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味温胆汤治疗数十种常见疾病,屡收良效

 太阳微笑666 2023-01-28 发布于广西

十味温胆汤由陈皮6g,法夏6g,茯苓9g,炙甘草3g,枣仁12g,五味子6g,人参3g,熟地9g,炒枳实6g,炙远志6g,生姜3片,大枣1枚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剂量可根据病情作适当增加。

本方出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方中陈皮、半夏、茯苓、枳实健脾理气化痰;五味子、人参、熟地黄益气养血;枣仁、远志宁心安神;甘草、姜、枣益脾和胃。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宁心安神之功。近代著名医家蒲辅周老先生盛赞此方之效,余师石恩骏老亦视该方为良方,认为其临床应用较之温胆汤更为广泛,常以此方加减治疗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三叉神经痛等数十种常见疾病,屡收良效。兹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一)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属中医“真心痛”、“厥心痛”、“胸痹”范畴。临床虽有多种证型,症状各异,其病机亦有虚实之分,然痰浊阻滞胸阳则是其最常见或必然兼杂之病理,其痰浊与血清脂类含量似有相关关系,大凡脂类指标较高者,其体内多有痰浊阻滞。若胸痞痛剧者,可牵引肩背,舌紫暗有瘀,十味温胆汤加徐长卿并重用生地以加强其活血化瘀之作用,盖此二味于心脉之瘀者有良好治疗功效,较之三七、川芎类活血化瘀更胜一筹。

若心悸汗出脉虚者加山药30g以益心气,盖山药于心脏之血瘀大有裨益;若胸痞塞而苔厚腻,痰浊重者加石菖蒲12g,竹茹9g,方中法夏需加至18g;阴虚火旺者,常视物不明,舌红脉弦细,加元参、枸杞、萸肉;心律紊乱,舌暗红,多为心经有热,加苦参9g。运用本方时,方中人参常用西洋参或白人参,气虚甚者用9~12g,一般3~6g即可,用党参、太子参其力缓,常少效,固不宜矣,而红参则性热不宜也。

[病案举例]

唐某某,女,58岁,退休教师。既往有冠心病史15年,时有发作,经服复方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等药即能缓解。近1月来发作频繁,经上述方案及静脉用药疗效欠佳,故而求治于中医。刻诊:患者形体肥胖,胸闷胸痛,心悸气促,头痛口苦,咳吐痰涎,失眠多梦,食欲欠佳,舌红苔厚腻,脉沉细而结代。此心虚胆热,痰浊阻络之证,宜养心温胆,化痰通络为治,予十味温胆汤加减。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 处方为:西洋参9g(另煎兑服),陈皮9g,法夏18g,茯苓15g,枣仁12g,五味子9g,生地15g,炒枳实9g,石菖蒲12g,炙远志9g,苦参9g,丹参15g,山楂15g,檀香6g,炙甘草3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半月,诸证渐退。遂取上方10剂量,制成水滴丸,每服6g,日2次,以巩固之。

(二)更年期综合征

指妇女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中医认为系经绝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已竭,冲任失调所致。此疾性情常有变化,石师常用此方加二仙汤、竹茹、黄连辈宁神定志,于清化痰热之基础上调整其内分泌,若汗出者加白芍、地骨皮,血压略高者加杜仲、桑寄生。

(三)美尼尔氏综合征

一般认为系内耳膜迷路不明原因引起积水所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等,西医一般予以镇静、脱水剂及手术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属“眩晕”范畴,先贤描述较多,如:“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晕时眼不可开,开则所见之物非倒即斜”,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 “其状目暗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石师认为,此疾多有痰浊兼挟气虚,初起者以痰浊为重,常挟湿火,本方(可去人参)加刺蒺藜、夏枯草、钩藤、僵蚕并重用茯苓以利水湿,若病程稍长或眩晕频发者,必有气虚,用十味温胆汤全方,即收显效。

[病案举例]

