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剿匪后的军旅生涯(四)一次令我惊心动魄的押送发动机经历

 云木欣欣 2023-01-28 发布于江西

  原著:杨顺德  整理:杨卫真

  随着向塘机场修建任务的结束,我们为执行这个任务而调来的各路人马也将分赴各地,去迎接新的任务。1953年初,我被分配到向塘机场站航空器材科任仓库副主任,又走向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

  航空器材仓库,当然是保管和发放各种飞机零部件,开始总觉得这个工作不过是发发放放,进进出出而已,随着工作一段时间后,方知工作远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架小小的飞机,它的零部件竟有数千种之多,我们仓库里十来个人不得不再细分成几个小组,分工分类来负责,成立了军械、机械、特设、仪表、工具、化工六个组,分兵把守,尽快熟悉业务,熟悉各种器材的规格、用途,更重要的是要熟悉才能放好地点,对于质量数量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调往仓库任保管员的几个同志,都是经过部队数年锻炼的有文化的小伙子,他们的工作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对他们的名字还牢记在我脑海中,他们是于绵水、钟凤恩、范传明、贺志慧、刘平栓、邢怀坤、魏光修、小韩等人。我处处以身作则,重活总是抢在前面干,而这些战友对我这个小主任还很敬重,彼此相处得比较融洽。

  当时的苏式米格—15飞机还是很先进的飞机,在抗美援朝的对空作战中,我军就是靠此种飞机击落了不少美式E—86飞机,并取得了制空权的胜利。由于我们空24师是后来筹建的,所有的装备都来自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的英雄部队的战斗机——苏式米格—15,不少飞机上还标有数量不等的红五星,据说这是击落敌机的数目,即一个红五星代表击落一架敌机,而这些飞机的飞行员都出在空三师、五师、十二师。

  飞机的发动机是整个飞机的心脏,即使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只要使用到一百个小时,都要从飞机上更换下来,运到哈尔滨修理,还必须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押送这些神秘的庞然大物,以求万无一失。这首次的押送任务就落在了我的头上,当五部发动机装运在火车专用线上后,我就整装待发,随火车北上,当时是初冬刚来临,天气逐渐转冷,幸好我带上了大衣,手持冲锋枪,坐在一列货车上,紧守发动机寸步不离。

  谁知这种货车,经常停停靠靠,极不规则,有时候一停就是一个多小时,一走可达二三个小时,直到第三天的中午才到达常州。当时我又冷又饿,在停靠后我就和列车长联系,他说我可以在就近地方吃点东西,但15分钟内必须赶回来。

  哪知我刚出车站,在门口一个饭店正准备用餐时,火车突然启动了,我立即冲出饭店,飞快地冲向正在发动的火车,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眼看着这列火车把我甩下后急匆匆地开走了,当时急得我来回地跑动,毫无办法,这可是一次严重的失职,因为发动机不能无人守护,更重要的是飞机的履历本,这个绝对机密的东西更不能缺失!

  当时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才好,冷静数分钟后,我决定乘坐下一趟车,紧紧追赶前面这趟货车,后又乘坐了由上海开往南京的火车,在当晚11时总算到达了南京,我随即坐船渡江,在一片大货车编运站中找到了那一节我负责押送发动机的火车,但履历本却被列车长带到了货东站办公室,当这些全部找到后,我的心神才总算定下来,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火车站列车长这种负责的精神,挽救了我的前程,让我免受了一次重大错误的发生。

  十多分钟后,货车重新编组后就开始出发了,急速地向东北大地进发,我也接受了上次的教训,再也不敢随意下车买东西充饥了。说来也奇怪,在后来的三天行程中,我竟然没下车,都是和列车长老老实实坐在尾节车厢里,一直到达哈尔滨。这一路吃的就是临行时在部队带的几个干馒头,喝的就是军用壶水。现在想起来,不知道那几天是怎么度过的,竟然会有那么坚强的毅力!这可能是既有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也有害怕再发生前面类似的情况而犯错误吧。

以上为我父亲回忆录原稿

作者简介:笔名云木欣欣,1989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学高级教师。欢迎朋友们关注闲梦山月,让我们一起守住一方心灵的净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