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启示录123:用中庸之道化万民于无形

 新用户17779036 2023-01-28 发布于江苏
导读
中庸结尾,引用了哪些诗经中的话,来总结领悟和践行中庸之道的君子所具有的特征?君子和小人给人的印象会有怎样先后不同的变化?人们为何会不用勉强,能自动自发去尊重有德君子的教导?治理百姓,管理员工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一起精读《中庸》的第三十三章,也是最后一章。因为这一章相对内容较多,我们一段一段翻译。
01
先读第一段。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我们用今天的家常话,翻译一下这段文字。
《诗经·卫风·硕人》篇中说:穿着华丽的锦绣衣服,外面一定要再罩一件麻布的单衫。这是因为厌恶锦衣的花纹过于显眼,显得太招摇了。
所以,有德君子的为人之道,看起来似乎有些暗淡,不那么显眼,但是其内在的光明之德,会一天天显露出来。
而智慧和德行不够的小人,在为人处事时,咋一看很风光、很耀眼,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内蕴,他的那点光辉会一天一天地消亡。
君子所奉行的待人处事之道,平平淡淡,自然而然而又绝对不会让人生厌简单、直接、质朴而又内涵文采,待人温和而又富有条理。
懂得远方都是要从近处开始,有其近,方有其远;知道社会风俗的形成是从哪里开始的,应该是先从自身做起。
知道一些细微而不显眼的小节,有一天也会变得非常显著,人人可见。
这样就可以和他一起进入明道修德的大门了。
02
我们再读第二段原文。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经·小雅·正月》篇中说:就像鱼儿隐藏、潜伏在水底,但是还可以被人清楚地看到一样。人的过错掩藏再深,也会被人清楚地知道。
所以一个真正有德的君子一定会经常自我反省,努力做到无愧于心,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有没有与自己的君子志向相违背。
君子为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地方,大概就在这种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能够自律和自省吧!
03
第三段原文。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经·大雅·抑篇》中说:看你独自一人在室内,即使是在最阴暗的角落里,也可以内心光明,没有愧疚,内心保有一份坦然。
所以,有德的君子,即使没有行动,内心也是庄重恭敬的。即使没有开口说话,内心也一直保持在诚实守信的状态。
04
第四段原文。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经·商颂·烈祖》篇中说:在祭祀的时候,大家都默默地祷告,极度地肃穆安静,彼此间不会有任何的纷争。
所以,有德的君子,即使不用赏赐,人们也会互相劝勉。即使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比看见刑具更能够感到敬畏。
《诗经·周颂·烈文》篇中说:如果天子能够发扬光大美好的德行,诸侯和百官自然就会以他为榜样,向他看齐而效法他。
所以,有德的君子只要能够笃实、恭敬、敦厚,天下国家也就自然容易实现安宁与太平。
05
第五段原文。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诗经·大雅·皇矣》篇中说:我怀念您那光明的德行,从来不用大声的发号施力和威武严肃的脸色来治理民众。
孔子也说,只是用厉声厉色的发号施令和摆出威严的架势来教化百姓,那只能算是最差一等的下下策。
《诗经·大雅·烝民》篇中说:用德行去化育百姓,就如同毫毛一样轻而易举。也就是自己不用太费力,百姓也不会感觉到有太大的压力。毫毛虽然很轻很轻,但它还是有形有相,有迹可循的。
而《诗经·大雅·文王》篇中所说:上天生万物,养万物,却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德行与天相同,化万民于无形之中,那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06
我们读了一遍原文,再用今天的家常话尝试着翻译了一下,加深一点理解就会发现:
这一段文章子思先生重点引用《诗经》当中的话,来帮我们概括、总结真正地领悟了中庸之道的君子,真正按照中庸之道待人接物,化育天下的君子是什么样子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
下一讲,我们再一条一条拿出来剖析和深度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