谢某某,女,69岁,退休教师。发作性眩晕10余年,确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初发时仅适当休息即可缓解,渐需服眩晕宁等药及输液方能控制, 1月前病情加重,发作后复以前法治疗已疗效甚微,故请求中医治疗。刻诊:头晕目眩,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兼见头重耳鸣,恶心欲吐,心悸不寐,食欲不振,面    神疲,舌淡暗,苔白腻,脉濡细。此气血不足,痰浊中阻之证,宜益气养血,化痰降浊为治,予十味温胆汤原方治疗。处方为:陈皮9g,法夏9g,茯苓25g,炙甘草5g,枣仁15g,五味子9g,人参9g(另煎兑入),熟地15g,炒枳实9g,炙远志12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3剂,眩晕大减,头重耳鸣、恶心欲吐亦缓,嘱继服5剂巩固。经随访,已愈。

(四)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虽不为临床疾病患者,但类似人群人数众多,常有胸脘痞满,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对周围事物兴趣甚少,其舌多淡而苔腻,脾虚湿困必然有痰,十味温胆汤于此甚为合拍,常服用十数剂而有显效。

(五)精神分裂症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精神活动失调,然一般为以思维、情感、行为及与环境相互之间的不协调为主要特点。石师认为,此病若病程日久,心胆之气必然虚怯,其于本方之适应证多属癫证范畴,如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答非所问,语无伦次,甚或无故嬉笑或哭泣,目光呆滞,舌质多有瘀暗而苔厚腻,常加石菖蒲、郁金、桃仁、胆星、枳实加强其化痰解郁之力,若便秘则加熟军。

 [病案举例]

姚某某,男,28岁,未婚。3年前因险遭车伤,后渐出现精神抑郁,沉默痴呆,表情淡漠,答非所问,语无伦次,时或无故嬉笑,时或哭泣,健忘等症状,在北京、重庆等大医院作CT等检查,均未查出器质性病变,予抗精神失常药物治疗,病情日重,改用中药治疗。舌质瘀暗苔厚腻,脉弦滑。此为癫证,为痰气郁结所致,宜理气解郁,化痰开窍为治,予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为:陈皮10g,法夏10g,茯苓10g,炒枳实10g,炙远志10g,石菖蒲10g,郁金10g,桃仁10g,胆南星10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5剂病见起色,为求彻底治愈,将上方扩大剂量制成水滴丸,每服5g,1日3次,同时予以心理疏导,治疗3个月,病获痊愈。

(六)支气管哮喘

本病病史常达数年以上,常因病程日久,痰浊上壅阻滞气道,脾肺之气亏虚,其症喘咳而多痰,痰粘滞而难咯,胸闷纳呆,苔腻而脉滑,石师常用本方加苡仁、白芥子、炒苏子。若痰黄稠,更加鱼腥草、败酱草、杠板归以清热解毒。若肾虚而喘加白果、山药、萸肉、当归。石师也常用本方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者。

(七)不孕症

指夫妻同居2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不受孕者,或曾生育或流产过,未避孕而又2年以上未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称原发性不孕,后者称继发性不孕。婚后不孕之病因甚多,而痰湿盛者,可阻滞经脉,闭塞胞宫,以致不孕,此类病理临床常见,其月经多推后,甚或闭经,石师常用十味温胆汤伍苍术、制香附、益母草,以化痰利湿,调经种子,对于痰湿内阻之不孕症常收佳效。

[病案举例]

邹某某,女,29岁,农民。结婚4年,夫妻同居未孕。配偶健康。患者14岁月经初潮,长期月经延后半月左右,量少色淡。妇检正常。素患脂肪肝,形体肥胖,带下量多,质稠而粘,面白头昏,胸痞泛恶,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缓而滑。此系痰湿内阻经脉,闭塞胞宫,以致不孕,宜理气化痰,燥湿调经为治,予十味温胆汤伍苍术、制香附、益母草调治4月余而受孕。

(八)慢性肠炎

石师认为慢性肠炎常有痰浊作祟,常用此方加苍术、蔻仁、炮姜、桔梗、枳实以温中健脾,化湿止泻,茯苓用量常加至30g,常取佳效。

(九)梅核气

为中医病名,相似于西医之咽异感症,为患者自觉咽异物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咽喉无器质性病变之常见咽喉病。本病前贤多有认识,如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即有“咽中如有炙脔”之描述,明代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一书中记载最为详实,认为 “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又曰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是也”。中医认为本病多系肝气郁结,痰气互结于咽喉,阻遏气机之升降所致,治疗多疏肝理气,化痰解郁为法,时医习以半夏厚朴汤加减,疗效肯定。石师临床惯用十味温胆汤加减方治疗本病,亦屡收佳效。

