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评论||彭定新/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看峡江社会旧俗

 元辰1948 2023-01-28 发布于湖北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3-021  总第1114
执编:元

初六大顺大发   岁去寒梅香愈远,年来翰墨谊更亲

彭定新,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宜昌市总工会。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党务和行政工作。爱好文字和摄影。著有散文集《与故乡书》。 
 

三斗坪镇杨家湾老屋

从聂华苓《失去的金铃子》看峡江社会旧俗

文/彭定新

聂华苓是著名华裔作家,创作颇丰。在美国爱荷华大学与丈夫安格尔,创办“国际写作计划”项目,已有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400 多名作家和诗人受邀参与,其中改革开放后来自中国内陆的作家有 50 多人。1976 年,世界各国三百多名作家联合提名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81 年与安格尔同获美国五十州州长颁发文学艺术贡献奖。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第一”。聂华苓一生先后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爱荷华工作生活。她说:“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三生三世,至今健在,98岁了。她外婆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争,1939 年,她母亲带领子女、佣人从武汉到三斗坪,在外婆老家所在的几个地方住了一年左右。1961 年,聂华苓回忆在三斗坪的岁月,所经所历,所思所想,创作出了著名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来“记录家乡的人和事”。小说以一个少女成长的社会观察,叙述抗战时期一个在外读书的少女返回故乡的一段经历和见闻。山村故土的一些平平常常的人,一些简简单单的事,在作家的笔下,少女暗恋的情怀,守节女子的苦涩,妻妾之间的争斗,女性对自由的憧憬,被一一细腻地、舒缓地展现出来。而暗喻少女情怀的金铃子的轻唱,好像一根金丝,轻轻柔柔地隐现在全书中,不仅成为小说暗藏的主线,更使得整个故事情节有了诗情画意。
正因为是写三斗坪的故事,我对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三斗坪的风土人情、民间习俗颇感兴趣。旧时一些民间习俗传承下来,那当然代表先进文化。一些习俗被革除了,那当然是封建陋习。但无论怎样,那些习俗的存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可逾越。我把《失去的金铃子》书中有关地方习俗记录下来。
娱乐民俗
正月十五看灯。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这么一说。我也写过故乡曾家湾的《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峡江三斗坪也看灯。书中写到,苓子、尹之舅舅、巧姨、丫丫四人在一个雨天,不可能有日军机轰炸时,到三斗坪镇上去玩。他们很难得有这次机会。也就在那时,主人公苓子暗恋上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尹之舅舅,懵懂之中,爱之恨之。丫丫很少到镇上来,还是正月十五看过玩灯。
在峡江,正月十五看玩灯,采莲船、舞狮子、玩龙灯,不可少。在街市,虾子灯、鲤鱼灯、蚌壳灯一闪一闪的。随着急切的锣鼓家业声声,采莲船舞起来,撑篙者右手一根撑杆,左手一把芭蕉扇粉墨登场,唱到:采莲船啊,哟哟,两头翘啊,呀嚯嗨。妹坐中间,呀儿哟,哥哥牵哪,划着......
