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人日。春节假期结束,该上班的都回来了。新一年工作开始。 照例,初六一些大都市外围的高速公路入城方向,又堵了。 邹蓝/文。 本文概要,米国罗师傅新政,国内部分是整顿银行金融后,为工农发展定新规矩。拉动经济的投资方面,以工代赈大兴土木,尽量采用劳动力密集方式缓解失业,并在国土整治和高速公路方面为未来发展打开瓶颈口。而在消费方面,社保系统设立的兜底作用,以及以工代赈缓解失业和让巨量失业工人有活干,有钱拿,有钱养家糊口有钱花,维持了内需即消费对经济的支撑。此外,三十年代欧洲动荡和日寇对华侵略,也使得日德等国对美国的战略资源需求增加。这样,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要素齐备,美国得以从1933年泥潭中挣脱。 前些天与一个老单位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朋友说起挽救经济大萧条大衰退的米国罗师傅新政。罗师傅之后,各国遇到经济衰退,失业严重,财政方面出大麻烦,都会自觉不自觉启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办法来刺激经济。 我归纳罗师傅的几大做法,在理顺财政金融体制和梳理产业之后,以举债投资来刺激经济,并以工代赈设法维持消费即内需。即以一揽子的政治经济和立法措施,把眼看要不行的病人从生死线上救回来。 活是活了,但是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所需要的这出口或者外需拉动,罗师傅自己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架不住罗师傅的运气好。罗师傅刚收拾抢救好,欧洲和日本的需求就来了。 德国在欧洲打了仗,法国英国抱团抗德。而小日本在东亚又伸出魔爪,占领中国东三省并有南北双拳出击的企图。后来中蒙边境诺门罕一仗受挫,便放弃北上企图而继续着力中国大陆以及南洋。 德国和日本都是战略资源不足,需要向美国买。这种巨量的国际需求,就是病恹恹美国经济的营养品补品,对重大伤筋动骨后的美国经济,是持续的营养品。没有这些营养,美国经济也是能慢慢起来的,只是那就是三五年十年八年的事。 看看罗师傅的紧急救急措施,主要有五: 一,经济血脉银行金融整顿以消除血栓,恢复信用,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二、振兴工业,推出立法来迫使产业协会和重要工业企业(现在时髦的媒体用语是头部企业)进行产能,价格,市场份额,工资水平和工时等方面的协调,以尽量避免过度竞争导致产能和产品过剩(避免僵猪吃精饲料不长肉的无效)。也就是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大增加。 三,对于严重的失业,采取“以工代赈”的做法,通过国土整治方面的田纳西流域治理TVA,国家公园的设立,高速公路计划等公共工程,以不算高的薪资招募巨量的失业人员,以相对平时较低的成本改善基础设施,为未来的发展打开瓶颈口。 四,调整农业政策:给土地实施轮作或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补贴,以缩减供给来并维持农产品价格。 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为社会最底层兜底来维持社会稳定。为此设立急救救济署,为合资格人士发放救济金。 可以看到,罗师傅搞的,是金融和工农业的深度治理和整顿,以及设立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公共投资来促进发展和维持就业。 好多经济学同仁,看米国挣扎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泥潭时,只注意到罗师傅的对投资和消费方面的重大治理整顿,都不太提或忽略对欧洲列国和日本的出口,大大帮了美国一把;也往往低估社保系统的兜底对消费的提振。 经济学中所说的拉动经济的三大动力中的两个:投资和内需。拉动经济的第三个发动机,即出口。也就是外需。美国能出口,但是人家没必要进口的时候,出口是没法提的。 出口这事,要么双方关系还行;要么死了张屠夫,只能吃混毛猪,不得不买你的。否则,人家没必要一定要进口你的。 