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 认知 "越低的人,越固执?

 xqjhr 2023-01-29 发布于天津

曾经看到一个段子,甲问乙: 你有《时间简史》吗?
乙回答:神经病,我有时间也不会去捡屎啊?

当然这只是一个段子,甲问乙的时候,甲从未想过乙会回答:去捡屎啊?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认知频道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为什么认知越低的人,越固执。

认知越低的人,认知盲区越多

前两年,我身边一个友人要创业,这个创业项目是洗衣店。

创业前他已经考察了省城几个高档小区,从人群、客流量、店址、人工、设备、消费习惯、前期宣传、投入成本等等都做足了功课。

当他跟我提起这件事儿的时候,他井井有条,把犄角旮旯的细节全部都考虑到了,我看这事儿能行。

于是,他回家了跟父亲商量说要开洗衣店。

他父亲是一个庄稼人,从小到大洗衣没花过一分钱,当他的父亲听说他要开洗衣店的时候,腾一下从凳上跳了起来,大声嚷嚷:

你去开洗衣店啊,你看我们村里人,你再看看我,啥时候花过一分钱去洗衣服了?你去开店,赔得连裤子没得穿。

他的父亲坚决反对开什么洗衣店,原因有手有脚,家里有洗衣机,谁脑子有毛病为啥花钱洗衣服啊?

咱们站在他父亲的角度思考问题,他父亲说的对不对?

对!

但是问题出现在哪里?

问题出现在,他的父亲认知局限在乡村的日常生活,而根本不了解城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城里人的生活状况对于他父亲来说这叫"认知盲区"。

如果洗衣店开在农村,肯定不可行,人流量太少太分散,而且家家户户自家洗衣服谁会花钱洗衣服?

但这个项目是在省城。

于是这个父亲拿着他非常有局限性的认知,来固执的给他未知的环境下结论。

认知越低的人,认知盲点越多,他以为他知道的点,或许是他的认知盲点。

有道是: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不要跟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认知只有井底那么大,大海对于它来说是认知盲区。

不要跟夏虫去谈论冰雪,因为夏虫没有经历过冰雪,冰雪对于它来说是认知盲区。

认知低的人,认知盲区越多,越容易坚持固有认知。

认知越低的人,思维越僵化、单一

《山海情》中有一段剧情,卖蘑菇。

种菇的凌教授负责带领村民通过种菇发财致富,但是随着种菇农户越来越多,菇价被菇贩子越压越低,从最开始3块5一斤,跌到最后不到1元。

这个时候,村民们想法:

要不扔掉蘑菇;要不是让到村里收菇的菇贩子低价收购,没有第二种想法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凌教授怎么思考的?

1、建立冷冻库,把鲜菇冷藏。

2、出海,带领团队成员去上海、西安、北京、杭州等大城市打开销路。

凌教授的想法: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我就不信那个邪了。

其实,这个时候最能看出认知高低决定思维的不同了。

村民的思维僵化只固执的认定了菇贩子收菇一条路,菇贩子不收菇了,就哭爹喊娘了。

但是凌教授却想出了很多可行的解决方案。

同样问题,不同的解决思维模式

这就是差距,认知越低的人,思维越僵化单一,俗称:一根筋、死脑筋、爱钻牛角尖。

我们的认知是一把无形的尺子,它丈量着你对外界判断的结果。——涔汐

马未都曾经这么谈读书:

读书一定要读杂书,不然营养不均衡。

这里的"营养不均衡",就是指认知太单一、僵化,僵化的认知直接导致僵化、单一的思维模式。

一个人认知越低越固执,不是因为他性格固执,而是因为他的思维模式太单一、太僵化。

认知太低的人,未知边界太窄

前几天,涔汐的一个学员给我发了一条私信:

涔汐老师,最近我有知识焦虑感。没有阅读习惯之前,我每天非常自信,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可牛了。

但是,自从听了你的话,看了你给我开的书单,我越看越觉得自己无知,越觉得自己目光短浅,因为书中的内容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我现在才发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我还有好多不知道的大学问啊!

