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小荣:​民间守护神的前世今生

 故人旧事2020 2023-01-29 发布于重庆

民间守护神的

前世今生

/王小荣

在我国民间传统习俗中,能得到老百姓广泛认可的守护神在春节的年画里都能得到充分展现。春播、夏耕、秋收、冬藏总是来回轮回着,一切的一切都沿于春,“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这一轮回的简捷总结。过去,一年的正月有许多事,可以说旧时人们过年,其时间跨越了整个正月。

嘉庆十八年的《南溪县志·风俗·十二月村市节序赛会》中,正月从“元旦,男女皆早起,肃衣冠,陈香烛牲馔果酒于庭,拜天地家神祖先。卑幼拜尊长,名曰拜年。爆竹开门向吉方拜祷,名曰出行。沿门投刺,名曰贺新年。至十五日,取门钱綵勝焚之,名曰烧门丞纸。其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毂,九日植竿烯灯谓之九皇灯。

至望日为上元,道家以此日为天官赐福之辰,城乡皆以纸糊竹龙竹马及鱼虾狮象燃烛其中,鼓乐喧阗百剧皆作,谓之闹元宵。入夜后以米粉作团渍糖其中,祀天地家神,然后男女合食,谓之饷元宵”。这里记录了200多年前南溪民间从元旦到正月十五日的包括寓意为“团团圆圆”的吃汤圆、祭天地祭祖宗先人、唱社戏、闹元宵等“过年活动”,那是“正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把年忙”。

新年开始,人们基本上都把对新一年的希望寄托在年画中。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出于对自然的天时、气候和生命的敬畏,产生对自然的崇拜,树造了各种各样的神,并且都通过年画来传达自己新一年的祈祷。年画的形式种类多,但归根到底就是两类,一是辟邪,二是纳福。而年画中的事物(人和物)都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的图腾崇拜信仰。当时,人们认为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家庭的贫穷与富贵都是因为恶鬼作崇的结果。在这些守护神中,门神和灶神是最为得民心的,基本上农村的每个家庭都祭祀着,笔者专门有“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一文,这里只谈年画中门神和其它守护神。

作为一家住宅的大门,也就是通俗说的门户,是一家平安吉祥的关键,必定有神人守护,这就是每家的守护神,于是就有了门神。因此,旧时每家都供奉着门神这一守护神。上世纪80年代以前,流行的革命样板戏《白毛女》中杨白劳与喜儿的对唱戏中就有贴门神的戏,还唱着“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

门神是年画中的重要角色,门神的来源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山海经》中记载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百鬼,其鬼之鬼,执以苇萦,而以食虎”。于是,这两个神人就被人们请了出来,走出了桃花山,来到人间,震慑人间恶鬼,成了每家每户的守门之神。早在先秦时人们就把这二神的形象绘画出来,让人供奉起来或贴于门上,或者把这二神的名字写来供奉或张贴。

到汉代,人们多在每年的腊月或者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来抵御邪崇入户。到了南北朝时,人们干脆将神荼、郁垒直接画在桃木板上,那是左神荼,右郁垒,还与猛虎相伴,上面画上悬挂的苇索。《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说,在元旦这一天早上,“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神明鸟和神荼、郁垒作为守护神门神的记载。

在《封神演义》中,神荼和郁垒的前身是棋盘山的桃精高明和柳精高觉,他们一个是千里眼,一个是顺风耳,在帮助纣王抵抗周武王的战争中,因玉鼎真人点破关节,分别被杨戬和雷震子断了灵根,在夜袭周营的战争中死于姜子牙的打神鞭下。二人虽然进了封神榜,但没有封神,只做了个地仙,成了门神,还发明了用桃木来驱鬼,以后来就有了“度朔山”、桃都山驱鬼。在佛教传入后,为约束那些不受管制的恶鬼,这兄弟二人就成了钟馗的手下,成了门神。

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春耕秋收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固定了下来,年画中的门神也就从凶神恶煞、不可捉摸的模样变成了人间实实在在的英雄的形象。这在汉代时就有把威武的武将画像贴于门上,到唐代时,百姓所张贴的门神就变成了秦叔宝和尉迟恭了。

