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国春秋(吴越往事)--吴越篇80

 东吴春秋 2023-01-29 发布于江苏

无论是闽国的王继鹏弑父篡位还是南唐的取代吴国,和同时期中原王朝的风云突变相比,其实都不显得那么夺人眼球了。

中原的后唐王朝在连续更换了李嗣源、李从厚和李从珂三任领导后,终于开始不可避免地走向短命王朝的不归之路。

在钱镠去世,钱传瓘继位后的一段时期内,吴越国和后唐王朝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当和谐融洽。

李嗣源在长兴四年(公元933年)七月,便派遣使者册封钱传瓘为吴王。

之后的李从厚对钱传瓘的待遇也相当不错,赐国信,册封吴越王。

而第四位后唐皇帝李从珂也没有亏待钱传瓘,继续让钱传瓘高戴吴越王的王冠。

总之一句话,内乱不断的后唐王朝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对吴越国构成实质的威胁,除了拉拢,其实还是拉拢,钱传瓘一瞬间成了一个江湖老大极力拉拢的热门香饽饽。

但随后后唐王朝发生的变故则改变和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李从珂是靠武力兵变从李从厚手中夺取的皇帝宝座,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在自己身上再度发生,他必须把那些手握重兵的实力派节度使逐个解决和消灭。

李从厚的皇帝时代,李从珂是后唐的头号节度使,而李从珂当上皇帝后,原本一直排名第二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立马上升为一号节度使。

论起中国历史长河之中的曝光知名关注度,无论同时代的李从珂、李昪、钱传瓘抑或王延钧、王继鹏,都无法和这位石敬瑭相提并论。

石敬瑭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知名度那是相当之高,尽管并不是什么好名声。

虽然石敬瑭姓石,却并非汉族人,而是和李克用家族一样来自沙陀族,其父臬捩鸡原出西夷,后跟随李克用的祖先一起入唐,至于他为何姓石,就不得而知了。

石敬瑭为人沈厚寡言、勇猛善战,深得李嗣源的喜爱,李嗣源甚至将女儿永宁公主嫁给石敬瑭,石敬瑭一夜之间升级为皇帝女婿。

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石敬瑭被岳父李嗣源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成为后唐数一数二手握重兵的节度使。

在李从珂起兵叛乱的过程中,聪明的石敬瑭也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在李从厚大势已去的局面下,迅速派兵表示拥护支持李从珂,并顺便活捉了逃亡之中的李从厚。

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迅速窜升为后唐的头号藩镇节度使,甚至对李从珂的皇位也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解决石敬瑭的隐患,李从珂决定釜底抽薪,将石敬瑭调离河东,任天平节度使,把石敬瑭放在眼皮底下随时监督。

石敬瑭很精明,自然不会放弃自己的河东根据地,调任天平镇,等于束手就擒,等着挨刀,石敬瑭于是选择了抗旨不遵。

抗旨不遵等同于造反,既然打算造反,那就要做好造反的充分准备,反正李从珂的皇位同样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为何不能取代他?

但武将出身的李从珂骁勇善战,石敬瑭自知绝无把握战胜李从珂,于是决定召集将士召开会议、商讨对策。

会议对于起兵对抗李从珂这一主旨大家均无太大异议,但石敬瑭在会议上却提出了另一个颇有争议的策略:联合契丹、对付李从珂。

契丹一向是中原王朝的死敌,在李克用、李存勖时代,河东沙陀族集团就曾经同契丹进行过殊死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势钧力敌。

但如果为了对付自己国家内部的政敌,而将昔日的世仇外敌引入中原,这是个非常大胆而又很有争议的决定。

尽管石敬瑭的部分下属对于联合契丹对抗李从珂并不表示完全赞同,但决定权在石敬瑭手中,一切还是由石敬瑭说了算。

其实为了对抗内部政敌,偶而引进借助一些外部力量也无可厚非,只要把握控制分寸,还是能够获取成功的。

但也许石敬瑭太想获取中原王朝的这个皇帝宝座了,在和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商谈联合的问题上,几乎放弃了自己的所有原则。

比如说,只要契丹能够帮助出兵消灭李从珂,他便向契丹俯首称臣,而且为了确保契丹能够联合出兵,石敬瑭甚至慷慨大方地抛出了割让河北、河东北部幽州、云州一带大量地盘的超级诱人大蛋糕。

能够把中原王朝收服为小弟,又可以得到大量的地盘,这种好事耶律德光自然会抢着去做。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九,李从珂率先发难,派兵攻打石敬瑭盘踞的河东,石敬瑭急忙向盟友耶律德光求救,耶律德光率兵由雁门关而入,大败后唐军队,并联合石敬瑭南下攻打后唐王朝。

李从珂虽然很厉害,但也架不住石敬瑭和契丹联军的猛烈进攻,十一月,石敬瑭和契丹联军势如破竹般横扫河北、进逼洛阳,李从珂自知大势已去,选择了和后梁末代皇帝朱友贞相同的终结方式,自焚而死,后唐王朝灭亡!

石敬瑭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原王朝的新任皇帝,并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