其实,这位学员是通过阅读触碰到了他的" 认知边界"。

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越是博学的人,心态越开放,越谦虚地接受别人的建议;但是,越是认知低的人,心态越闭塞,越自负。

有一次许知远采访达叔谈到:

我看到你戴眼镜的样子,特别像老年的鲁迅。

达叔回答:嗨,差太远了。

许知远接着问: 真的,你问问身边其他的人,真是特别像,有没有想过出演作家鲁迅?

达叔思考了一下,摇摇头说: 我目前没有这能量去演鲁迅,他是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

许知远问达叔:拍《流浪地球》,你是什么感觉?

没想到达叔直言:完全白纸一张,我把自己全部交给导演,我就把自己放在导演的砧板上,让他雕琢。

达叔的言辞,非常的谦虚,一个拍了几十年戏的老戏骨,袒露自己拍戏,完全是白纸,交给导演去指导。这种非常开放的心态,对于一个知名老戏骨来说,真是一种思维境界。

但是反观有些出名不久的新演员,却总是很多固有见解。

下面是涔汐给大家绘制的一张图,解释为什么越是高认知的人,越谦虚!

圆圈内的是我们已有的认知,而圆圈外空白处是我们未知的领域。

圆圈越大,代表认知越高,接触到未知的领域越多,心态越谦虚开放;圆圈越小,代表认知越低,接触到未知的领域越小,心态越自负。

当一个人接触到未知领域越小的时候,他会自负猖狂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其实这是一种 认知错觉

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之所以比别人聪明,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一个有着丰富的学识的哲学家, 承认自己的无知,因为他的认知边界太宽广,接触到的未知领域太多了。

而认知低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所以才固执的认为无所不知!

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孔圣人拜7岁项橐为师求学问,我们凡夫何不以开放的心态, 学习孔圣人的智慧?



邓宁-克鲁格(达克)效应

心理学名词

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研究由来

1995年的一天,一个大块头的中年男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了匹兹堡的两家银行。他没有戴面具或任何伪装,在走出银行之前,他甚至还对着监控摄像头微笑。晚些时候,在警方给被捕的麦克阿瑟·惠勒看当天的监控录像时,惠勒难以置信地说:“可我涂了果汁。”他咕哝着。
原来,惠勒认为把柠檬汁涂在皮肤上会使他隐形,这样摄像机就拍不到他。柠檬汁可以被用作隐形墨水,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只有在接触热源的时候会显形。所以惠勒觉得,只要他不靠近热源,他就应该是完全隐形的。
最后警方的调查认为,惠勒既没有疯,也没有嗑药,他只是很夸张地“搞错了”柠檬汁的隐形用法罢了。
这个传奇故事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的注意,他与研究生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想来研究这一现象。

邓宁-克鲁格效应研究实验

  • 1999年,大卫·邓宁(David Dunning)和贾斯廷·克鲁格(Justin Kruger)做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先让受试者完成“沃森四卡片选择作业”以区分出受试者在逻辑推理能力上的差异,然后再选取一半的受试者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而另外一半则在相同时间内完成一些无关任务作业。最后,邓宁和克鲁格要求受试者评价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预测答对题目的数量及百分位排名。
    通过4个实验设计,系统地针对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问题进行研究。他们首先让被试完成一套标准能力测试题目,然后让其预测自己答对题目的数量,并预测相较于其他被试,自己的能力排名情况(用百分位数表示)。随后,研究者根据能力测试标准进行评分,把被试的成绩从低到高排列,并分为四个部分(用四分位数表示)。
    结果显示,经过重复实验,个体能力的实测得分排名与预测能力排名(即实际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在对自己的实际表现作出评价时,实际测试中处于第四四分位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表现优于第三四分位数位置的人,处在第三四分位数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表现优于处在第二四分位数的人,以此类推。这表明个体对自己的绝对能力水平的评价比较准确。在比较个体的实际表现与预测表现的差异时,研究者发现处于成绩排名各个位置的被试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其中那些处在能力排名最底端的人表现出的偏差最明显,甚至认为自己的能力排名超过了平均水平,而处在能力排名最顶端的人却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偏差。
    实验结果说明:逻辑推理能力最差的受试者对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计过高,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逻辑推理能力最好的受试者则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
    此外,Kruger和Dunning还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邓宁-克鲁格效应成因