秦叔宝和尉迟恭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两员虎将,之所以变成门神,与李世民有很大的关系。原来,李世民上位并不是依靠李渊主动传给他的,而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夺来的。因为杀兄杀弟还灭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满门,杀的亲人太多了,心中有鬼,在宫中常觉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冤魂来找他索命。

这让李世民夜夜不得安稳,于是就命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到寝宫门口来为他守门,实际上就是壮个胆,因为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都是玄武门之变的核心人物,而尉迟恭更是亲自率兵玄武门剿杀太子,而且还带着血淋淋的兵器入宫变相逼迫李渊让位的功臣。有此二人守护,李世民终得安宁。李世民怕这二员虎将天天这他守夜辛苦,就命画师将二人的像画来贴在寝宫门上,也达到了目的。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请秦叔宝和尉迟恭守寝宿宫门这一故事,还引出了《西游记》中做水陆道场超度李建成、李元吉以及被李世民所杀的李氏亲人及战乱中被唐军杀害的众多人士等“恶鬼”,就引出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这当然是后话了。但李世民在寝宫门上张贴秦叔宝和尉迟恭敬画像以保平安的这一做法,逐渐从宫里传到民间,老百姓争先效仿,这秦叔宝和尉迟恭也就从皇宫走出来,成了家家户户的门神,直到今天,老百姓家门口贴的门神多数情况下也是这二位了。

当然,作为老百姓心中的英雄人物,如三国时的关羽、赵云,汉代的萧何、韩信,唐时的李元霸(也是李世民的弟弟)、裴元庆,还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封神演义》中的燃灯道人、赵公明等也被作为门神,但他们都没有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人更深入人心。唐朝,川西节度使韦皋因平云南少数民族之乱和打击吐蕃有功,被唐王朝封为南康郡王。作为唐王朝的管理一方国土的要员,他经营蜀地二十年,史书上说他深受到蜀民的喜爱,死后“蜀人家家画其像以为土神,家家祠之”。

《太平广记·韦皋》中就说,韦皋在镇蜀时,“天下响附,泸僰归心”,也就是说,当时川南包括云、贵、川各少数民族都愿意服从他,蜀中人心归附,西南少数民族也归向他,他被老百姓当作守护神来供奉着。但实际上,这个韦皋是一个有怨必报的人。《太平广记·苗夫人》中就说,他在没有当官之前住在老丈人也就是前任川西节度使家里,因为他高调行为又无实际地位就被府中的奴婢们看不起。后来,他接替老丈人做了川西节度使,一到任回到老丈人家里,就把当初看不起嘲笑过他的那些奴婢都“棒杀”了,还把这些奴婢的尸体都丢在河里喂了鱼。

作为驱邪祟捉鬼的钟馗也是年画中门神的一员。明·胡震享《长物志·郑五·悬画脸》中就说,“十二月,宜钟馗迎福、驱魅、嫁妹”。这里“钟馗迎福”、“驱魅”及“嫁妹”都是一系列有关钟馗图画的名称,就是说,在明代就将钟馗形象作为老百姓的守护神了。《东京梦华录》中说,“至除夕,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在这里,说明宋时民间年终在辞旧迎新的诸神中,就已经有了钟馗及其小妹的形象了。因此,民间也就演生出了钟馗嫁妹的故事,说钟馗自杀成驱鬼的神后,感结拜义兄弟杜平埋骨之义,就率众小鬼把自己的妹妹送到杜家,并为其完婚。

传统中的钟馗画像那是虬髯怒目,头戴冠,着蓝袍,袒露一臂。钟馗和秦叔宝、尉迟恭都是唐时的人物,成为门神其传说有多种。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说,唐开元年间,唐玄宗生病,梦见一个头戴破帽着蓝袍的神人捕捉小鬼,把捉到的小鬼的眼睛挖出来吃掉。

唐玄宗询问,这着蓝袍的神人自称是武举不捷的进士,愿意为天下除尽恶鬼。玄宗醒后病痛全无。于是,唐玄宗就把吴道子找来,唐玄宗述说形象,由吴道子画出梦中所见神人的画像,悬挂在寝宫门外以治恶鬼。唐宫庭中这一举动传到民间,迅速就被民间效仿,都把吴道子画的像悬挂于门上驱邪祟驱鬼。

