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意识到一件事充满好处,我们还需要欺骗自己多久才能开始行动

 揉揉人人 2023-01-28 发布于江苏


在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之后,我们有了一定的输入,开始逐步“抢劫”别人的思想成果、知识积累和实践方案,放进自己的大脑。

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真正的输出。

舒适圈实在太舒适了

过年的时候和朋友小聚一下,聊聊近况。

一个朋友编程三年半,北京租房年入十几万,打工攒钱买房没希望,无意跳槽换个大城市,想回老家考个公务员……

但如果问啥时候辞职回家,每次答案都是一两年,还想再攒两年钱,考公要求身高体重比,而他还需要再减三十多斤。

他不知道自己需要好好减减肥吗?他不知道自己想找个对象就得好好考虑下前途吗?他不知道他快三十了时间紧迫吗?

他都知道,肯定比我更知道,但答案还是一两年。

一个亲戚的孩子,也在北京做码农,刚刚半年,目前收入一般,面对别人“好好努力,准备跳槽”的劝说,他的回答是“我们工作性质不一样,打算一条路走到黑了”。

他不知道程序员要靠跳槽涨薪吗?

另一个亲戚的孩子做设计,月入6K减去2.5K的房子,以“老板人挺好”为由拒绝跳槽,以“专心主业”为由拒绝接私活,以“现在挺好的”为由拒绝学习新东西……

她曾经只身闯杭州,毫无经验转行,我一度很佩服,但生活安稳下来,想要改变太难了。

舒适圈实在太舒适了!

我无意指点别人的人生,我更无意指指点点,因为我也是如此。

我们需要的是以人为镜,在每次脑子里冒出“就这样也挺好/就这样也能过/还有比我差的呢”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己,这到底是基于现实条件的客观判断,还是为自己的沉重惯性找的托词?

人人都知道的道理

我写这个系列,能有多少新东西呢?大多不过是拾人牙慧,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

读书:要大量读书,好好做记录。

工作: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好好攒钱。

投资:攒下的钱慢慢滚雪球,达到三十倍年支出即可退休。

感情:耐心、认真,把最大的爱给最爱的人。

健康:健康是一切的基础。

……

就这些东西,谁不知道?

知道所有道理,也不意味着能按照道理梳理、优化自己的人生。

等到开始大量阅读的时候,我们会迅速输入大量信息,尤其是刚开始的阶段,起点低而且看得多是大热推荐的好书,每本书都很有道理。

人生有点类似于一个半开卷考试,仅仅是开卷的部分,就足以让每个认真抄的人有一个优秀的成绩了。

但更多的人,喜欢导出搜罗那些属于秘密的部分,期待利用信息差,抄个短答案,轻松拿到高分,完全不屑于老老实实抄大家都知道的长答案。

坚持做某件事,明明大家都知道受益无穷,但鲜有人能做到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通过自我加压和人格崇拜。

自我加压

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不满意于本专业,一个孤身前往杭州找工作,每月两千的工作边干变学,半年后的新工作月薪达到5K!

一个工作两年的男生,不满意于当前专业和工作,辞职考研还失败了,找了计算机的培训班,成功上岸,工作两年年薪已经50W!

一个工作两年的男生,多次换工作,最后回家考编,从来没有这么努力过,一次上岸成功!

这都是我身边的案例,没有一个是编的。

他们现在如何呢?

据我所知,偶尔补足下专业技能,业余时间也就是打打游戏刷刷手机,看不到当年的半分痕迹。

人本就如此,困境下激发自己的潜能,想尽一切办法;舒适圈躺着好舒服,一点都不想出来。

很多人有所成就,倒未必是自主努力的结果,很可能是随波逐流,但一系列困境让人不得不拼,生于忧患长于忧患。

但这真的是舒适圈吗?这真的不是困境吗?

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真的想要这样过一辈子吗?

如果答案是绝对肯定的,那也挺好,努力就是为了更舒适的舒适圈,如果已经够舒适了,还努力啥?

