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苦恼来自读得“少”,还读得“浅”

 时间煮字 2023-01-28 发布于山东

■ 一起煮煮那些字儿■ 


《大师们的写作课》这本书上有好几个吸晴的亮点,讲真,吸引我的不是“大师们的写作课”这几个大字,而是“好文笔乃大智慧”、“好文笔是读出来的”这两行小字,他们貌似是书名的陪衬,但在我看来,要比书名更吸晴。

经过白天的碎片时间利用、晚上的床头阅读时光,我深刻体会到了,之于“写”,“读”是多么地重要,之于“读”,“消化吸收”又是多么地重要。

作者舒明月,汇集了48位传世作家的写作秘笈,28个巨匠运斤的文笔技巧,我非常佩服作者,能够有这么广泛的阅读,才有了集成这个手册的素材,俗话说得好,你想舀出一碗水,你得先拥有一桶水,读完这本书才顿悟,我的问题不仅仅是读得少,还读得浅。

1、为什么写了这么多还是写不好

有人说多写是硬道理,多写固然重要,但是却不能盲目地成为“事倍功半”的牺牲品,在“技能篇”中作者提到的“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读后感触颇深,写作是有密码的,需要我们用心去解析,有时候一个标点的酝酿,都会改变文章的韵味,这给我了一个很好的提醒,有时候在写文章的时候,忽视了标点,认为大家关注的是文字本身,而句号、逗号的貌似起不到重要的影响。看到文中举的几个例子,也终于信服了,如果我们连标点符号这种细节都能尽在掌控了,文字一定会变得更加精致。

从今天开始,关注标点,用标点为工具,给自己的文字增添些许精致。


2、为什么听了这么多课还是写不好

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听了一堂舒明月讲的微课,讲真,我听过的微课有很多,听大家分享写作技巧,每次,在听的时候都热血沸腾,在听完之后,提笔写的时候,又不知所云了。为何,有人写了一个故事,就火了,而我也写了个故事,却无人问津呢?后来总结,是自己倾注的感情不够,或者没有真情实感的感触,凭空编造是编不出感情来的。正如文中所说:“冷”心肠写不出“热”文章、高手对决,比的是情感深度。每个人的情感世界都不一样,要想让别人能在你的文字中产生共鸣,必须注入感情。很多经验只能借鉴,是不可复制的,必须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会真正见效。


3、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还是写不好

每当自己读完一本书,都小有成就感,有时甚至以自己书橱的书装满了而窃喜,感觉自己立刻高大上了。后来我才很糗地顿悟,如果一本书,你没读对,没消化,这本书就如一阵风一样刮过了,没有痕迹。

这是一个需要“深阅读”的时代,作者对很多文章和名段进行了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的过程,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收获的过程,当你静下心来剖析一段文字,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积累一种能量。而我,很多时候为了急于求成,粗略地读过,还埋怨自己没收获。


思来想去,最终的原因还是要学会“读”,要有读的技巧和读的深度。正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找到了原因,但短时间内文字还是难以跨越,因为,这是一个日积月累,润物无声、层层渗透的过程,细细读,慢慢写,静等花开吧!


微信:shijianzhuzi
微博:@时间煮字-今小汐

时间为水,煮字当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