还传说钟馗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本来是第一名,也就是状元,但在入宫面圣参加殿试(相当于现在的面试)时,皇帝以貌取人,因他面貌丑陋被皇帝除名,一气之下就在朝庭上触阶而死。而钟馗本身是一个像貌堂堂的美男子,之所以变得面貌丑陋无比,就是因为他在前去参加考试的途中,被一邦恶鬼整的。钟馗死后,就发誓要除掉这些恶鬼。玉皇大帝怜其不幸,就特授法宝,让他在民间除恶鬼,护百姓平安。电视剧《钟馗捉鬼》就是根据这一传说改编的。

钟馗和门神都是驱邪防鬼的神,都是张贴在门上。不过,在百姓家中,他们所张贴的位置是有区别的。门神多是贴于门外,而钟馗多贴在室内的门上,与门神鼎足而立,震慑邪恶,以保主人一家平安。

在中国道教体系中,道观大门前也有门神守护,只不过道观的门神不是民间传统中的门神,也不只是用来贴在门上,而是塑在大门两侧,高大威猛,它们就是青龙与白虎,也就是“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四象”,就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分别对应着远古中华主要民族东夷、西羌、南蛮和北狄。

道教兴起后,就把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列入道教中的守护神。在《抱朴子·杂应》中就说太上老君“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再后来,这“四象”被人格化,有了封号,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为“监兵神君”,朱雀是“陵光神君”,玄武是“执明神君”。不久,玄武就被老百姓称为真武,并从“四象”中跃居“大帝”的位置,成了真武大帝,青龙和白虎则成了门神,专门镇守道观的大门,这与佛教中的享哈二将一样。

作为带有驱邪镇鬼和喜庆色彩的年画,其画上的或神或物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门神、灶神外,福禄寿三星、天仙配、麻姑献寿、渔家生活、文王求贤、和合二仙、五子登科、观音送子、渔蓝观音、文武财神、麒麟送子等等,都是年画中作画可以选择的题材对象。可以说年画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世俗生活、神话传说、喜庆吉祥、甚至历史传说等各个方面,是民间守护神相对集中的反映。

 目前,我国收藏的最早年画是南宋木刻年画《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这幅年画中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闻名的美人。而民间流传最广的则是一幅《老鼠嫁女》的年画。“老鼠嫁女”本是一个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也经常在年画中出现的民间故事之一。这是一则民间流行的农历正月“填仓节”祈求新一年里粮食满仓、不闹鼠灾的吉祥故事。

由于农耕文化的发展,民间自古就有在正月里“填仓节”的活动。一般在正月十六日这一天,就有灭鼠、清粮仓的活动。民间传说,说鼠王自己认为鼠族常受到猫的欺负,自己的子民随时都有被猫吃掉危险,因此就想把自己的鼠公主嫁给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人,通过鼠公主的联姻,找个强大的靠山,让这个鼠女婿保鼠族平安。

一天朝会上,鼠王召集文武大臣,讨论这个问题,鼠王想嫁女找靠山的想法,得到这些鼠臣们的支持。于是,这些文武鼠臣就开始讨论起来了。他们认为,太阳多强大呀,世上万物都只有在太阳下生长,于是鼠王就找到太阳,想把鼠公主嫁给太阳。太阳说,他不是最强大的。在太阳看来,世上最强大的莫过于乌云,太阳光虽然强大,但乌云一出来就把太阳光给遮住了。鼠王一想,是呀,于是又去找乌云。

乌云也说,他不是世上最强大的,最强大的是风,风一吹,乌云就给吹散了。于是,鼠王就去找到风,可是风也说自己不是最强大的,最强大的是墙。风对鼠王说,风在大,也会被墙档住。于是鼠王就去找到墙。墙听到来意后说,他不是最强大的,他最怕老鼠。不管多厚的墙,也会被老鼠挖穿的。在墙看来,世上最强大的是老鼠。这鼠王只好回来找自己的子民,这些子民都说,他们最怕猫,在老鼠们看来,猫才是世上最强大的了。

