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本是名将的好苗子,失意时随手写的词,竟爬上了神坛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23-01-28 发表于内蒙古
文/花开无田
唐宋时期是诗词文化繁荣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每当读起王勃的“落霞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眼前总会浮现出这幅岁月静好的画面。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他们的称号也反映了自己的文学风格,放荡不羁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佛学禅理的王维,英年早逝的李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个放浪形骸之外的居士,潇洒自如的气魄,试问多才又潇洒的李白谁不喜欢呢。
李白
宋朝则是流行长短不一的词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三苏”,特别是豪放派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提笔带动全词意境。
婉约派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给人的感觉特别安逸美好。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南宋词人辛弃疾而言,则是不想做将军的文人不是好词人。
辛弃疾
文学造诣越高的文人,大都在为官路上饱受冷落,像仕途失意的杜甫杜工部,变法失败的王安石王相公,几遭贬黜的苏东坡,而一腔热血的辛弃疾也好不到哪去。
该怎么评价辛弃疾的一生呢,青年的辛弃疾想学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中年的辛弃疾则失落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晚年的辛弃疾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道尽太多的心酸和无奈。
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距靖康之耻过去13年,北宋徽、钦二帝和众多嫔妃朝臣惊天动地的哭声还萦绕于繁华不在的汴梁城上。侥幸逃生的康王赵构在河南仓促即位,随后一路南下江南,头都不回地舍下北方的先祖皇坟狂奔而去。
家财易舍,故土难离,北宋官军虽然跑了,百姓自发组织的义军却被激起了顽强的斗志。金兵如同虎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尸横遍野,无辜的民间女子更是惨遭凌辱。
儒学熏陶的中原百姓宁死不屈,伺机一次又一次地打击金兵,再残暴的女真人也受不了这种小而多的骚扰,他们开始重视起汉族读书人,想要借助他们的声望和才能管理中原民众。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就是其中一个,为了保全妻儿老小的性命,辛赞不得已与女真人周旋,表面上做金国安抚百姓的官,实际上总在寻找时机搜集情报,想要给南宋透露消息,以此给金国狠狠地反戈一击。然而在金国人严密监视下,辛赞一生也没能有这样的机会,直至辛赞死后还喊着愧对祖宗的话。让辛赞没有想到的是,他这颗爱国的种子埋在了儿孙的心里。
早在辛弃疾幼年时,祖父辛赞就带着他登上高台,遥指眼前的大好山河,都是沦陷的大宋故地,为族人所累没有南下的辛赞一声叹息,让年幼的辛弃疾立下了建功伟业的雄心壮志。
1161年,22岁的辛弃疾率领2000多家乡子弟宣布在济南起义,这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北宋旧都开封,准备南下攻宋的他却没想到自家后院失了火,换句话说那是他祖宗抢占的别人的后院。
起义后的辛弃疾认为自己军事力量薄弱,毅然决然地带着家乡子弟去投奔最有声望的耿京义军。作为义军上下唯一会舞文弄墨的人,辛弃疾负责管理所有文书往来,耿京还放心地将帅印交给他来保管。1162年,义军决定归附南宋政府,辛弃疾作为义军代表马不停蹄地赶往临安,希望可以将义军编为官军,南北统一呼应行动。然而等辛弃疾回来时,却恍然发现义军分崩离析,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暗杀,降的降,跑的跑,杀的杀。怒火中烧的辛弃疾当即召集50兵士,直入叛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随后一路南渡淮水,前去投奔南宋。
当马蹄终于踏入富庶的江南时,辛弃疾才算松了一口气,回望了一眼身后的故乡,那里立着祖辈的墓碑。辛弃疾的壮举闻名天下,原本心如死灰的北方百姓激动不已,仿佛看到了王师北上收复中原的希望。可背负着家乡父老目光的辛弃疾,却在烟雨蒙蒙的临安遇到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阻碍。
辛弃疾南归的那一年,南宋名将张浚领导的隆兴北伐失败,原本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宋孝宗心灰意冷,南宋朝廷和金国签订了第二次屈辱条约,从此南宋唯一明君宋孝宗由外战北伐转向内政改革。
辛弃疾的几次上书,都被宋孝宗冷笑搁置,他不再信任信誓旦旦说着能收复中原的武将。虽然后来辛弃疾凭借着良好的政绩又升了几次官,但依然遭到小人嫉恨,被罢官的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了近十年。
1206年,花甲之年的辛弃疾对宋金交战有心无力,同时他也看穿了这是当政者为提高威信、巩固权力的一种手段,反反复复的折腾让曾一心报国的辛弃疾心累了。他提出辞官回乡,然后骑马长奔,最后再望了一眼北方的山河,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南宋的羸弱无能,让原本想要实现一番壮志的辛弃疾彻底失望,临终时恐怕内心也只能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参考资料:《宋史》,《辛弃疾文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