1、低能力者的双重困境
Kruger和Dunning(1999)指出,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具备能力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个体在此领域中的表现出众,其二是指个体能认识到自己在这一领域的能力水平,这种认知包括对自己以及他人。在某一领域能力低的个体缺乏一种认知心理学家所说的元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使个体既能知道自己表现得怎样,也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准确的评价。俗语中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指这种元认知能力。低能力者在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评价时,面临了双重困境,即他们既不能呈现高水平的绩效表现,也无法正确认知到自己的能力低下,反而还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无端自负。

2、元认知能力缺陷理论
Kruger和Dunning(1999)通过实验来探索个体对自己能力评价的不准确性与其元认知能力的关系。实验者让被试完成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作业”测试(该测试能较好的区分出个体在逻辑推理能力上的差异)并对自己的能力排名进行估计。之后,随机选取一半的被试进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另外一半的被试在相同时间内完成一些无关任务作业。最后,要求被试评价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预测答对题目的数量及百分位排名。结果显示,逻辑推理能力最差的(在能力测验上得分最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排名估计过高,甚至超过了平均水平。而那些逻辑推理能力最好(能力测验得分较高)的个体则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排名。另外还发现,经过能力训练的、排名最低的个体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显著降低了自己的排名估计,而经过能力训练的、排名最高的个体也调整了对自己能力的评价,提高了自己的排名估计,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总之,经过能力训练的个体对其能力的自我评价都更准确地接近于他们的真实水平。而那些未经能力训练的个体,不论其能力高低,都没有改变对先前的排名评价(Kruger & Dunning,1999,研究4)。

该实验说明,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客观的能力水平与自我评价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尽管个体能在能力测验中取得好的成绩,但他们仍然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而那些本身就无法取得能力测验好成绩的人更加无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存在缺陷。

3、虚假一致性效应
处在能力排名最低端的被试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过高评价,这不难理解,而处在能力排名最高端的被试却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较低评价。这些能力表现较高的个体本应该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但事实却非如此,那他们为什么会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其来源与能力低的个体有什么区别呢?

Festinger(1954)指出人们可以通过社会比较来增加认识自己能力的能力,于是实验者通过增加社会比较环节来探讨认知偏差的来源。即在完成第一次能力测试并做出预测后,隔一个较短的时间(几周),让排名最低和最高的被试重新回到实验室参与一项后续实验。实验者给每一个被试其他5人的测试答卷,让他们给这些答卷打分,并预测这些完成答卷的被试的能力排名,之后又重新对自己第一次完成的测试进行排名及答对数目的预测(Kruger & Dunning,1999,研究3)。

实验结果显示,那些在能力排名处于最低端的个体在看到了比自己表现好的答卷后,不但没有改变对自己的排名评价,反而提升了已经过高的自我评价(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而能力排名最高端的个体则提高了对自己能力水平排名的评价。这说明那些能力低的人在社会比较后还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拙劣表现,其自我评价的不准确来源于对自己的错误评价,而能力高的人经过社会比较后能调整自我评价,其先前的不准确来源于对他人的错误评价。

研究者用虚假一致性效应(false-consensus effect, Ross, Greene, & House, 1977)来对能力高者产生的自我评价偏差进行解释。虚假一致性是指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能力高的人在能力测试上表现得不错,就错误的估计其他人也是这样的,而对自己能力突出的这一特征并不敏感。在实验中能力排名处在最高端的个体认识到他们后来看到的5份答卷比自己表现得差后,就会调整自己的判断,因而变得更准确。

邓宁-克鲁格效应常见人群

达克效应实际上是自满心理的一种,往往能力欠缺的人在错误的认知基础上得出对自己错误的评价,认识不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往往只看到他人能力的不足。这种情况会主要发生在两大类人群中:

第一种:倚老卖老型
比如,工作中总会有一个门外汉会对他人的工作指指点点,这种门外汉通常会是上司或者年龄较长者,也就会成为我们常说的倚老卖老。

第二种:半瓶子型
研究表明:一知半解的新手最会有过度自信的情况,也就造成了“新手泡沫”(The beginner bubble)。一项关于医生诊断失误率的调查中得出:在最开始,新手医生是谦虚的,对自己诊断正确率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在诊断了一些病人之后,这些有一定诊断经验的新医生高估了自己的诊断准确率,他们认为诊断准确率为73%,可实际上正确率还没有到达60%。 [1]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