峡江玩龙灯,讲究花样技巧,什么蛟龙漫游、什么龙头钻裆子(穿花)、什么龙摆尾和蛇退皮等。不论怎样表演,都得用碎步起跑,然后是舞龙头者追逐着前面一人举起的红色宝珠,飞腾跳跃,左摆右摇,煞是好看。正月十五演社戏、闹社火,现在看来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一种传承。
打花牌。书中第十五章写到,冬月初八,新姨的儿子做满月,后厅开有两桌牌,一座麻将,一桌纸牌。纸牌是苓子妈妈、黎家姨妈、巧姨三人打的,打的是“上大人孔乙己”。正是我们现在宜昌流行的花牌。花牌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大人”,一种是“十七棍”,都是中国传统长牌类纸牌游戏,呈长条片状,约一小拃长,半寸宽,用硬纸刷清漆制成。花牌组合多,变化大。一些人想学而难以学会,形成了花牌是聪明人玩的说法。“上大人”花牌又称“殴经”,24个字,每个字4张共96张牌,分别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读土)、八九子、尔小生、佳作仁、福禄寿。其中每句话的第一个张为红色牌,第二张为绿色牌,第三张为黑色牌。上、七、福为“经”。“上大人”花牌有屁和(读胡)、台和、枯和、清和之分,记和多少也不一样。“十七棍”花牌,比“上大人”还复杂,最低十七和(胡)才能满牌,故名“十七棍”。由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八、九、子、可、知、礼、二、四、五、六等组成。这 22 个字每字五张牌,每副牌 110 张,其中,乙、三、五、七、九五个字为“经”(宜昌多打三、五、七三条经),各有两张花字三张素字。上、大、人,可、知、礼,三、五、七等九个字为红字,其余十三字为黑字。花牌中字的含义是:“上古大人,孔丘一人而已;他教化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位贤人;八九个得意门生,可知周公之礼。”传说花牌诞生于清嘉庆年间,流行于湖北宜昌(枝江,宜都,当阳,长阳,五峰),湖北荆州(公安,沙市,江陵,松滋)等地。宜昌枝江还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三斗坪,三个女人一起打花牌,可见流行甚广。
吸水烟。书中多次写到水烟袋。如第三章,苓子去看庄家姨婆婆,尹之舅舅也去了。巧姨是庄家姨婆婆的二儿媳妇,年纪轻轻守寡。庄家姨婆婆叫唤巧巧,吃饭前想抽一袋烟。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尹之舅舅连忙由床前抽屉里抽出一根纸媒子点燃了,将烟袋装上烟丝。巧姨走过去,微笑着接过水烟袋,走进床前踏板上,尖着嘴吹燃了纸媒子,将烟袋喂进庄家姨婆婆嘴里。抿着嘴看着那朵金色小火花”。文中写的是水烟袋,我见过,那是大户人家才有的,电影中的财主也是使用的水烟袋。水烟袋一般用黄铜做,由水壶、烟管、烟锅、吸管等组成,构成弯钩形状。烟锅短小,装烟丝用。水壶内盛水,烟管一端潜入水下,一端引出壶外,吸管与壶体相连,但不深入水下。使用时,在烟锅内装细烟丝点燃,烟通过烟管进入小壶,经过水槽过滤,有减少烟油和尼古丁的作用,同时发出“咕噜---咕噜”声响,品烟味看烟雾听水响,进入一种怡然自得的境界。水壶也是一个底座,起稳定作用,底座四周刻有花纹,一把水烟袋就是一件艺术品。烟丝是烟叶切成的细烟末,讲究的烟丝是买来的,用铁皮烟盒装。烟丝装进烟锅里,用纸媒子引燃。纸媒子实际上是火纸。吹纸媒子是一项技术。吸水烟很费火柴,每吸一锅烟必须用一根火柴,一个吸水烟的人,每次吸烟大抵在三锅烟左右,吸烟人舍不得划火柴,因此,发明了供吸烟用的纸媒子。纸媒子用粗纤维的火纸手工搓成。这种小纸卷必须不松不紧。纸媒子太松,来不及吸,一下子就燃完了;纸媒子太紧,吹起来不容易燃。点烟时,纸媒子并不燃成明火,只留一点火星,夹在手指间,待装好一锅烟,将暗红的火头送到嘴边,撮紧嘴唇,舌头一伸一缩之间,送出一股急速而短促的气流,“呼之——”一声,气流喷在火星上,火头一红,一团明火跃上纸媒的端头。在农村老百姓中,抽水烟不多,大都是抽旱烟。旱烟烟具简单,用一截竹根做成,打通竹节,烟锅和烟嘴用黄铜,用的也是烟丝,引燃的也是纸媒子。这种简单的烟具也不容易寻到了。
