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三涵咏的诗句子

 黎荔专辑 2023-01-28 发布于陕西

再三涵咏的唐诗句子

黎荔


有些从小熟读的唐诗句子,再三涵咏,还是觉得别有深意,如重峦叠嶂,曲折幽深。

比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七言长篇歌行《春江花月夜》,其中的“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句,越琢磨品味,越觉得句中有句,言外有意。我原来只是觉得这句讲月光如霜,但为什么诗人要用空里流霜来表达?还有,自然光线下,长江边上的沙洲的细沙,明明不是白色的,而此处却用“白沙”来表述?既知为“汀上白沙”为何还要说“看不见”?

霜,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本来是在地面上,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既然是天地飞霜,自然可以用“空里流霜”来表达,但我细读,这里其实有双关的含义:月光洁白澄澈,霜飞无从觉察,月光给人带来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月色茫茫月下之人不免生出空的感觉,所以才空里流霜至于沙洲的细沙,因为天空中月光如同白霜流布色的河沙在月光下发白看不见是白沙吗?当然不是看不见怎么确定是白沙。看不见的应该是沙反射的光和月光流荡的界限,因为二者交融为一,看不分明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明月君临这个世界,将一切都收敛在自己的光芒里,于是宇宙中就只有月光:澄明而颤动着的空气,细密得若有若无的花林,还有朦朦胧胧隐约着的沙洲,它们使月光飘动、闪烁,它们自己似乎并不存在,只是月光的某种属性,是月光的一部分。月光是完美的,它轻灵,通透无碍,随波而去,无处不在。一切都消融在水光月色之中,天地一体,无边无际。


白是素,是静,是虚无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能以白色形态存在的美好意象,譬如霜,霰雪,云,总是难以触及,难以留存。在这个春江花月夜,古老的历尽亿万载的月亮,悠悠然,独步中天,以一份银白洒遍人间大地。诗中的“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皆是人所无法触及的空灵之美。流霜飞动,白沙隐约,在那不见不觉之中,我们又能捕捉到什么呢?那些听起来实在的事物,但等你伸出手时,都又成了一个纤尘皆无的空空的存在,只有那一轮永恒的孤月在注释着什么叫空寂。月光笼罩了一切,月光使它们都成为幻象。也许,这个美丽的春江花月夜是一个缺乏实质的景象?它像幻觉一般美妙,它虽然无处不在,却离我们那么远,在只有穿越无限的虚空才能到达的远方。

高悬在空的一轮明月,飘得那么高,那么远最绮丽部分被最尽情地展示在这月光的世界里,谁深深地感到孤单。缥缈的月光完美,但却过于静谧,过于清冷。它根本就不是什么景致,而是一个完满而自足的境界。置身于这个境界之外,抬头仰望的人,总能感受到冷冷的月光背后所隐藏着的永恒的缄默,并为此惶恐而怅惘细读至此,我从“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中所领悟到的,是人的生命太短暂了,太虚幻了,甚至来不及看几回月圆月缺,就匆匆逝去,淹没在汩汩的流水中,不留下任何痕迹。代代生民虽然像长江流水一样绵绵不绝,可都是卷起的小小浪花而已。人类生命不过是个虚幻的瞬间显现,对于月亮来说,人渺小如霜,微细如沙,既感之而“不觉”,亦视之而“不见”。永恒的只是月亮,月亮也因永恒而孤寂。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真是唐诗中最悲哀又美丽的句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