但如果只是“现在还可以”,如果一辈子这样下去“肯定会后悔”,那就说明这是一个伪装成舒适圈的陷阱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舒适圈。

人生路上,铺着天鹅绒的坑也还是坑,不会是目的地。

在压力下我们可以正确地采取行动,一旦舒服一点就没有改变的动力,这是人性。

解决方法有两个:主动寻找更具变数、更有挑战、更多创业者的行业,逼自己一把,这个会在后面的工作篇出现再次;也可以用智慧识别伪装成舒适圈的陷阱,将视野放长,从人生终极目标的视角衡量当下的状态,寻找需要改变的地方。

前者是主动选择压力环境,后者是主动寻找当前环境下的隐藏压力源。

人格崇拜

理性可以实现全链路逻辑的分析,客观但是费心费力,更方便的方式是,有一种崇拜的人格,可以快速做出决定。

刚工作的时候,带我的师傅人很好,但跟着师傅学一周时间我就得独当一面了。

工作压力大到什么程度呢?我经常干到晚上十二点睡觉,被窝里委屈地想哭,但第二天还是得打起精神继续。

我自己悟了一种面对方式:当我遇到疑难杂症和客户的刁难的时候,我会想想,如果我师傅在,他还怎么做?

很那说我对师傅有多少了解,但短时间的相处中,师傅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象征着耐心、技术高超、认真负责、不卑不亢的人格符号,每次想到他要怎么做的时候我都能浮现他的身影,如何处理我的问题。

我是用一种值得我崇拜的超级人格,替代了自己的平凡人格,从而做出更优的决策。

还没上初中的时候,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我最崇拜的人是王阳明:提笔会写,捧书能教,挽弓善射,带兵可战!

小时候可能会崇拜怎么都擅长的人,长大了发现他的魅力全在于那四个字:知行合一。

我开始无限崇拜这样的人:充满智慧,执行力强,意志坚定,灵活变通,想尽一切办法维护自己的信念和正义!

我明明知道身体要好好保养,却仍然好吃懒做,这是我的偶像能做出来的事情吗?

我明明知道自己需要多读书多见世面,却经常把算了吧挂在嘴边,这是我的偶像能做出来的事情吗?

我明明知道自己需要终身学习、坚持长期主义,却连几个小习惯都坚持不了,这是我的偶像能做出来的事情吗?

想象我们崇拜的偶像会如何行事,让自己无限靠近他们,假以时日,就算不能和偶像一样伟大,至少也比本来平凡的自己好很多很多。

真正的输出是改变自己

读了很多书以后,我们一定会有一些输出。

可如今输出好像被局限在了写一篇总结,泛泛而谈一些感悟,甚至只是摘录原文。

这真的是输出吗?

这不过是自我感动的小伎俩罢了。

看完《锻炼》,不用写读书总结,而是要开始自己组合锻炼的习惯;看完《睡眠革命》,不用做思维导图,而是要调整自己的睡眠方式;看完《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不用摘录原文,而是要实际开展研究公司的行动;看完《奇特的一生》,不用写完一篇更新,而是要好好思考和尝试,如何把高效的时间管理融入到高科技生活当中……

真正的输出和虚假的输出,核心区别在于,前者造就了真正的尝试和改变,而后者只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作秀给别人,感动了自己。

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认真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时刻思考要如何应用到自己身上中,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点优化;看完书梳理一下那些有价值实际操作的部分,简单制定最小的可执行方案,坚持一段时间,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反复迭代,总结出一套实用的方法论,最终彻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系统中。

这才是真正的输出!

真正地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努力方向、金钱身体实践和人生体验,才是身体力行地读书!

没有思考实践的读书就是白读。

最后

从读到一本好书,到开始行动,你需要多久?

我遗漏了什么

这是读书的实践篇,应该是最后一篇,中间再补充三到四篇,读书的部分就差不多了。

逻辑还行:想要行动起来,需要的是压力,和一套理想的行动系统。

现在是周五,已经完成了本周的目标,《解》系列已经超五万字了,共计17篇,历时20天,耗时50小时,终于达成了一个小目标。

期间都到很多鼓励和认可(偶尔还有真金白银的),即使阅读量屡创新低,我也会认真写完的,希望大家继续支持,多多转发。

2023年,我们还有十一个月。

一起加油!

明后天赶路,不一定有更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