现在农村也有抽旱烟的,是用烟叶经过发酵后卷成像雪茄一样的叶子烟。烟具有长烟袋、短烟袋,装的是一支一支的叶子烟,俗称呼叶子烟。也少见了,只有年纪大的老人还习惯旱烟。
玩金铃子。书名叫《失去的金铃子》,所以金铃子在书中贯穿前后。综合起来描写到:“淡黄如金的小虫,大约有两三分长,摆着很长的触角,翅膀上的纹路像碎裂的冰,闪着金光”。“看起来像蟋蟀,但不是,蟋蟀没有这样好看”。“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带一个罩子,就可以捉金铃子了,当听到吱——吱——很好听的叫声,就跟着那叫声钻进草堆里树林中去找”。捉回来的金铃子,放在小小的草编篮子里,吊提着玩,发出悦耳的声音。
在宜昌,问金铃子是什么?大都不知道。宜昌有叫蛐蛐儿的、有叫土狗儿的鸣虫,都是好玩的鸣虫。分析,它应该是蝈蝈儿,蝈蝈儿在北方称呼多,南方称呼少。十几年前,在宜昌市城区,我看见有挑着卖的金铃子,篾笼子装,一笼一个。傍晚,一挑子金铃子叫起来,此起彼伏,唤起购买者多。一问是专业养殖的。现在不知道什么原因,街市上没有卖的了。在农村,也少闻蝈蝈声了。
结婚习俗
指腹为婚是旧时包办婚姻的一种形式。两家主妇同时怀孕时,父母者便指腹为媒,若所生为一男一女,即结为夫妻,若是同性,则拜为干爹妈。指腹为婚多为门当户对,两家关系密切,打儿女亲家。指腹为婚是旧俗,早已废除了。书中写到,丫丫年少,一直想到重庆读书,但是她的妈妈,也就是黎家姨妈不同意,原因是黎家姨妈在老年丧子、丈夫娶来新姨的压抑情况下,就不想让丫丫读书了。丫丫远走了,身边没有人了。黎家姨妈一直想早点把丫丫婚嫁了。丫丫小时候指腹为婚,是一个叫廖春和的孩子,廖春和“一年到头害气喘病”。那时“就是廖春和是个瞎子癞子,也不能反悔”。当然,丫丫内心深处是叛逆的。后来丫丫逃避婚姻,跟驻军三斗坪的郑连长跑了。
那时嫁姑娘是要彩礼的,出嫁那天是坐轿子的,送亲的人是有讲究的。黎家姨妈对前来提婚的人说,要求廖家男方,“再拿来四季的衣服,全套金手饰”。“兵荒马乱的时候,也不说八人大轿,八面鼓,开道锣,总不能坐篼子前去”。“打发一顶体面轿子来,花花朵朵,扎得像样一点,送亲的也要有顶轿子”。哪晓得,黎家姨妈的要求只是愿望而已。
黎家姨妈也希望丫丫婚礼有体面的人送亲。苓子说巧姨送。黎家姨妈说,“瞎说,要是个全福的人才行呐!有男人、有儿女,哪能要个半边人呢”。苓子提出新姨送,黎家姨妈也反对,“要她,就是她出身好,也轮不到她头上呀!一笑一颗银牙,擦胭脂抹粉,妖妖娆娆。送亲的一定要个庄重人”。当然,她和新姨同一个丈夫,心理上怎么容得下新姨呢!
婚姻礼仪还有办酒席,拜天地,拜高堂,喝交杯酒,三天回门等。现在,这些结婚习俗有的没有了,有的改进了。现在如果有讲究,也在对接亲客和送亲客的选择上。男方接亲时,无论是长辈还是平辈,讲究全福,就是夫妻健在,有子嗣(当然不能要求儿女双全了),同样,送亲客也一样。现在是新式婚礼,婚姻仪式一切由婚庆公司张罗、导演。当然也少不了办酒席、感恩父母、喝交杯酒、交换戒指等礼仪。
封建旧俗
守望门节。庄家姨爷爷的二儿子吃鸦片,后得精神病死了,年轻的巧姨守寡。巧姨比苓子大五岁。女子死了男人,一辈子就完了,必须守望门节,守活寡,不再嫁人,服侍公爹公婆,为公爹公婆送终。“女人死了丈夫,也就死了青春”。望门节又叫望门寡。文中的玉兰姐也是个苦命人,玉兰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拿八字”许配给杨家湾的赖家, 还没有过门 ,赖老幺死了,按家规族法,玉兰姐应该一辈子守望门节。但玉兰姐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她偷情,生过娃儿,但“娃一生下地就丢在床下用锅闷死了。闷死了,以为事情就瞒过去了。但哪晓得墙有风,壁有耳,族上的人一个一个地坐着篼子来问罪。他们把个死娃儿从床底下拉出来,用一根竹竿吊在他们家大门口”。“拿鬼水要玉兰喝”。鬼水就是硝镪水。玉兰不想死不肯喝。最后还是赖家两老向族上的人一一磕头,说了好多好话,大摆酒席,每个人送十串钱,还打发来回的篼子钱,才饶了玉兰这条命。庄家老大娶的寡妇,也为庄家父母所不齿,不仅把老大一家赶出家门,从此不来往,还不时说媳妇的坏话。守望门节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屠戮。