这转了一大圈,原来世上最强大的是猫呀,于是鼠王决定把鼠公主嫁给猫。猫得知当然高兴,在鼠公主出嫁这一天,鼠王把鼠公主打扮得花枝招展,把鼠公主用八抬大骄抬着,给猫送去,这个猫却不是一个怜香惜玉之人,他“啊乌”一声就把鼠公主给吃了。

每当读到这则故事时,我老是想到西门豹治邺中,那些地方豪强勾结巫婆以为河神娶媳妇为名,让当地百姓“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而为害邺县百姓,反被西门豹逐一将这批为害者能通知河神“再求美妇”为由,投入了大河。

老鼠嫁女这一民间故事,很受小娃儿些的喜欢,在以前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就有。年画“老鼠嫁女”就是展现鼠王组织鼠民吹吹打打、八抬大轿抬着鼠公主嫁女的画面。每到“填仓节”这一天的晚上,农村家家户户不点灯,大人教小娃儿不要说话,安安静静让老鼠嫁女,老鼠见到处都是黑灯瞎火的,悄无声音,静悄悄的,便活跃起来,此时正好让猫大显身手,灭鼠护仓。四川绵竹年画中就有这个题材的画像。与“填仓节”相似的还有“逐鼠”的活动,这在笔者另一篇《农村生产生活习俗》中有所记载。

在过去,老百姓称为“过年”基本上横跨了一个正月。从腊月开始忙年,准备过年货,包括采买年菜、走亲访友的礼物、清理一年来的账目,一直要到过了正月的“送年”,也就是现在说的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了。

老百姓购买年画、对联,钱不多,就能从大门到内室甚至猪圈鸡圈、存放粮食的囤子(围子)等等一切物品上,都贴上吉祥红对联,贴在粮食仓库、六畜圈等处的春联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让这些物体都可以焕然一新,那是新年新气象。当然,老百姓所买来张贴的不一定全是年画,也有一些其它画作。

老百姓过年,还有“倒贴福字”、“守岁”、“放爆竹”等习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的就是福气、福运,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祝愿。为了充分体现这种美好祝愿,就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在一些“福”字上,还有将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做成图案,作为“福”字的背景。

大年三十晚“守岁”也是民间过年的一大习惯。对“守岁”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在这个书里,周处作了“除夕之夜,各相赠送”,这称为是“馈岁”。酒席相邀则是“别岁”。长幼相聚而饮、祝颂完备则称为“分岁”。大家一起终夜不睡眠,那就是“守岁”了。每到守岁,全家聚集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上油灯,围坐一圈闲聊,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就可以把一切邪气驱走,期待来年吉祥如意。

至于“爆竹”,则因北宋王安石《元日》一诗而更著名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说屠苏。千门万户蝉蝉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过,现在的老百姓不放“爆竹”,而是放起鞭炮庆贺了。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些电影故事画如当时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沙家滨》、《奇袭白虎团》、《沸腾的群山》、《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剧照及一些风景照的印刷品都是买回来在新年里与年画一起满屋张贴。当然,那年代中农村老百姓家里更多的是买毛主席的画像来张贴,而且还是张贴在家中最主要的位置。改革开放后,张贴的画像种类就更多了,一些影视明星、歌星等的画像也成了布置新年的贴画。但不论时代如何变,传统的年画呀春联呀还是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

作为农耕文化发达的国家,节假日自古就有着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汉律》中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吏员五日一休沐”的规定,就是说当时的政府官员,每工作五天就休息一天。到了唐代,这个政策变成每十日休息一天。到宋朝时,政府规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涵盖了当时的所有农耕节气。

宋代的《文昌杂录》中就记录有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天。天庆节就是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就是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秋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要放假休息,这样,一年的法定假日就有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这样,当时的政府吏员一年就总共有一百一十天。在这些所有的节假日中,老百姓最看重的还是春节。当时的文人都留有描写反映春节贴年画、春联内容如“暴竹声中一岁除”、“新桃换旧符”的不少诗词作品。

作者近照及简介:

王小荣,四川宜宾南溪区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爱好读书、游山玩水、集邮,收集地名邮戳、各类文史材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