[病案举例]

杜某某,女,39岁,教师。咽部异物感1年余,在多家医院内科、五官科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中医以“梅核气”论治,投半夏厚朴辈,疗效不显,延请石师诊治。刻诊:咽部异物感明显,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口苦口干,咽燥心烦,舌红苔少,脉弦细数。石师认为,此患诊断明确,然据目前病情分析,已有气郁化火,阴伤津少之现症,故前医予辛温苦燥之半夏厚朴汤,诚难愈矣!宜以养阴清热,理气化痰,疏肝解郁为治,予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为:陈皮9g,法夏9g,茯苓15g,玄参15g,麦冬9g,桔梗9g,菖蒲9g,炙远志12g,郁金9g,竹茹9g,炒枳实9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5剂,咽部异物感明显好转,稍口苦口干,咽燥心烦,仍遵前法,继服上方10剂善后。嘱其保持情怀舒畅,少食肥甘生痰,辛燥伤阴之品,以防复发。

(十)失眠

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病因虽多,然不外虚实二端,虚证多系心失所养,实证多为邪实扰心。当然,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甚或虚实夹杂矣!虚者补其不足,实者泻其有余,虚实夹杂者补泻兼顾。十味温胆汤养心血,化痰浊,清胆和胃,安神定志,无论虚实,皆可以之为方加减,多收良效,法夏可用至30g,更加藁本、苡仁醒头目而清痰。

(十一)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本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系儿科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为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征。病因未明,西医治疗多为症状性控制,疗效不稳定,毒副作用大。中医将其归为“肝风证”等范畴,诸家认识不一,亦各有其理矣!石师通过多年之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属痰火扰神者最为临床所常见,故以十味温胆汤加减,多有效验。

[病案举例]


陈某某,男,8岁,学生。频发点头,挤眉弄眼,努嘴,手足抽动2年多,在多家大医院均确诊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予中西药物治疗,始终不能治愈,延请石师诊治。刻诊:频发点头,挤眉弄眼,努嘴,手足抽动,性情急躁,失眠,骂人,喉中有痰,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此痰火扰神之证,宜泻火涤痰,安神宁心为治,予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为:陈皮10g,法夏10g,茯苓15g,生龙牡各20g(先煎),石菖蒲10g,炙远志6g,黄连6g,竹茹10g,炒枳实6g,生大黄6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上方半月,诸症缓解,点头,挤眉弄眼,努嘴,手足抽动减轻,性情不急,睡眠正常,已不骂人,喉中痰鸣已除,便通溲清,舌脉如前。上方稍事加减,共服药2月愈,迄今未见复发。
(十二)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系临床较常见的一种难治病,迄今尚无特殊之治疗方法。该病属中医“头痛”、“面痛”、“头风”等范畴,病多暴发,痛势甚烈,或左或右,痛止则如常人。石师经过数十年之临床观察,认识到本病迁延难愈,乃为顽疾,然顽疾多痰,痰多瘀见,痰瘀互结,阻遏清空,痹塞络脉,其病乃发,是以祛痰为第一要务,十味温胆汤切为实用。

[病案举例]

许某某,男,47岁,农民。患三叉神经痛5年,经用针灸、卡马西平、平肝熄风类中药等治疗,少效,近1月来病情加重,延请石师诊治。目前患者右侧牙床及右侧面部发作性剧痛,每日数次,如电击样,说话及咀嚼不能,呕吐痰涎,周身困重,舌体淡暗胖,苔滑腻,脉沉涩,此痰瘀互结,阻遏清空,痹塞络脉之证,宜化痰祛瘀通络为治,予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为:陈皮10g,法夏10g,茯苓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地龙12g,僵蚕10g,全蝎5g,炙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共以上方加减治疗2月,其痛若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