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清县永定青春公园高跷会随拍及高跷人物简介

 海航润泽馆 2023-01-29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周六、周日不限行

      高跷花会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属于民间花会,始于明,盛于清,为春节、灯节等重大节日或庙会的娱乐活动。它与社会风情、地域经济、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为百姓喜闻乐见,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娱乐组织。每逢重大节日,八方花会相继而来,顺序摆开,各献技艺,形成热闹的竞技场面。他们脚踩高跷,却如履平地,自如地奔跑、跳跃。

图片

红旗公议老高跷会在永清县永定青春公园合影

        2023年1月27日胜芳红旗公议老高跷花会,来到了永清县永定青春公园,给我们带来一场视觉饕餮盛宴

高跷人物简介

图片

高跷人物:大和尚(武松)

又称打棒的,装扮的是行者武松形象,一副武生打扮,身穿黑打衣,腰系白大带,双手持六十公分长的木棒,为开路先锋,威风凛凛。

图片

高跷人物:小婴哥

一身孩童打扮,身穿红衣,头戴孩发,手持马鞭。

图片

     大和尚和小婴哥分别位于队列的第一、二位,据会中的老师傅说大和尚的人物原型是武松,属威武的角色,演员身高在165~175cm之间为佳,年龄约15~25岁之间,身材魁梧为宜。而晏婴丞相则是小婴哥的人物原型,扮演者年龄较小,13~18岁最为合适,身材偏瘦,圆脸,且身高要求在170cm 左右。

图片

高跷人物:樵夫 

【樵夫】—身穿打衣,头戴草帽圈,肩挑扁担,一副“拼命三郎石秀”的打扮。

图片

高跷人物:老佐子 

为京剧里的青衣打扮,手拿团扇,身穿青黑色衣服

图片

樵夫和老佐子

图片

高跷人物:白杆

—身穿一身白战衣,手持藤条,藤条上吊着绸布做的蝴蝶。

图片

高跷人物:花花公子

【傻公子、花花公子】—里穿粉色抱衣,外罩一件蓝色大敞,头戴棒槌巾,手拿扇子,一副纨绔子弟胸无点墨、追蜂惹蝶的样子,并透着几分傻气

图片

白杆和花花公子

图片

高跷人物:青杆

—身穿蓝战衣,手持藤条,藤条上吊着一条绸布做的鱼

图片

高跷人物:渔翁

       一身黄道袍,腰系腰包,头戴草帽圈,下巴飘着白色髯口,渔翁要表现出老态龙钟的样子,讲究活灵活现,模仿撒网、收网、逮鱼、摸鱼的场景。

图片

高跷人物:渔翁和青杆

图片

高跷人物:傻妈

【傻妈】一身彩旦衣,手拿大蒲扇,一副无拘无束的样子。

图片

高跷人物:傻小

   头扎朝天小辫子,上身对襟小袄,下身兜兜裤,一手拿着马鞭,一手提着小篮子,跟在傻妈身后撒娇、搞怪,语言滑稽幽默。

图片

 高跷人物: 傻妈和傻小

图片

图片

图片

高跷人物:

图片

图片

高跷人物: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

图片

图片

图片

 白素贞、许仙和小青

       最早高跷扮演2113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下九流人物。随着回时代的变迁,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戏曲和民间故事里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公、张飞和孔明;《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济公和尚、小神仙和《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人物形象。

图片

图片

高跷配乐 :罗鼓手

    红旗公议老高跷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出会的时候人数不受限制,最多有的一次可达到五六十人,过去平常出会最少也有二十人。前边四对为高跷的传统:大和尚、小鹦哥、老佐子、樵夫、白杆、花花公子、渔翁、青杆(这是 8 人),后面依次是:铁弓缘(3人)、错中错(3人)、小上坟(3人)、挠毛(3人)、卖笊笠(3人)、傻儿子和傻妈(2人)、瞎子与和尚(2人),可以想象当初出会的时候红旗高跷是该有多大的气势。

图片

高跷经典结尾高潮桥段:架骆驼(象征着节节高升)

    有的地方也称搭象,辽南高跷表演程式。亦称架象、骑象、起象。即是舞队以叠罗汉造型模拟大象形态作为入场仪式。是取吉祥太平,万象更新之意。搭象的排列顺序如下:头跷、二跷挽臂叉腰在前,另有四下装成两竖排挽臂在后,渔翁嘴叼红绸带,双手按在头、二跷的里肩上,身体伏卧在四下装肩上,一上装骑渔翁背上。以上造型位于后部,四上装手拉手立于中央,一老忙位于前部,渔翁嘴叼的绸带,由两上装在最前端牵引缓行。


现场视频

    高跷会,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都要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一顿,使得他们还狼狈。据此,踩高跷活动由此流传民间。

    另有一种传说,是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个贪官,把这看作是一个发财的机会,就说,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见孙作云《说丹朱》);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东《甲骨文中商代舞蹈》)两者可互相印证。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负长臂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图片

▌来源:永清县文化馆    编辑:  sunflower  审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