如果没有欧洲德国和英法两方的需求,没有日本为应付战争和巩固侵略别国战国需要对战略物资的补充,美国的罗师傅新政,还缺一道外需的大餐。 而这道大餐,罗师傅一搞完治理整顿,就送上门来了。据统计,二战前美国对日、对德,还有对华贸易的量不小。 日本资源匮乏,所需的主要战略资源几乎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尤其是钢材、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而二战前美国一直是日本的贸易伙伴,是日本最大的石油,橡胶,钢铁的供应者。1937年,美国对日本出口物资接近3亿美元;38年略有下降,达到2.3亿美元;1939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石油占总进口量82%、钢铁占92%,汽车和零件占90%,总金额2.9亿美元。而到1939年,日本的全面侵华已经打了三年。 美国也向德国出口军用物资。二战前期美德贸易非常频繁。1939年美国石油出口的20%运往德国。德国所需的卡车、飞机发动机、汽油,铝、橡胶、滚珠轴承、飞机防爆剂这些军用物资,有不少也是美国供应的。 我这里不对美国二战前向日本和德国的物资供应做价值判断。因为美国同时也向中国出售战略物资。同时,德国那时也对中国有援助。因而,这大致应该看做是商业交易。日本向南洋突击,并袭击珍珠港之后,美国的利益受到伤害,就停了对日的供应。而美国被拖进欧战后,对德的贸易也停了。这个我不细说。 我要说的是,罗师傅的新政,大致理顺了投资和内需,或者说消费和投资;但是出口这一块,光凭美国是鼓捣不起来的。罗师傅倒也通过放弃金本位来让美元贬值而促出口。但是别人家没需求也是难促的。 可是1930年代开始,欧洲大陆开始出现乱局,而东亚日寇也动了手。物资供应方面都有求于美国。罗师傅正要睡觉,日本和德国送来的枕头和毯子,1933年纳粹开始执政,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这下,投资和内需之外,出口要素也齐全了。 因而,罗师傅的新政只是覆盖了投资和消费两大领域;还缺一块出口。有了欧洲和日本的需求拉动美国的出口,全力救回来的美国羸弱经济有了充分营养补充,美国经济才能满血复活,并在参加二战时以加大的投资和增加的出口维持了就业和消费,支撑美国经济上一个大台阶。 至于欧洲战后复兴,马歇尔计划也是着眼于经济上欧洲发展对美国的需求,政治军事上进一步强化联盟的一揽子措施。因为我只说罗师傅1933年的事,这里就不提了。 有人说起采用凯恩斯办法救经济,那除了罗师傅的深度治理整顿,把投资和消费弄好。罗师傅的做法是以工代赈,让政府举债投资的钱,通过公共工程用工直接进到百万千万的劳工口袋里,来让他们有钱养家和维持消费。经济学分析是,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大部分立即投入消费,即边际消费倾向高;再加上几轮乘数效应,消费就能启动。而大型工程如果不劳动密集,就难以解决失业问题,反而收入多集中到大中小老板手里。他们收入高,边际消费倾向低,对促进消费没啥鸟用。所以西方经济体(包括港澳)疫情时,现在多采用向民众发现金(国内调侃说是直升机撒币)形式来维持消费或内需。 罗师傅在投资和消费两大块之外,还需要对外贸易的配合措施。仅仅靠投资和消费拉动,还是乏力的。三驾马车同时发力,才能将陷入泥潭的马车拉上正规。投资和消费是自家的马,可以自己调剂刺激;但是缺了国外的需求,力度还是不够的。 有一次我在纽约开会,住在东45街的罗斯福酒店。也曾多次在巴黎地铁1/9线市中心香榭里大街东头靠近大皇宫的罗斯福站Franklin D. Roosevelt(街那一头是戴高乐星形广场Charles de Gaulle Etoille地铁站)进出。这算间接与罗师傅有点微弱的关联吗? 春节期间瞎琢磨。正月初七发出。20230127(初六)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远望埃菲尔铁塔 1987.11 埃菲尔铁塔眺望塞纳河对岸的夏佑宫,两个宫殿式建筑中间的高平台叫Trocadero,我多次在那里隔塞纳河眺望铁塔。那里有一同名地铁站,三站往右方向到罗斯福站。向左两站往布洛涅Boulogne方向,著名的富国俱乐部OECD在那里,我去访问过。 背景中高楼群,是巴黎新区戴方斯,位于香榭里大道延伸线顶部。夏富进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