剁刀骂咒。“剁你的心,剁你的肝,狗婆娘!我是明媒正娶,八人大轿抬进黎家的门,你推不出去的,狗婆娘”。只见黎家姨妈坐在桌子旁边,一面手里拿着一把菜刀,剁着一块残缺的圆形砧板,一面口里大骂。一听就是黎家姨妈骂新姨的。妻妾难容嘛。此时黎家姨爹好像没听见似的。
用刀剁砧板咒骂人,我小时候,在农村有印象。印象中,女人剁砧板的节奏,像机关枪似的扫射着骂的对象,骂声不绝于耳,字正腔圆,中气十足,抑扬顿挫,犹如唱歌一样。更有甚者,骂人一骂几个小时不歇,咒语不重复。一般在农村,多数是因谁家丢了东西,当时若找不到盗贼的蛛丝马迹,失主或是有所怀疑对象,苦于没有证据心里又气愤难平,这才做出的泄愤之举。这种叫骂起来,相当恶毒,先是骂盗贼自己本身,后骂盗贼的祖宗,再骂盗贼的儿女子孙,骂一句剁一刀,砧板被剁得咚咚乱响,以此来扩大影响面,增加仇恨度。有时骂着骂着,可能对别人有所指了,或者盗贼被骂得憋不住了,最终“大战”爆发。现在是文明社会,这种剁刀骂人消灭了。
生孩子习俗
第十三章中,新姨发作了,要生产了,苓子好奇。在她的观察中,男人和小孩是不能到产房的,产房就在卧室。新姨的男人黎家姨爹也不能进去,他只能干着急,反背着手在厅里踱来踱去。点着香炉里的檀香。那时,生小孩是请接生婆上门接生的。当时有一个医院产科的助产士,可以接生,但被他们拒绝了。他们只相信接生婆万大妈,一个矮胖麻脸女人。一时,新姨疼得死去活来,呻吟一声比一声大,最后呻吟变成了呜咽。尹之舅舅在外面,束手无策。尹之舅舅本来是外科医生,但对妇产科也是懂的,几次想到产房,都被拦在门外。不仅男人不能看,小孩子也不能进去。苓子想看生小孩是怎么回事,被丫丫劝住:“不出嫁的姑娘不作兴看人生孩子”。最后,新姨从哭泣,到绝望,最后愤怒了:“我的妈呀,痛死我了,他妈的 x,干脆让我死了吧。”尹之舅舅在外面等着,他想,万一到了那一步,他会冲进产房的。孩子终于生出来了。佣人邱妈马上说,“我去煮两个糖心蛋,娃儿下地的时候,大人要定定心。”吃安心蛋,现在也一样。女人生孩子累了,肚子空了,加上虚弱,红糖荷包蛋是最好的补品。有的两个还吃不好呢,据说有的产妇一次可以吃八个、十个荷包蛋。
祭祀习俗
红漆棺材。在苓子看来,她对棺材一直寒噤,她到三星寨,就看见一间空房子里的空棺材,阴森森的。那是在巧姨家里看到的。妈妈说棺材是留给庄家姨婆婆用的。庄家姨爷爷脾气古怪,大儿子娶了个“下江”的寡妇,把他们赶出了家门。后来庄家姨爷爷又和玉兰姐好上了,有一腿。庄家姨爷爷还因为巧姨与尹之舅舅私通,对尹之舅舅怀恨在心,把鸦片放在尹之舅舅的房间里,嫁祸于人,尹之舅舅有了牢狱之灾。庄家姨爷爷在弥留之际,处于内心的煎熬,才说出鸦片是他放的。所有这些,庄家姨婆婆心知肚明,也只能泰然处之。当庄家姨爷爷死时,庄家姨婆婆说:“让他睡我的寿木去吧”。
在峡江,棺材有很多讲究。用料以楠木为上,但楠木珍贵,难得。能够用上杉木棺材,也是最好的。做棺材要用整个杉树原木。一般用十筒木料制成,称十页瓦。其中中盖(顶盖)为三页,底(底部)为三页,帮(两边)各两页。也有用十二页木料的。棺材一头大、一头小,大的一头的高度称之为典头,典头不能低,高典头威严、庄重。峡江的棺材,有的棺材是漆黑的,有的是深红的。如果是高寿的老人,走的是顺头路(正常死亡),棺木是红漆的,他们把丧事办成红事,象征着一个生命结束了,一个生命轮回又开始了。
现在殡葬改革,有的地方土葬改火葬了。
烧纸钱。巧姨的男人祭日,巧姨照样烧纸钱。烧纸钱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巧姨对苓子说天一黑就不能烧了。在烧纸钱时,苓子拾一根树枝拔火,巧姨说:“不行不行,钱纸不能拔的,一拨阴间就收不到了,让它烧去吧!”
烧纸钱,虽然有点迷信,但却在人们心里形成了一种俗信,反映了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孝道。纸钱就是阴间特有的一种货币,有的是用火纸凿成的,有的是专门印刷的冥钱,用于阴间的人们用它来换取东西 。如果没有人向他们烧纸钱,阴间的人就会成为孤魂野鬼,也说明他们已经被后人忘记了。在天黑之前不能烧纸,烧纸不能拔灰,现在也有这么一说。但是为什么要这样,知道原因的人不多。烧纸钱往往在故人五七、清明、七月半、春节、元宵等节日进行,也有扫墓、看望故去人的墓碑烧纸钱。
现在提倡文明祭祀,以鲜花替代烧纸钱,是一种寄托哀思、体现孝道、祈求平安、实现心愿的好办法。          

今日三斗坪

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