的约定》《东滩自然一刻》


东滩保护区教育规划、

方案研发与活动实施流程

《湿地重生·鸟儿归栖》

活动对象:6-9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3小时

学科领域:科学、生物

教学场地:湿地科研宣教中心室内及户外

教学主旨: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服务区,东滩湿地为多样的鸟儿营造了多样的生活环境


《守护东滩之海洋垃圾特工队》

活动对象:3-6年级学生

教学时间:3小时

学科领域:科学、生物

教学场地:湿地科研宣教中心室内及户外

教学主旨:东滩保护区是众多湿地生物的重要家园, 我有意愿实践绿色生活方式减少东滩湿地的海洋垃圾


注:从2018年的企业志愿者活动发展成为2022年的小学校课程,海洋垃圾主题教育活动让多样化公众参与湿地保护行动。

《鸟儿与东滩湿地的约定》

解说对象:学校、企业、政府单位团队为主,兼亲子团队

解说时间:2小时

解说场地:湿地科研宣教中心、15生态大堤

解说主旨:东滩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湿地生态修复工作为鸟类重建家园、让湿地重生


注:2022年11月正式开放,2023年持续开放预约

《东滩自然一刻》

解说对象:公众访客,以散客为主

解说时间:2小时

解说场地:鸟类科普教育基地、自然一刻体验径

解说主旨:东滩保护区是众多湿地生物的重要家园


2023年期待能与更多

中小学生及社会公众相遇在东滩保护区。

04

研发意义


小天鹅(陈婷媛 摄)

东滩保护区通过自然教育课程、活动及公众解说的方式,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参与式实践体验为主要方式,希望引导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尊重和保护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的自我发展这一目标。

另外,东滩保护区以青少年为主要目标群体,深入开展自然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旨在让更多青少年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理解湿地保护、鸟类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在他们心里播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这颗种子会伴随他们长大,期望未来可以促使他们自发地关注和投入到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中。

本文转自

崇明东滩保护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