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不消逝的大戏:长眠于香山脚下的近代京剧名家

 新用户8926AVU2 2023-01-28 发布于北京

京西香山脚下,有一处鲜为人知的文化景观——名人墓群。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先后安葬了百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仁人志士。其中京剧名家近二十位,若将这些名家的墓葬细加排列,十分有趣。行当上是生、旦、净、丑齐聚,还有著名琴师、鼓师为伴。可谓是绿地为舞台,青山为幕布,虽然人已去,但他们的音容依旧,为人们上演着一台永不消逝的大戏。

在香山北麓碧云寺东侧,有一苍松翠柏环绕的平台,沿着石阶而上,便可看见白色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五个大字:“梅兰芳之墓”。墓地中央用水泥浇铸成巨型梅花,并以白色大理石为装饰,花心中长眠着梅大师及夫人,整个墓园的环境肃穆而静雅。梅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高宽清亮、音色纯净,独具一格,使人回味无穷。而他所塑造的杨贵妃、穆桂英、虞姬等舞台艺术形象使人记忆尤深。

 

以梅先生墓为中心,方圆百余米内还长眠着十几位梨园名家。

梅墓北侧安葬着清末“四喜班”班主、“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梅兰芳之祖父),其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旁边是清末京剧青衣名角梅竹芬(梅兰芳之父),这两位梨园老前辈的墓是多年前迁移至此的。梅墓南侧左右安葬着著名老生梅葆玥(梅兰芳之女)和“梅派”传人梅葆玖(梅兰芳之子)。

在梅墓东侧百余米处,长眠着“马派”创始人、“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其墓碑、墓表均为黑色大理石,肃穆而庄重。他的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甘露寺》中那段“劝千岁”,令人百听不厌。

其墓左侧安葬着净行名家周和桐,他在现代京剧《沙家浜》里扮演的“胡传魁”一角为人们所熟知。其墓简洁,只有一个高不过三尺的墓表和十分简朴的墓碑。在马连良墓的右侧为京剧老生名家言少朋的墓地,他是“言派”创始人言菊朋之子,其唱腔旋律丰富,曲折婉转,苍劲古朴。离此不远长眠的是梅先生的外甥、一代名丑朱斌仙,他曾与萧长华、马福禄、茹富蕙同称“四大名丑”。在梅先生墓与马先生墓之间的山腰上安葬着著名戏曲教育家王少楼。附近还长眠着两位著名琴师梅雨田和徐兰沅。梅雨田是梅兰芳的伯父,其运弓有力,指法娴熟,音节谐适,刚健而不粗豪,绵密而不纤巧,琴艺高超。徐兰沅曾与梅兰芳合作达28年,琴艺博采众长,自成一格,指音圆润浑厚,弓法平稳,节奏鲜明,颇受梅大师的青睐。此外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小云之婿、京剧名家任志秋的墓也在梅墓附近。
在香山南麓的福田公墓里安葬着四位京剧名家。京剧净角名家、“郝派”创始人郝寿臣的墓掩映在绿树浓荫中,其宽大的白色墓碑上镌刻着“郝寿臣校长之墓”几个大字,他曾任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所以墓碑为该校所立。郝先生以气魄取胜,唱念韵味浑厚,工架凝练,表演浑然一体。与侯喜瑞、金少山并称“净行三杰”,又与金少山并称“黑金白郝”(又称“南金北郝”)。离此不远安葬着“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他所创立的“杨派”艺术如空谷幽兰,一枝独秀,吸引着广大“杨迷”。在这个墓园里还长眠着清末名角余三胜之孙余叔岩,他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此外著名武生赵筱楼(名旦赵燕侠之父)也安葬于此。

香山脚下的金山陵园长眠着奚啸伯和李慕良两位京剧名家。

在金山陵园北静园区路旁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下,有一座硕大的黑灰色墓碑,上面镌刻着“奚啸伯”三个大字。墓碑右侧刻着“1910至1977”,墓碑下方是花岗岩石材料制作的墓志铭。这就是京剧“奚派”创始人、“后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的墓地。奚啸伯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以委婉细腻、清新高雅的艺术,气质文静、感情深沉的表演才华,深受观众喜爱。

李慕良有“京胡泰斗”之誉,也长眠于金山陵园北静园。墓地高大、藉台而出,苍松匝地,旷奥得宜,清幽的环境托出了清秀自持、独立端严的天然墓碑。作为马连良的最佳搭档,李慕良因操琴风格匠心独运、自成一家而世称“李派”。他曾为北京京剧院“五大头牌”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设计过唱腔。其作品章法严谨,音色饱满,刚健雄沉,平正大方,动听耐品,曾与徐兰沅、杨宝忠、王少卿并称“京胡四大圣手”。
(参考资料:《香山名人足迹与墓园》、《京剧文化词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